转自 七月算法——2016年度学员专访之三:一名博士学员的心酸读博经历与感悟

昨晚七月在线一新讲师PP老师(浙大博士毕业,目前在BAT一AI实验室),在我们的一ML总群里举办深度学习的在线讲座
讲座过后,一博士学员找到July聊,谈到如下问题:

5e3ab00cly1fbds4xlbwqj20hs0vk7bl.jpg



July后来在微博上也表达了“请放心,能帮助众人、提高众人,七月在线 当仁不让,一定造福更多人”的观点
但很多时候,很多事情远不止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无论是公司,还是学校,对于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有太多方面可以不断改进。
为了给改变和创新寻找更多动力、场景,我们对此位博士学员唐博士进行了专访,把他的读博期间的感受、以及对教育的思考 都分享出来,以让更多的人受益。

1. 简单介绍下你自己(在哪毕业,毕业后做过哪些工作,现在哪个单位做具体什么工作内容)
唐博士:我于2010年博士毕业于一所位于东北的985大学,2010年3月赴香港从事研究助理工作,主要研究一些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模型,同年年底我选择了一所一本大学当老师,主要从事机器学习方面的研究工作。2015年赴澳洲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研究工作,主要研究耦合关联建模方面的内容。但是非常惭愧,到目前为止成果寥寥。

2. 读博期间最大的心得感受是什么,你觉得中国的博士教育存在一些什么问题,如果让你成为博导,你会怎么创新

唐博士:从本科三年级起,我就进入研究生实验室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研究工作。之后我放弃外保的资格,留在原来的实验室,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证明自己,觉着自己能做出一些东西,能向别人证明我是有实力的。其实现在想想是某种年轻气盛。

从硕士到博士的这些年把我当初的激情与梦想碾压成了粉末。我每天都在想一个问题:我到底在这里学到了什么?当我博士毕业那一刻回首往事,除了身心疲惫之外,就是对自己岁月被蹉跎的无奈和苦闷。

刚开始,导师让我们多看文献,其实只给我们一个月左右时间;之后分组,把我们分到几个研究生手下,每个研究生手上有一个所谓的“研究方向",让我们跟着学。目的是延续这个研究方向,最好能多发论文,有所突破。

之后就迫不及待地等着我们写论文,每天都在问你有什么创新?什么时候能写出论文来?

天晓得刚进入研究门槛的学生怎么可能如中乐透一般撞见创新点呢?怎么可能在没有科研经验、知识功底漏洞百出的情况下拿出响当当的成果呢?但是这些都是理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周的周汇报被劈头盖脸训斥一通,每月的月汇报照样被摧残。
(July点评:看到这,说实话,很痛心,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七月在线要做论文班的决心)

这些都能忍受,谁让自己没做出成绩呢?我于是拼了命的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尽自己所能多体会论文,多充实自己。但是在几个月后,自己刚刚有些开窍的时候,导师失去耐性了,认定我是朽木不可雕也,让我去看另外的一个方向,这种事情重复发生的次数我自己都记不清了, 我当时很烦恼,我跟老师说能不能给我一段超过三个月的时间,让我静下心琢磨一下。我导师的第一反应就是:"你行吗?你根本不适合做研究.. ",在研究室我们从来没有被引导、被鼓励。有的是"被虐-拼搏-再被虐-...-麻木"的过程

到了博士就明白了,你的研究其实是“业余”时间完成的,因为你白天的大把时间是被用来为导师服务的。比如,导师需要买东西,当然你去跑腿;导师需要报销票据,当然是你一遍一遍的去财务处挨骂;导师想翻译专著,当然是你充当翻译;导师家里有事情,当然是你要冲到前面帮着干;导师心情不爽,当然是你要先做出气筒;导师承担横向项目,当然是你把重担单过来,没日没夜的干。最后导师会说一句,小X呀,你在忙的这些,是我在锻炼你做小事的能力,一个人就是要从做小事开始,某某院士说的好,我们就是要培养学生做小事的能力嘛。。。我真想问你把这种事情也当成培养学生的好饲料,我们将来长出来的肉谁能要?
当你因为琐事浪费大量精力的时候,导师会说,小X呀,你不要耽误科研啊,一定要抓紧啊,要学会并行处理问题。。。一句带过,多么轻松啊,做着琐事,分着心,之后没出成果,无法毕业,没地方说理去。我导师的名言:你没出成果是因为你没熬夜工作,你熬夜了就能出成果。现在想来,这不就跟卖大力丸的一个逻辑吗!

