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产肆虐,AI如何扛起反欺诈大旗

时下,金融欺诈主要来源于网络黑产。据统计,网络黑产的直接从业者已超过40万,上下游人员总计超过170万,黑产手里握有的身份证约有1000万张,造成的欺诈金额每年正以40%的比例增长着。

面对肆虐的黑产,金融界最看好的反欺诈手段,就是AI。那么,AI如何利用先进的技术对抗黑产呢?

无论是传统反欺诈的方式,还是当下备受关注的AI技术,要想有效地对抗黑产,就必须先搞明白一点,那就是黑产究竟是如何骗贷的?

首先,他们需一个伪装的身份。

因为骗贷的人只有伪装成好人,他们才能够骗得贷款。但是,无论他们的骗贷手法多么精巧,他们的身份伪造过程都有迹可循:通常这些黑产分子要冒用他人身份注册,随后进行贷款申请,最后恶意拖欠,并利用非法获得的信用卡进行交易。

也就是说,黑产分子打一开始就摆明了想要骗钱,无论是贷前、贷中、贷后,都充斥着虚假信息,其目的就是骗取资金。

数据显示,2017年,网络欺诈导致的损失已达到GDP的0.63%,损失估计高达4687.2亿元,已有互联网金融公司被“羊毛党”薅到倒闭。

金融机构防范黑产欺诈,要从以下三步入手:

第一步  贷前

戳穿黑产分子伪装的面具

AI技术如果想有效地反欺诈,就必须从源头上开始杜绝:戳穿黑产分子用以伪装的身份。反欺诈身份识别一般包括三个部分:设备风控、活体识别、OCR文字识别。通过这三层筛选能有效防控伪冒申请、虚假资料。

具体来说,设备风控可以保障产品应用环境更加安全,识别模拟器、盗号、羊毛党刷单等设备风险;活体识别可精确到真实的个体;OCR文字识别则是虚假身份证等伪冒风险的克星。

第二步  贷中

身份背后究竟跟谁有关系?

仅仅是贷前拦截欺诈,并不能算是完全的反欺诈。在贷中,AI反欺诈仍然可以发挥效用:在贷款的环节上,借款人是否多头借贷、是否涉及黑产,AI反欺诈系统都必须有所反应。

实际上,多头借贷在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中十分多见。

在去年出台的《网贷信息披露指引》中,监管层就要求平台披露借款人收入及负债情况、截至借款前6个月内借款人征信报告中的逾期情况、借款人在其他网络借贷平台借款情况,剑指多头借贷。

AI又如何知晓借款人究竟是不是多头借贷呢?

例如,一位用户肖某在某互联网金融借贷平台C上申请2万元小额贷款,平台C通过AI反欺诈多头查询接口输入该用户信息,发现肖某近7天内在8家互联网金融公司申请了现金贷款,故拒绝了肖某此次申请。

那么,AI是如何识别黑产分子的贷款的?

例如,某学生向某教育信贷机构申请分期贷款,该机构通过磐石关联黑产接口对用户资质进行审核,发现该用户与多达15个风险名单、恶意逾期用户、骗贷团伙关联密切,故该机构拒绝了该学生的教育贷款分期需求。

据介绍,除了风险名单、多头防控、关联黑产,AI反欺诈系统还根据地理位置核验、信用分、用户授权认证等数据打造了防范风险的天罗地网。

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AI一样,反欺诈系统的数据越大、维度越多,坏人就越不容易漏网。

第三步  贷后

需要建立长效的治理机制

无论是贷前还是贷中,拦截金融欺诈其实只不过是反欺诈的第一步,而拦截之后,行业对于这些涉及黑产或是蓄意骗贷之人的长效治理机制的建设,才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正所谓除恶务尽。对付庞大的黑产产业链,短期的打击可谓静态手段,只能是治标之策。而长期行动才能治本,这就需要大数据积累和持续的技术升级。

说到这儿,很多人可能会问,积累技术几十年的银行没有自己强大的风控技术吗?

没错,银行的技术也很强,不过大多是依靠线下场景锻炼的风控技术和风控能力,对于互联网电商、互联网借贷、互联网教育等各类场景并无实操和交叉机会。

而银行判断贷款与否的最重要的依据是央行的征信系统,但其覆盖的信贷人群有限,大量薄征信以及白户群体涌入市场,产生信贷风险。

有银行人士曾在与互联网巨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时直言,银行虽然数据量极为庞大,但是银行并没有互联网的数据资源,但是客户却都在转网。

“银行有转网的战略,却没有转网的技术,这也是为什么银行要与互联网公司合作的重要原因。”

这些数据是什么?是平时用户在百度上搜索的痕迹、在网上商城购物的订单、在游戏里充值的会员等级……

而这些数据,更多地掌握在互联网巨头手中,借助于这些数据,互联网公司正在帮助金融机构补齐短板。


相关文章

反欺诈之路——黑卡、养卡的识别

风控的进化——从传统风控到智能风控

风控体系的一般架构

互联网反欺诈体系中的常用方法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hajk2017/article/details/8289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