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家公司得到了些什么经验

今天正式向公司提了离职,这是我待过的第一家创业公司,也是目前为止离老板最『近』的岗位。认真的回想了在这里的四年多,总结一下自己到底得到了什么。

1. 只有对等的地位才能有合作,上下级之间没有合作

刚进公司的时候,老板对我工作各种肯定和支持,感觉自己也有点膨胀了。会把自己放到公司所有者的角度,分析自己的老板是什么样的做事风格,是什么样的性格,他需要什么样的人跟他互补,这样才能让公司更好的往前走。

但实际上,我搞错了,这种想法如果放在两个合伙人之间,大家坦诚以对,是很合适的。但老板就是老板,员工就是员工,我们不在一个等级上,就不是平等的,他不会把你看做伙伴,不会想着让你来做他的互补,他要的是让你来实现他的想法,他需要的互补只会从和他一个等级的人身上去找。

2. 不是自己的领域就不要轻易下结论

现在觉得和老板的分歧,应该就在他会用他的经验来告诉我应该怎么做,可他根本就没有技术的经验,只是从他自认为的逻辑去推导,然后得出一个有点荒唐的方法让我去实行,所以总会有争论。

让老板能产生指导我做事的想法,也说明了他对我缺乏信心,可能是因为之前一些事情没有做到他认为好的程度,这里面应该有沟通不到位的原因。按道理是应该下属主动去和上级去沟通去澄清的。这是我没有做好的。

3. 即使是自己的领域也不要批判

在这里见识了公司入职离职的员工,新来的同事总是会对手上的系统『指点江山』,这代码写的太烂了,这表设计的太不合理了,这系统设计的太复杂了等等,我也这样做过,时间一长,有些情况才能慢慢理解当初开发者或者设计者背后的苦心,想想如果当时是自己,也不见得比这种做的更好吧。

我觉得更好的一种处理方式是,先去了解觉得不好的地方,去了解当初设计的历史背景,真正明白了当时是基于什么条件下做出的设计,处于什么考虑做出的决策,这里面当然有可能是当事人能力所限导致,这种情况下也能作为自己的成长经验,没必要为了凸现自己的能力,来贬低别人的劳动成果。因为很有可能你的后来者也会这么对你。

4. 近似的正确要好过绝对的错误

从老板身上我学到了『预估』,用数字来说明问题,哪怕只是一个推测,一个近似模糊的数据,也只是为了说明事物发展的一个趋势,虽然不是绝对正确,但可以为接下来的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如果不这么做,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得不到正确的数据,就无法决策,很多事情就会这么搁置。

5. 企业文化决定长期发展

决定短期的是技巧,决定中期的是战略,决定长期的是文化。

公司号称有企业文化,其实只是一句口号,和实际完全不搭边的口号,办公室墙上的标语,也是老板为了给来公司的客户看的。老板年会上说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正直,但好像并不是那么回事,起码不是我理解的那种正直。

公司的企业文化,能够从深层次的影响员工的行为方式和做事方法。罗胖说,希望做一家没有秘密的公司,所以有周会都是直播的形式。

现在的我经常会遇到在老板不在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决策,或者猜不透老板什么意思。我猜想,他有自己的学习渠道,了解到了主流的被业界认可的东西,然后就会传递给员工,但他忽略了一个问题。主流的思想也有很多分支,很多道理都是讲的通的,可能从他心里也是觉得对的,但是深入想一想可能并不适用在当下的公司。这就导致他自己都没有一个准则。

其实企业文化就像一个人的信仰,当他迷茫或者遇到无法决策的时候,会想想那么做更符合自己的信仰,那就必然会有所取舍,所谓的信仰应该都是偏激的,不可能做到兼顾。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这个信仰,就总会想着放弃这个不合适,放弃那个也不舍得,自己都想不清楚,让下属何去何从呢?

以前觉得公司的企业文化受创始人性格的影响,现在觉得,其实应该是创始人想做成一家什么样的公司。一旦确定这个目标,也就有了企业文化,有了企业的行为准则。

企业文化是会变的,每个阶段有公司要做的事情,事情不同方法就不同,这个行为准则也就不同,我觉得是正常的,就算要变,也要让大家知道不是?

企业文化没有对错,只有合适不合适。

6. 不能总是踮起脚尖做事

回想起来以前老板比较满意的时候,大多情况下其实都是付出了额外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和之前团队的效率相比,是进步了不少。但一直这样下去,谁都会累,可老板已经习惯了,就会觉得你开始懈怠了,效率下降了,满意度就没有以前那么高了。

不要总想着『或许我加加班就搞定了』,一直加班就决定了你的效率不会高。

对于紧急重要的事情,可以踮起脚尖做事,但不能无节制的这么做下去,适当的时候要说no,对更多的工作,完全超出自己能力、时间和精力的事情,更要说no,这对自己和对别人都是一种负责。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u5f71/p/zai-zhe-jia-gong-si-de-dao-le-xie-shen-me-jing-ya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