当然有懂得"巧劲"的同学,比如有个同学,带他的研究生将要毕业了,选择去一家公司(与研究无关的那种),这位学长把他的两篇将要完成的论文让这位同学继续修改。等到发文章的时候,导师顺势把第一作者要了,这位同学得到了第二作者,而那位学长变成了第三作者。当然了学长已经工作了,人家不计较。导师很happy,这位同学很幸运的具有了毕业资格。

导师整天大会小会表扬这位同学,说他进入状态快,多么多么牛。让我们学习。。。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应该学习什么?我多么渴望有人能教我怎么做研究,怎么做实验,怎么找问题,怎么写文章,怎么才能发现创新点。。。但是没人教我。若干年后智商有限的我终于明白了:原来我的导师根本就不懂这些,哪怕给我们指路的能力都不具备,他能做的就是施加压力,看到结果之后就大肆渲染。在学校玩儿的是权谋,如此而已。
July点评:所幸国内这样的导师毕竟还是少数,大部分还是好导师)

我不禁想起一个故事,山上有个和尚开班授课,来了很多人想学习佛法。和尚说佛法讲究顿悟,于是拿着一根木棒挨个砸学生的脑袋,砸一下之后就问对方:“你悟没悟?”。聪明的学生一看这架势立马说我悟了,愚钝的学生说:“大师您什么都没教给我,我悟不到啊”。那个和尚又是当头一棒,接着问悟没悟?如此往复,直到把这个学生打死为止。我就是那个愚钝学生,命运使然。

这些不过是冰山一角,其他的我就不再赘述了,基本都是血泪史。

有年暑假,国家龙星计划有位老师到我们学校讲课,课后有位同学提了个关于研究选题的问题,那位学者当时就指出,选题和研究过程中的指导是导师的职责所在,原因很简单:学生尚不具备独立科研的能力,还不知道哪个方向水深哪个方向有暗礁,两眼一抹黑的时候只能导师帮着指点一番。那位同学当时就问出了第二个问题:如果导师不指点怎么办?那位学者只能无奈的笑了笑,他说他知道国内很多学校都是这样,他暂时也想不出什么办法

当然,我在学校里也见过真正做科研的导师,他们是让我真正佩服的人,但是比例不是很高,我没有那份运气分到好导师门下。因为你知道谁是好导师,别人一样会知道,挤破头也轮不到毫无背景和天资的我。。。更加要命的是,这些专心致志从事科研的老师,在学校的地位并不高,可以看看周志华老师的一些随笔,其中艰辛可见一斑。

