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排序知识

转载自:https://blog.csdn.net/jkdd123456/article/details/83096684
一:几种排序方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排序算法的复杂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CM常用算法排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二、

1、冒泡排序:

冒泡排序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但是时间复杂度较大。它重复地走访过要排序的数列,一次比较两个元素,如果它们的顺序错误就把它们交换过来。走访数列的工作是重复地进行直到没有再需要交换,也就是说该数列已经排序完成。这个算法的名字由来是因为越小的元素会经由交换慢慢“浮”到数列的顶端。

:算法描述

(1)、比较相邻的元素。如果第一个比第二个大,就交换它们两个;

(2)、对每一对相邻元素作同样的工作,从开始第一对到结尾的最后一对,这样在最后的元素应该会是最大的数;

(3)、针对所有的元素重复以上的步骤,除了最后一个;

(4)、重复步骤1~3,直到排序完成。

3:动画演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核心CODE:

int BubbleSort(int arr[],int len) {
for (int i = 0; i < len - 1; i++) {
for (int j = 0; j < len - 1 - i; j++) {
if (arr[j] > arr[j+1]) { // 相邻元素两两对比
int temp = arr[j+1]; // 元素交换
arr[j+1] = arr[j];
arr[j] = temp;
}
}
}
return arr;
}

三、

1:选择排序:

选择排序(Selection-sort)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

用 pos 变量记录位置,每次在找完最小(大)元素之后与 pos 位置的元素交换

它的工作原理:首先在未排序序列中找到最小(大)元素,存放到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然后,再从剩余未排序元素中继续寻找最小(大)元素,然后放到已排序序列的末尾。以此类推,直到所有元素均排序完毕。

2:算法描述

(1)、初始状态:无序区为R[1…n],有序区为空;

(2)、第i趟排序(i=1,2,3…n-1)开始时,当前有序区和无序区分别为R[1…i-1]和R(i…n)。该趟排序从当前无序区中-选出关键字最 小的记录 R[k],将它与无序区的第1个记录R交换,使R[1…i]和R[i+1…n)分别变为记录个数增加1个的新有序区和记录个数减 少1个的新无序区;

(3)、 n-1趟结束,数组有序化了。

3:动画演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核心CODE:

int selectionSort(int arr[], int len) {
int minIndex, temp;
for (int i = 0; i < len - 1; i++) {
minIndex = i;
for (int j = i + 1; j < len; j++) {
if (arr[j] < arr[minIndex]) { // 寻找最小的数
minIndex = j; // 将最小数的索引保存
}
}
temp = arr[i];
arr[i] = arr[minIndex];
arr[minIndex] = temp;
}
return arr;
}

四:
1:插入排序

插入排序(Insertion-Sort)的算法描述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构建有序序列,对于未排序数据,在已排序序列中从后向前扫描,找到相应位置并插入。

2:算法描述

(1)、从第一个元素开始,该元素可以认为已经被排序;

(2)、取出下一个元素,在已经排序的元素序列中从后向前扫描;

(3)、如果该元素(已排序)大于新元素,将该元素移到下一位置;

(4)、重复步骤3,直到找到已排序的元素小于或者等于新元素的位置;

(5)、将新元素插入到该位置后;

(6)、重复步骤2~5。

3:动画演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核心CODE:

int insertionSort(int arr[] ,int len) {
int preIndex, current;
for (int i = 1; i < len; i++) {
preIndex = i - 1;
current = arr[i];
while (preIndex >= 0 && arr[preIndex] > current) {
arr[preIndex + 1] = arr[preIndex];
preIndex–;
}
arr[preIndex + 1] = current;
}
return arr;
}

五:

1:合并排序(归并排序)

合并操作(merge),是采用分治法(Divide and Conquer)的一个非常典型的应用。

将已有序的子序列合并,得到完全有序的序列;即先使每个子序列有序,再使子序列段间有序。若将两个有序表合并成一个有序表,称为2-路归并。

合并排序组主要是两个步骤: 分 + 治(合并)

2:算法描述

(1)、把长度为n的输入序列分成两个长度为n/2的子序列;

(2)、对这两个子序列分别采用归并排序;

(3)、将两个排序好的子序列合并成一个最终的排序序列。

归并排序采用的是递归的方式,每次对区间进行递归,每个区间又可以分为左右区间,执行完左区间之后,执行右区间

3:动画演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核心CODE:

// b数组作为临时数组,当比较的时候,存放值

void Merge(LL first,LL mid,LL last)
{
    LL be=first;
    LL en=mid;
    LL be1=mid+1;
    LL en1=last;
    LL flag=0;

    while(be<=en&&be1<=en1)
    {
        if(a[be]<=a[be1])
            b[flag++]=a[be++];
        else
        {
            b[flag++]=a[be1++];
        }
    }

    if(be<=en)
    {
        for(LL i=be;i<=en;i++)
            b[flag++]=a[i];
    }

    if(be1<=en1)
    {
        for(LL i=be1;i<=en1;i++)
            b[flag++]=a[i];
    }

    for(LL i=0;i<flag;i++)  // 把b数组中的数赋值给a数组,最后a数组里存的是排好序之后的数
        a[first++]=b[i];
}

void merge_sort(LL first,LL last)
{
    LL mid;

    if(first<last)
    {
        mid=(first+last)/2;
        merge_sort(first,mid);
        merge_sort(mid+1,last);
        Merge(first,mid,last);

