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清楚这7个问题,端口就彻底了解了!!

1.端口到底是什么?
端口就是一个数字而已;
这里的一个常识是:TCP/IP协议中的端口,端口号的范围从0到65535;

2.端口到底是用来干嘛的?
是这样:
当系统调用一个应用程序的时候,会将该进程与一个端口绑定,
这样一来,传输层传给该端口的数据都被相应的进程接收,
与此同时,相应进程发给传输层的数据也都通过该端口输出。
所以,端口就是用来识别系统中运行的应用程序的


3.一般80端口是用来www服务(网页服务)的,为什么有些网站不是80端口呢?而是别的什么端口呢?
我们在IE的地址栏里输入一个网址的时候( 比如www.baidu.com.cn)是不必指定端口号的,因为在默认情况下WWW服务的端口号是“80”。 

网络服务是可以改的,使用其他端口号完全是可以的,
要注意的是,如果不是默认的端口号则应该在地址栏上指定端口号,方法是在地址后面加上冒号“:”(半角),再加上端口号。
比如使用“8080”作为WWW服务的端口,则需要在地址栏里输入“www.xxx.com:8080”。
 


5.主机和端口的关系是什么??
打个比方,就好比你要去银行存钱,这家银行就可以看成是一台主机,然后,银行不可能只有一种业务,对应每种业务就有很多的窗口,
那么你一进银行大门的时候,在门口的服务人员就会问你说:你好!你要办什么业务?
你跟他说:存钱!!
服务员接着就会告诉你:请到三号窗口办理!
这个时候你总该不会往其它的窗口跑吧?!
这些窗口就可以看成是port所以啦!
也就是说,每一种服务都有特定的 port 在监听!


6.端口映射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就是建立内网主机IP地址和外网IP地址之间的一个映射;
那么当我们向这个外网的IP地址发送请求时,该请求会被转发给内网的那台IP主机上去;
从而实现了外网对内网的访问,
端口映射的过程如果做个类比那就是:
你的一个朋友来找你(网络请求),但是来找你但是不知道你住哪里(内网IP),但是他知道你的名字,(外网IP)
于是你的朋友向物业告知你的名字后,物业查到了你的具体地址,几栋几单元几零几(内网IP),然后物业联系你,和你确认(端口映射),然后你的朋友就去对应的地址敲了你的门,然后你开门见到了你的朋友(外网访问到内网)
这里老说端口,那端口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里的端口,是一种逻辑端口,是TCP/IP协议中定义的端口概念而已,通常就是一些装逼文章里的虚拟端口,
那些看得见的端口,就叫做接口;
那这东西又是个什么鬼?
如果把IP地址比作一间房子 ,端口就是出入这间房子的门。
只不过真正的房子只有几个门,但一个IP地址的端口可以有65536多个;
这么多端口都是用数字来命名的,就是从0到65535;
进程是个什么鬼呢?
应用程序调入内存运行之后,就不能叫应用程序了,得叫进程;
所以进程就是跑起来的应用程序;
TCP =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 传输控制协议;
Protocol = a set of rules governing the exchange or transmission of data between devices


7.TCP和端口有什么关系呢?
TCP和联机有关,
所谓的联机就是指客户端Client机和服务端Server机的联系和通信;
要想实现Client和Server的通信,必须先通过TCP来实现两端的联机!!
TCP联机的过程是:
第一步:客户端向服务端发送一个TCP封包(客户端发送的时候的端口是随机的)
        这等同于,客户端打电话问服务端:服务端,听得到我说话么?
第二步:服务端按端口的服务性质接受到请求后,向客户端发送第二个TCP封包,也就是第一个响应封包
        这等同于,服务端回客户端说:我听得到!
第三步:客户端获得这个响应封包之后,再向服务端发送一个确认封包;
        这等同于,客户端向服务端说:好的!
第四步:服务端接收到这个确认封包之后,客户端和服务端的联机就算真正建立了;
在建立了tcp联机之后,
才能进行服务资源的请求-响应
了解到这里就可以完全用几句话把TCP协议和UDP协议的区别讲清楚了
TCP协议是:不仅发送信息,然后还要确认信息是否送达
UDP协议是:只发送信息,不确认信息是否送达

注:
对于遇到一种让你意外的现象,如果你假定这种现象是对的,正常的,那么你将从中获得新的知识;
如果你假定这种现象是错的,那么你将从中感受到迷惑,费解,甚至痛苦!!
百度某一方面对你有实用的知识,必须得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
一个好的切入点就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必须具体,不能笼统,
太笼统就切入不到了;
然后从这个小的切入点去切,
没有搜不到的,只有不会搜的;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2204641/article/details/83585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