我见过的国内导师大致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绝对牛人型,就职于国内知名高校或者科研院所的顶级实验室。如果能进入其中那确实是进入了一个高速通道,但是这种牛人数量稀少,能做其门生的机会也不多,跟中奖500万的概率差不多。
第二种是放任自流型,这种导师对待学生宽松,让学生自己去找方向,自己负责毕业,就是一个甩手掌柜,注意这种导师如果你遇见也算是幸运了,因为你可以用大把时间充实自己,只要你能找到方向,肯定能出成果。
第三种是自以为是型,这种导师自己从不思考真正的学术问题,或者思考了也白思考,因为他们已经无法真正从事科学研究了,他们专营的是如何往上爬。这种导师往往事事都管,而且异常固执,因为他认为别人都是白痴,只有他一个聪明人。这种导师会强制你按照他的思路做研究,但是天晓得这种思路正确与否。好的思路其实应该是反复修正出来的, 怎么可能如李洪志一般说你行你就行,说这么做就必须这么做?再有就是他们会让你做趟雷的工兵,比如开会的时候听说那个方向新颖,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找几个学生到这个方向去试试,如果学生出不了成果,责任全都推给学生,到时候给学生来个劝退,给他个硕士证,博士四五年就白读了,更惨的是博士这么大年纪拿一个硕士证找工作,不就是拿着一个"无能"诊断书吗,谁能把工作给这样的肄业者呢。当然你可以说你去创业啊,拜托别这样抬杠好吗。。。高校跳楼者大有人在,相信我我们在网上知道的跳楼人数太少了, 如果真如网上的数量我不禁会说天下太平了。我非常理解他们,那种窘迫只有过来人才能知道。
(July点评:创业之前,看一些报道说某某创始人或创业高管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相当于只睡几个小时。我创业之前,深不以为然。创业之后,感同身受。某些事情,没有当事人的那种亲身经历 便可能永远无法切实体会 便永远自以为是)

研究生教育的问题太多了,而且都很深层次的,我没有这个资格进行评价,我只是把我的期望说一下吧。进入研究生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想认认真真做一些东西出来的,大部分都是充满愿景的进入研究室的。起码把研究生当成人看待,当成人去尊重,训斥可以,但是也请像训斥人一样对待他们。
研究生的研究基础普遍来说比较薄弱,底子不牢靠做什么研究其实都一样,只会修修补补撞大运,其实我觉着应该在研究生第一个学期认真学习数学,尤其是矩阵论、概率与统计、随机过程等课程,真正做到基础扎实。磨刀不误砍柴工,我现在越来越体会到自己的瓶颈在于数学功底的薄弱。
(July点评:这也是为何七月在线要开数学班的原因,因为数学是入门数据科学的必备基础)

研究生的动手能力更是欠缺,而且往往因为编程经验过少导致刚刚看懂别人的代码就开始沾沾自喜起来,就像这些代码都是自己的成果一般。目光短浅的根本原因是动手实践太少,磨练太少,以为自己弄明白了,其实不过是人云亦云罢了。我现在教学生都会告诉他们如果你本科阶段没有10w+行代码的经验不要对别人炫耀自己动手能力多么多么牛X,那样只能证明你的浅薄。我的经验是动手编写5W行以上代码的学生基本都会变得很谦虚很务实,这就是磨练的成果。如今社会浮躁,飘在水上的人太多,太喧嚣,喧嚣到根本看不清楚自己到底在做什么,到底在什么样的位置,到底要往哪里去
研究生的科研修养不足,缺少关于科研方法的指导。在国外有专门的科研指导课程,导师也会定期传授做研究的基本方法论,虽然不同导师风格迥异,但是殊途同归,都会给研究生打下良好的逻辑思维基础。这点比发表多少篇文章都重要,因为这是一个人能够独立思考的基石。
研究生与科技界脱节严重,不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知道自己往哪个方向努力。大家在雾里看花一样想象着一流研究公司中的情形,道听途说很多这方面的奇闻轶事。我记得我在学校期间只听过两次微软研究院的人做的报告,当然北京高校这方面是有优势的。与工业界科研第一线的人脱节,造成了有拼劲儿的学生做了大量的无用功。
研究生的锐气匮乏,由于社会氛围影响,大家都在遵从领导、膜拜权威,很少有人有胆量质疑权威的想法,大部分的人都在捧着某某大牛的道理奉若圣旨。大部分都在做锦上添花的工作还在沾沾自喜。这跟我在国外看到的情况正好相反,在国外六十多岁的知名学者(放到国内早就是院士级别了)与20多岁的研究生围在一张桌子旁喝着咖啡吃着甜点讨论问题,而且一讨论就是一下午。那些研究生丝毫没有唯命是从的感觉,而是在思想上与学者激烈碰撞,这种锐气是年轻人应该具备的,这种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正在我国研究生中消失殆尽。
我到现在仍然在质疑自己指导学生的能力(当然知道过一些,但是我怕自己耽误人家),因为我知道自己差在什么地方。如果有幸能成为导师,我会告诉他们首先把基础打牢,同时多培养自己的科研思考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服从。多动手实践,多接触工业界的一线研究人员,吸收他们的经验。踏踏实实地做研究,踏踏实实地写程序。

