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设计模式——模式分类原则

设计模式,面向人们生活中的几种特例,总结IT大佬们的经验,对一系列复杂的过程进行精简封装而形成。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代码的复用性,灵活性,松耦合,并让程序员少走了许多弯路。

我们学完设计模式以后,大家都知道设计模式分为了三大类,但是我们是否又清楚为何分为这三类,他们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区别?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下,设计模式中,创建型、结构型、行为型这三种分类的区别。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23个设计模式如何分的类:

创建型模式:工厂方法模式、抽象工厂模式、单例模式、建造者模式、原型模式。

结构型模式:适配器模式、装饰器模式、代理模式、外观模式、桥接模式、组合模式、享元模式

行为型模式:策略模式、模版方法模式、观察者模式、迭代子模式、责任链模式、命令模式、备忘录模式、状态模式、访问者模式、中介者模式、解释器模式

 

为何要这样分类,以及三类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 创建型模式

软件设计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为了更好的利用计算机的资源,我们将对象的创建和对象的使用分开,也就是我们说的创建型模式,他的存在就是为了创建对象的模式,抽象了实例化的过程。它帮助我们的程序独立于如何创建、组合和表示他的对象。

此模式分类的关注点在于:对象的创建,它将创建对象的过程进行了抽象,也可以称之将对象的创建过程进行了封装,客户端仅仅是去使用对象,而创建对象在“黑匣子”里完成。

 

  • 结构型模式

在我们解决了对象的创建问题以后,下一步对象的组成以及对象间的依赖关系成为了我们研究的焦点。结构型模式是为了解决怎样组装现有的类,设计他们的交互方式,从而达到我们需要的功能目的。

结构模式中包容了对很多问题的解决,例如:扩展性(外观、组成、代理、装饰),封装性(适配器、桥接)

 

  • 行为型模式

在对象的创建和对象的结构问题解决了以后,就剩下对象的职责和行为问题,也就是对象之间职责的分配。

行为模式描述了对象和类的模式,描述了他们之间的通信模式

行为模式把程序运行时难以理解的控制流分为:行为类模式和行为对象模式

  1. 行为模式使用继承机制在类间分配行为
  2. 行为对象模式使用对象聚合来分配行为

好的行为分配,对象的行为就会很清晰,相互之间的协作效率也会很高。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Aran_WDX/article/details/81219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