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你看我的评论又有人回复了!


社区模块在互联网产品中是非常常见的。社区冷启动后,评论区的设计是产品经理需要花心思的点。今天我们来看下 就C端媒体类的评论区设计有什么考虑点。

评论区是针对该主要动态内容/话题的延伸,好的评论区设计可以帮助产生UGC内容,甚至提高业务转化的效果。也是内容内容产生者与消费者的桥梁。也是社区活跃用户的主要可见聚集地。

目前主流的社区以及媒体产品中,常见的跟帖形式有如下三种:

本文会围绕这三类结构结合我在工作中落地的case。


树状分支架构


树状分支架构的评论区设计,是需要结合算法的。整个评论区是展示主贴的内容和被算法推荐的评论。其他评论的内容被收缩起来,通常这样的算法有冒泡排序或点赞区分的热度排名。

这样可以让用户尽可能的浏览优质的UGC内容,常见的需要场景是评论较多的产品上。

采用这种形式的主流产品有:微博/陌陌/简书/天天快报/即刻/腾讯新闻

分别是:即刻、微博、简书


树状分支架构的优点与缺点


优势

树状分支架构因为通过算法的筛选原因,有利于用户进行简单的回复评论,产生内容。并且也可以对某个评论为话题产生用户之间的互动(积极撕逼某一个评论用户)。最终可以提升社区的UGC活跃度。

其次,因为产品所处的场景存在大量的评论。采用树状架构的设计,可以有效的过滤不相关或水军的内容。让优质的内容得到曝光

缺点

由于采用折叠的设计,展示的评论内容是有限的。后续产生评论的内容难以被算法推荐,热门的评论成了用户参与回复的主要路径。可能会造成某几个评论被大量水军洗劫的情况。类似微博、百度贴吧也存在某几个热门评论有卖黄片信息的恶意行为。

在这个基础设计上优化的是今日头条/火山视频,他们通过对所有评论进行折叠。虽然可以避免上面的问题,但又会因回复某条评论的路径太深,降低参加互动的积极性降低的问题。

今日头条的评论区折叠设计

今日头条/火山视频在此基础上将所有对话回复内容进行折叠,只在评论下方显示回复的内容条数,使评论更加倾向于“内容”本身。但后续进来的用户浏览对话回复的路径变深,带动用户互动的效果会下降。


线性分支架构


这里会存在2个不同的产品设计。第一是引用评论的内容,第二种是引用用户(用@的方式)

第一种类型的产品有:抖音/网易云音乐

云音乐、抖音


第一种类型产品有:b站/脉脉

B站/脉脉


线性评论产品设计优点与缺点


优点

相比树状架构,线性的评论区设计逻辑更加简单,功能更加轻便,没有复杂的逻辑算法,适应性普遍。基本上你可以看到很多互联网产品都会在产品冷启动期间采用这种方式。

用户体验不错的情况下,也能保证评论区满足用户的日常需求。毕竟在冷启动期间社区的UGC内容还不是非常多。

线性的评论内容跟进时间纬度展示。再次基础上可以增加一些算法对优质评论内容进行曝光。可以带来更加客观、公正的评论区体验。

注意的是,这里的算法是基于每一条评论的纬度,而不是在树状结构中对某一个支点进行算法排序。

缺点

因为没有树状架构采用折叠设计,所以就可能导致大量灌水的内容被曝光。评论区内容的阅读体验会变得非常差。就算加上了算法,让优质的评论放在前面,但用户仍然可以通过下滑进行查看。

所有的评论内容与评论之间的互动内容都采取时间纬度,所以没办法聚焦到某一个评论。用户浏览就相对麻烦,因为很可能他想看到的某个评论内容因为时间关系被其他评论中间插开。不能有效的带动用户参与评论分互动内容氛围中

盖楼式架构


盖楼式结构是网易新闻的评论区的经典设计,A站评论区也采用这种设计。

网易新闻/A站

说盖楼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常见贴吧评论区中都会有几楼几楼这样的字段。把内容信息比喻盖房子。第一个评论所产生的该评论下的互动,为第一层。其次第二个评论产生他下面的互动就为第二层。以此类推,就是若干条对动态的主评论进行盖楼过程。(有没有最高还不知道,很多时候没有做限制)

优点

盖楼式设计会将所有引用的楼层消息都展示出来,这样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整个对话回复的过程,视觉上很有冲击力,阅读连贯性较好,并且看起来也很热闹。

并且盖楼的效果还会形成一种跟帖文化。类似在报名到场人数一样,数数“1、2、3、4.....“

看到楼层楼之间的评论会形成一些神回复和小说等。

网易新闻评论区的跟帖文化

缺点

盖楼因为楼层之间展示的内容是相同的,所以评论区会看起来充斥着大量相同的内容。网易后来就通过采取显示最早时间回复的内容来避免这样的情况。

盖楼评论区的内容重点另一个纬度是需要注意如何形成视觉效果后,又如何引导外面吃瓜群众参与进来。如果没有用户进来,其实盖楼的评论区就会显得楼层很矮、内容单薄。评论区就会体验非常差

原始的评论区设计


还有一种方式是目前很多社区产品都会采用的,就是针对于评论区采取简单的评论,而不能对评论进行回复。

虽然缺乏有效的互动,但在冷启动之前或冷启动中间。我们本身就没有这样的用户产生足够内容,可以先把社区的其他模块落地。再后续优化,毕竟开发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产品经理对生命周期管控的要求。

每个模块都可以做的非常复杂,但你有没有这样的必要在现在做这样的事情,产品经理就需要考虑齐全。

今天的这篇文章要感谢微信公号:qinfengrec的原创。因为没有能联系到本人,对此我就社区设计中的案例再基础上《评论区的产品设计》进行了一些优化。

好啦,今天的产品内容在这里。每周2篇我工作中的产品案例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转载自juejin.im/post/5bd660a4e51d453975303b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