3. 听过七月在线的什么课程,对哪个课程印象最为深刻,最大的上课心得是什么
唐博士:参加过数学班、机器学习班、机器视觉班等。最深刻的印象是老师都是顶级配置,理论讲解很到位,针对性强,不拖泥带水。注重实践,注重能力提升而非凑数一样的讲课。July对课程质量的把关确实很到位。我假期的时候受学校的委派到北京参加了一些高校组织的培训课程,跟七月在线的班一比较高下立分。我不是给July做广告,因为没必要,自己尝试一下就知道了。
(July点评:凡是上过的人基本都说好,2017元包揽/免费看2017年所有课程(详情戳我),给君至真体验)

最大的心得是:不仅学习到知识,更加学习了老师优秀的思维方式方法,有种“洗涤”思维的作用。比如PP老师对待问题有种冷静的心态,他所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促进理论我感触很深。虽然理论联系实践已经是老生常谈谁都知道,但是我们学校和社会往往把一句"真理"上纲上线的宣传,之后大家就逐渐淡忘这句话的实质。我觉着能把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是具体式思维方式,当然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是如果不去关注细节,我们就只能流于形式,人云亦云,最终要么虚度年华,要么牢骚满腹。眼睛中有没有具体问题,能不能挖掘出细节蕴含的闪光点,很大程度上左右我们的心态和发展。而具体思维在七月在线的课程中到处都能得到锻炼,从实践出发,从细节中反映理论、加深认识,这个非常难得。

学习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其实比弄清楚一个公式和一个算法重要得多。用数学思想重新解读流行算法,看清问题本质比学会某种红得发紫的算法然后到处装13强多了。

还有寒老师非常博学,让我更加领会到夯实数学基础的重要性,夯实基础未必是做题打满分,而是能够融汇,能够将数学工具应用到模型研究中。这其实是种功力,只有反复磨练,才能跳出前人思维,找到问题的实质。

4. 如果让你创办一所大学,你最会身体力行的三点是什么
唐博士:这个我真没想过。如果从让研究生少走弯路的角度看,我觉着:
首先,应该聘请第一流的研究人员定期报告,鼓励学生实践。只有大家多接触一流研究人员,才能让自己变成一流。我没见过谁在二流环境下基因突变到一流。

其次,端正一种踏踏实实的态度,让学生在社会功利与科研拼搏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我觉着大处着眼、细节处着手是我现在应该注意养成的习惯。从一个又一个实践项目中逐步积累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捷径可以走。

最后,努力培养学生跳出前人思维框架的能力。并不是盲目的求异,而是在充分理解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迈出新的一步。周志华老师曾经说过,学术发展也是螺旋上升的过程,比如logistic regression在不同历史时期反复出场,但是每一次都不是重复而是升级,如果能抓住实质,我们对科技前沿的领悟就会深刻得多,对创新的实践效果也会显著得多。

5. 新的一年,对七月在线有什么想说的话

唐博士:坚持对科技领域最前沿的跟踪,坚持邀请第一流的讲师为大家讲解。同时最好能让老师介绍一下bat的研究前沿方向是啥,当然不是为了窃取机密,而是让我们有的放矢,而且最好能让学员学到的东西更多,既能现学现用,更能作为转变今后发展方向的契机。

在追踪前沿的基础上,也应该多加入一些夯实基础的课程,最火的研究固然重要,但是很多根基性的东西对人的帮助更大。从根基向前沿的过渡是需要顶尖的老师为我们构建的。填鸭式培训,其实不足以让人跳出固有的思想框架,更不用说创新了。

创新不是一拍脑袋的事情,其实是思考方式的培养、理论水平的深化还有实践经验的积累,缺一不可。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zeochenyue/article/details/81149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