    }
}
 

六:

1、快速排序

快速排序的基本思想:通过一趟排序将待排记录分隔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均比另一部分的关键字小,则可分别对这两部分记录继续进行排序,以达到整个序列有序。

2:算法描述

快速排序使用分治法来把一个串(list)分为两个子串(sub-lists)。具体算法描述如下:
(1)、从数列中挑出一个元素,称为 “基准”(pivot),一般是第一个元素;
(2)、重新排序数列,所有元素比基准值小的摆放在基准前面,所有元素比基准值大的摆在基准的后面

(相同的数可以到任一边)。在这个分区退出之后,该基准就处于数列的中间位置。这个称为分区(partition)操作;
(3)、递归地(recursive)把小于基准值元素的子数列和大于基准值元素的子数列排序。

3:

一趟快速排序(一次划分)

目标:找一个记录,以它的关键字作为“枢轴”,凡其关键字小于枢轴的记录均移动至该记录之前,反之,凡关键字大于枢轴的记录均移动至该记录之后。

致使一趟排序之后,记录的无序序列R[s…t]将分割成两部分:R[s…i-1] 和 R[i+1…t], R[j]≤ R[i] ≤ R[j] (s≤j≤i-1) 枢轴 (i+1≤j≤t)

首先对无序的记录序列进行“一次划分”,之后分别对分割所得两个子序列“递归”进行快速排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例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设 R[s]=52 为枢轴暂存在R[0]的位置上

将 R[high] 和 枢轴的关键字进行比较,要求R[high] ≥ 枢轴的关键字
将 R[low] 和 枢轴的关键字进行比较,要求R[low]≤ 枢轴的关键字

可见,经过“一次划分” ,将关键字序 52, 49, 80, 36, 14, 58, 61, 97, 23, 75
调整为: 23, 49, 14, 36, (52) 58, 61, 97, 80, 75

在调整过程中,设立了两个指针: low 和high,它们的初值分别为: s 和 t, 之后逐渐减小 high,增加 low,并保证
R[high]≥52,和 R[low]≤52,否则进行记录的“交换”。

4:动画描述

5:核心CODE:

进行分区操作

int partition(int low,int high)
{
a[0]=a[low];
pivotker=a[low];

while(low<high)
{
    while(low<high&&a[high]>=pivotkey)
        --high;  
    a[low]=a[high];
    
    while(low<high&&a[low]<=pivotkey)
        ++low;
    a[high]=a[low];
}
a[low]=a[0];

}

七、堆排序

1:堆排序

堆排序(Heapsort)是指利用堆这种数据结构所设计的一种排序算法。堆积是一个近似完全二叉树的结构,并同时满足堆积的性质:即子结点的键值或索引总是小于(或者大于)它的父节点。

2:算法描述

(1)、将初始待排序关键字序列(R1,R2….Rn)构建成大顶堆或者小顶堆,此堆为初始的无序区;
(2)、将堆顶元素R[1]与最后一个元素R[n]交换,此时得到新的无序区(R1,R2,……Rn-1)和新的有序区(Rn),

且满足R[1,2…n-1]<=R[n];
(3)、由于交换后新的堆顶R[1]可能违反堆的性质,因此需要对当前无序区(R1,R2,……Rn-1)调整为新堆,然后再次将R[1]与无序区最后一个元素交换,得到新的无序区(R1,R2….Rn-2)和新的有序区(Rn-1,Rn)。不断重复此过程直到有序区的元素个数为n-1,则整个排序过程完成。

堆是满足下列性质的数列{r1, r2, …,rn}: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小顶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大顶堆

例如

{12, 36, 27, 65, 40, 34, 98, 81, 73, 55, 49} 是小顶堆

{12, 36, 27, 65, 40, 14, 98, 81, 73, 55, 49} 不是堆

3:若将该数列视作完全二叉树,
则 r2i 是 ri 的左孩子; r2i+1 是 ri 的右孩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动画演示

5:

堆排序即是利用 堆 的特性对记录序列进行排序的一种排序方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6:

定义堆的类型:

typedef SqList HeapType;
// 堆采用顺序表表示
两个问题:

如何筛选? 如何建堆?

(1)、

所谓“筛选”指的是,对一棵左/右子树 均为堆的完全二叉树,“调整”根结点使整个二叉树也成为一个堆。

(2)、

建堆是一个从下往上进行“筛选”的过程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38984851/article/details/8315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