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webpack配置react并添加到flask应用

  学习react,配置是很痛苦的一关,虽然现在有了create-react-app这样方便的工具,但是必须要自己配置一遍,才能更好地进行项目开发。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react的文件必须经过编译才能被浏览器识别,因此我们需要webpack这个打包工具来把react的组件打包成一个js文件,然后将这个js文件放到flask目录下,然后引入到flask模版的html文件里面。当然,你也可以在前端用express等服务进行客户端渲染,只将flask服务视为一个传递数据的api。

  下面开始配置吧

1、如果你的电脑没有安装node.js,先装node.js

brew install node 或者yarn install node

然后查看node和npm的版本检查安装情况,npm是node自带的安装工具

node -v
npm -v

 

2、npm安装的时候有可能很慢,最好把资源换成淘宝的

npm config set registry https://registry.npm.taobao.org

验证配置是否成功

npm config get registry

 

3、新建一个空的文件夹作为项目根目录,在项目根目录

npm init

接下来要填的东西按需求填写,也可以之后在package.json中修改

现在根目录多了一个文件package.json,这个是npm的配置文件。之后我们会在这个文件里定义一些npm的脚本。

 

4、因为我们的项目需要用到webpack和react,先装上

npm install -s webpack
npm install -s react

  -s表示会把这个包连同版本号写到package.json的dependencies中,如果加上-d就会把这个包写到devDependencies。package.json中的dependencies与devDependencies两项的区别是:devDependencies中的插件只用于开发环境(development)而不用于生产环境(production),如何在运行的时候指定开发环境或生产环境我们之后会提到。

 

5、在项目根目录新建一个名为webpack.config.js的文件,这个文件用于配置webpack

const path= require('path')//引用path包。在node_modules中
const HTMLPlugin=require('html-webpack-plugin')
module.exports={
  entry:{
    app:path.join(__dirname,'/client/main.js')//main.js作为打包的入口,根据main中的依赖关系整体打包
  },
  output:{//打包后的输出
    filename:'[name].[hash].js',//打包后输出的文件名。name就是entry中入口文件的名字,这里是app。
                            //webpack会根据打包的文件内容计算hash,当文件内容有变动的时候hash值才会变化
                            //这样的话,没有文件改动的时候不会刷新浏览器缓存
    path:path.join(__dirname,'/static'),//输出路径
    publicPath:''//静态资源文件引用时的路径,在浏览器中的引用变为'public/app.hash.js'。不太理解
  },
  module:{
    rules:[//rules里可以配很多loader
      {
        test: /\.jsx?$/,//如何识别jsx类型的文件
        loader:'babel-loader'//babel可以将最新js语法编译到低版本
      }
    ]
  },
  plugins:[
    new HTMLPlugin({
      template:path.join(__dirname,'/client/template.html')//html模版
    })
  ],
  devServer:{
    port:'8888',
    contentBase:path.join(__dirname,'/static'),//对应打包后输出的path
    overlay:{
      errors:true//获取到的错误信息会在页面上显示
    }
  }
}

  这样配置的话需要装很多依赖库。首先装上html-webpack-plugin,这是一个可以在webpack输出目录生成一个html页面,同时将打包好的js文件引入页面。如果我们要用webpack-dev-server,这个库必须要装。

  然后装上webpack-dev-server,这个服务启动后,访问本机对应的端口就可以看到项目的效果,当你对文件有任何修改时,它会自动编译出js文件与html文件存在内存中,然后调用这些文件渲染出html展示内容。达到的效果就是可以在编辑保存文件后,不用手动执行build,刷新一下页面就可以看到修改后的内容

  然后是babel-loader这个库,这个库的作用是将react特有的jsx语言翻译成浏览器可以识别的js语言。装了它之后还要装很多其他的库,之前看教程装了babel-core等库都运行不成功,说版本太旧,所以正确的姿势是装上@babel/core、@babel/preset-react、@babel/preset-env这三个库,然后在根目录新建一个名为.bablerc的babel配置文件,内容是

{
"presets": ["@babel/preset-env","@babel/preset-react"]
}

 

6、我们开始写一个可以打包的包含react组件的js文件

  在项目根目录新建如webpack配置所述的打包入口文件,内容为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import ReactDOM from 'react-dom';

class Clock extends React.Component {
  constructor(props) {
      super(props);
      this.state = {
        opacity: 1.0,
        date:new Date()//new Date()时会获取新的时间
      }
    }
  componentDidMount() {
    this.timer = setInterval(function () {
      var opacity = this.state.opacity;
      opacity -= .1;
      if (opacity <= 0) {
        opacity = 1.0;
        this.setState({
          date:new Date()
        });
      }
      this.setState({
        opacity: opacity
      });
    }.bind(this), 100);
  }
  render() {
    return (
      <div>
        <h1>MyClock</h1>
        <h2 style={{opacity: this.state.opacity}}>{this.state.date.toLocaleTimeString()}</h2>
      </div>
    );    //记得要加toLocaleTimeString,报错卡我了20分钟
  }
}

ReactDOM.render(<Clock />,document.getElementById('root'))

  这是一个简单的时钟组件,要注意的是最后返回的时候这个组件是挂在root节点的,但是我们用html-webpack-plugin自动生成的文件是不会生成一个root节点的,因此就需要给它一个模版html,里面包含root节点。如果你问为什么不直接挂在body上,因为挂在body上编译的时候会一直有个warning,很烦,所以我就听它的挂在节点上啦。

  html模版如下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Webpack App</title>
  </head>
  <body>
    <div id="root"></div>
  </body>
</html>

 

7、该配置的配置了,需要打包的文件也写好了。现在我们到package.json里写一下npm脚本,然后就可以用npm进行打包或者运行开发服务器了

  "scripts": {"build": "rimraf static && webpack --mode=production --config webpack.config.js",
    "dev": "webpack-dev-server --mode=development --config webpack.config.js"
  },

  build是打包命令,dev是运行webpack-dev-server。用 --mode=... 可以设置命令执行在开发环境还是生产环境。rimraf是一个可以删除文件的工具库,我们也把它装上先,它可以帮我们在每一次build之前先把之前生成过的打包文件删除。

 

8、测试一下

  打包:

npm run build

  运行开发服务器

npm run dev

 

9、将打包的js文件引入到flask应用

  在项目根目录创建run.py文件,加上一个最简单的路由:

@app.route('/')
def index():
    return render_template('1.html')

  再创建templates文件夹和该文件夹下的1.html文件,文件内容如下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Chat</title>
</head>
<body>
  <div id="root"></div>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 url_for('static', filename='app.16d576b97de33ccfcd4f.js') }}"></script>
</body>
</html>

  然后运行run.py文件,就可以通过访问flask应用的端口来获取我们写的前端应用了。

  这么做就免去了配置前端服务器和配置nginx反向代理的过程,响应速度我个人感觉也不会太慢,但是build之后如果js文件名变化要改1.html中相应的内容。反正开发的时候用webpack-dev-server,测试好了再build。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到你,有什么问题可以评论,我们一起讨论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luozx207/p/9739834.html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