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七种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测试用例:是为了实施测试而向被测试的系统提供的一组集合,这组集合包含:测试环境,操作步骤,测试教程,预期结果等等

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

一、基于需求的设计

RBT(基于需求的设计)是基于需求的测试方法,会使测试更加有效,因为它使使测试专注于质量问题产生的根源——需求

基于需求的测试是一种最根本的软件测试:

  1. 验证需求是否正确,完整,无二义性,并且逻辑一致
  2. 要从“黑盒”的角度,设计出充分并且必要的测试集,以保证设计和代码都能完全符合需求

案例:

用户需求:购买3000元以内的华为智能手机

测试用例:

1)价格<=3000;

2)品牌:华为

3)智能手机

4)手机功能验证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2539670 查看本文章

打电话,接电话,发短信…

2.等价类划分法

思路:输入是无穷的,不能全部都覆盖到

依据需求将输入划分为若干个等价类,从等价类中选出一个测试用例,如果这个测试用例通过,则认为所代表的等价类通过测试用例。这样就可以用较少的测试用例达到尽量多的功能覆盖,解决了不能穷举测试的问题

  • 有效等价类:对于程序的规格说明书是合理的,有意义的输入数据构成集合,利用有效的等价类验证程序是否实现了规格说明中所有的功能和性能
  • 无效等价类:根据需求说明书,不满足需求的集合

案例:

超市买水果

有效等价类:苹果,梨,桃子,西瓜

无效等价类:啤酒,大米,白菜

3.边界值分析法

边界值分析法:就是对输入和输出的边界值进行测试的一种黑盒测试方式,通常边界值分析法是作为等价类划分法的补充,这种情况下,其测试用例来自等价类的边界

案例:

注册一个邮箱:用户名,6~15位,字符类型A~Z不区分大小写

边界值上的点:5,6,15,16

但是实际的测试用例设计中,会将等价类和边界值结合起来,最终的结果就是,5,6,10(有效等价类),15,16

4.因果图

因果图是一种简化了的逻辑图,能直观的表明程序输入条件(原因)和输出动作(结果)之间的关系,因果图法是借助图形来设计测试用例的一种系统方法,特别适用于被测试程序具有多种输入条件,程序的输出又依赖于输入条件的各种情况

因果图的基本逻辑:

因果图法设计测试用例的步骤如下:

  1. 分析可能是输入和输出
  2. 找出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对应关系
  3. 画出因果图
  4. 把因果图转换成判定表
  5. 把判定表对应到每一个测试用例

案例:某宝618活动,订单已提交,订单满300元或有红包,有优惠

1.可能的输入输出

  • 输入:订单已提交,满300,有红包
  • 输出:优惠,不优惠

2.找出输入输出对应的关系

  • 订单未提交,不优惠
  • 订单已提交,不到300元,不优惠
  • 订单已提交,满300,优惠
  • 订单已提交,有红包,优惠
  • 订单以提交,满300,有红包,优惠

3.画出因果图

5.正交排列法:

因果法设计压力太多了,所有有了正交法,正交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用例数目,用尽量少的用例覆盖输入的两两组合

正交试验设计是一种基于正交表的,高效率,快速,经济的试验

  • 因素:在一项实验中,凡欲考察的变量称为因素(变量)
  • 水平(位级):在试验范围内,因素被考察的值称为水平(变量的取值)
  • 正交表的构成
    • 行数:正交表行的个数,即试验次数N来表示
    • 因素数:正交表列的个数,用C表示
    • 水平数:任何单个因素能够取得的值的最大个数。正交表中包含的值为从0~“水平数-1”,或从1~“水平数”,用T代表
  • 正交表的表示形式:L=行数(水平数*因素数)L=N(TC)
  • 正交表的两条性质

1)每一列中各数字出现的次数都原因多

2)任何俩列所构成的各有序数对出现的次数都一样多

  • 正交法设计测试用例的步骤
  1. 有哪些因素(变量)
  2. 每个元素有哪几个水平(变量的取值)
  3. 选择一个合适的正交表
  4. 把变量的值映射到表中
  5. 把每行的各因素水平组合作为一个测试用例
  6. 加上你认为可以且没有在表中出现的用例组合

6.场景设计法:

现在的软件几乎都是用事件触发来控制流程的,事件触发时的情景便形成场景,而同一件事,不同的触发顺序和处理结果就形成了事件流,该方法可以比较生动地描绘出事件触发时的场景,有利于测试设计者设计测试用例。

本方法主要是靠想象各种业务流来设计用例,

7.错误猜测法

错误猜测法是经验丰富的测试人员喜欢用的一种测试方法,基于基于和直觉,从程序中找出你认为可能出现的错误。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audience_fzn/article/details/8125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