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线程的发展历史及使用场景

一.多线程的发展历史

多线程的发展大约经过了三个历史阶段:
1.最早出现的计算机主要是为了解决复杂的计算问题,而早期的计算机只能够接受一些特定的指令,当用户在输入这个指令的时候,计算机才会去工作,如果不输入指令,计算机就不会工作,因为计算机本身不会存储指令,很多情况下,计算机都会处于等待状态,并没有真正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资源。于是进入了批处理操作系统的演变过程。
2.批处理操作系统:用户把需要执行的多个指令写在磁带上,然后让计算机去读取这个磁带执行相应的程序,并把结果输出在另外一个磁带上。
3.虽然批处理这种方式能大大提升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但是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操作系统的一个指令阻塞了,CPU会等到这个指令执行完毕后,再去执行下一个指令,这样的话就会使CPU处于等待状态,无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出现了进程和线程的概念。

二.进程与线程

进程
进程是资源(CPU、内存等)分配的基本单位,它是程序执行时的一个实例。程序运行时系统就会创建一个进程,系统会给每个进程分配独立的内存地址空间,并且每个进程的地址不会相互干扰。如果要完成CPU时间片的切换,就要保证之前的进程在执行的时候执行到某个位置,下次切换回来的时候仍然可以从这个位置开始执行。所以进程就是资源分配的最小单元。
在进程出现之前,指令是一次性加载到内存中,如果要进行指令切换的话,就要对指令进行隔离,而在批处理操作系统中是无法对指令进行隔离的。
有了进程以后,可以让操作系统从宏观上实现并发。并发是通过CPU时间片的不断切换执行的。在任意一个时刻,对于单核CPU来说,只会有一个任务去执行,只是通过切换时间片的方式完成了并行执行。
线程
线程是程序执行时的最小单位,它是进程的一个执行流,是CPU调度和分派的基本单位,一个进程可以由很多个线程组成,每个线程会负责一个独立的子任务,在配合多核处理器,去实现多个子任务并行处理的结果。线程间共享进程的所有资源,每个线程有自己的堆栈和局部变量。线程由CPU独立调度执行,在多核CPU环境下就允许多个线程同时运行。进程在一个时间内只能干一件事情,如果想同时干多件事情的话, 就要把进程中的多个子任务划分到多个线程,通过线程的切换执行去实现任务的实时性。所以,线程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并行执行。

三.多线程的使用场景

因为多线程最终解决的是“等待”的问题,所以多线程一般用于:
1.通过并行计算提高程序执行的性能,比如一个程序中的计算逻辑的执行性能可以通过多线程的技术将一个程序中的多个逻辑运算并行操作执行。
2.需要等待网络,IO响应等耗费大量的时间,可以采用异步的方式来减少总体的响应时间,也就是解决阻塞(当程序运行到某个函数时,由于一些原因导致程序要等待某个事件的发生而暂时停止占用CPU)的问题,阻塞会使CPU闲置而浪费资源。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lx_Frolf/article/details/82117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