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让知识改变命运——《逆袭大学》连载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sxhelijian/article/details/85908902

返回到【全文目录

12.3 让知识改变命运

换了一个新环境,到了一个新阶段,人都会感到不适应。你所面对的环境、需要追逐的目标发生了变化,已有的经验,已有的习惯,将不再管用。这是一种太正常不过的不适应了。一般的说法是,两强相遇,更强者胜,要么你改变,要么他改变。而到了上大学的这件事上,很简单,在有数百年传统、机构齐全的大学面前,首先要大学生适应和做出改变。放眼看来,改变将伴随我们一生,在大学获得改变的能力和资本,在大学信奉了改变的力量,在大学养成改变的习惯,而不是一切都随大流,一切都被眼前看得见的障碍所束缚,这是迎来真正自由和幸福的方式。

拥抱改变

改变可以是一件很难,也可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取决于你的心态。我是一个新人,我所接触到的每一件事情,都需要我去适应。遇到了困难,面临着困惑,正常,办法总是会有的,不躲避,不退缩,就会发现自己与大学真的合拍了。而如果每天用自己心目中的大学,心目中的大学老师和同学,和现实中的对比,产生的落差不会仅是一点点,这是不利于前行的。因为是新人,所以要改变自己。用改变的心态行动,改变就会发生。李开复在《做最好的自己》中有一句话,要“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我常将这句话转述给我的学生。

可以改变的事情包括自己的学习、生活方式,也包括我们所处的氛围。与其抱怨周围的同学不投入学习,不如自己先行动起来,至少不让自己堕落。采取合适的方式带动他人,一起走上前行的道路。好的氛围是建起来的,需要有人先行动起来。在可以改变的事情中,甚至有人生目标。在以往的人生阅历中,受限于成长的阶段,理想当中并未加入现实的考虑。大学是理想与现实之间开始结合的时期,随着眼界开阔了,知识丰富了,对专业、职业的认识加深了,人生目标发生改变,完全是一件正常的事。而此时,最可贵的仍然是行动上的变化。

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对应的也就是换个角度去看问题,要拿出“心”的改变。大学是美好的,这种美好之中,包含着勤奋地学习,包括了要面临的各种挑战,这种美好不是高中时期望的那种“一劳”之后的“永逸”。细细想来,这种“逸”甚至都不是退休了的老人所真心想要的,更何况前途和事业尚待开拓的年轻人呢?

世界总是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自然现象是这样,社会现象也是这样。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恐怕只有这个变了,变是这个世界的永恒。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适应变化的过程,成长就意味着改变。人在不断学习中成长的,学习就是改变,是使自己在改变中具备改变能力的过程。只有通过这样的学习,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才能不断地适应持续不断的变化的世界,这是我们接受教育的最终归宿。

让知识改变命运

改变是需要勇气的。上大学后,初次独立面对,前方迷雾重重,很多未曾涉世的年轻学子是被唬住了,他们不敢面对未来,以至于不敢相信奋斗是否能给自己带来改变。他们不是不知道需要改变,而是没有改变的勇气,进而没有行动,至少是没有持续的行动,没有坚持到让自己看到改变产生的效果。

以至于,“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动摇了。近几年来,有些地方出现了大批的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的现象,不少优秀的学生就此放弃了在知识经济时代走向前沿的机会。上大学,并不是每个人成才成长的必经之路,但大学却的确是一个值得经历的阶段,这和毕业证无关,和找工作或许有关,也许无关。进入了大学而不信奉“知识改变命运”的同学,找不到快乐的学习,安排不出有效的学习进程,左思右想,知识反而很可能成了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有一个段子:一人去算命,算命先生摸骨、相面、算八字后,说:“你二十岁恋爱,二十五岁结婚,三十岁生子,一生富贵平安家庭幸福晚年无忧。”此人先惊后怒,道:“今年三十五,博士,光棍,木有恋爱!”先生闻言,略微沉思后说:“年轻人,知识改变命运啊。”

这真是开玩笑了。还未上大学的犯了犹豫:这个大学,是上还是不上?左右为难。对已经进入大学的同学,滋味更是没法好受,继续下去,还是及早退出?想找到传说中美丽的大学,至少那张毕业证也还是要的,但是……

其实很多人,把“知识改变命运”想成了“大学改变命运”。“大学改变命运”是一个绝对的伪命题,但有些人就迷信这个。这样的人进了大学就感觉已经万事大吉,在本应该体会到巅峰学习状态的时候,进入了退休的状态,一切引导其走上健康的学习之路的观点和措施都被其漠视,进而体验出的是“还是爸爸管用”,上了大学是“继续被知识忽悠”。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4796956 查看本文章

要知道,是知识改变命运,不是大学改变命运。不可以因为大学改变不了命运而否定知识的力量。其中的关键是在大学里,是否给了知识应该有的尊重,几年的大学生活,仅仅是过了几年在大学生活,还是真的学到了知识。不要认为上过大学就是有了知识,要看大学是怎样上的。知识有个倔脾气,你不请,他不去。不上大学,可以有知识;上了大学混日子,知识不会找你。有些人就这样在大学里失去了见证“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

有些信奉“知识改变命运”的人,将自己的大把时间的确花在了学习上,但不改变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成绩单上的数字很漂亮,但找工作时却障碍重重。反思一下,按照应试的思路学来的是一堆死知识,毫无用武之地,凭什么能够去改变命运?现在有很多同学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大学中,将学习的过程机械化,认为学习就是记忆,就是将现成的知识收入脑中,如同下载一堆资料保存在硬盘里。这种学习是一种死学习,学到的就是死知识。也有的人将学习的目标过于功利化,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去找一个工作,当官,或者去赚钱,无形中将知识分为有用的知识和没有用的知识。这种方式得来的知识支离破碎,也算是死知识。死知识改变不了命运,只有在大学中通过改变自己的学习,学得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知识,这才是改变命运可以依靠的力量。

我是一个农家子弟,从小是在父母的节衣缩食中长大的,中学时就打过工,大学也做过家教、摆过地摊以贴补日常开销。我通过接受教育改变了命运,得以坐在舒适的家中,上网、看书、思考、写文章,辛勤劳动,但不再为生计奔波,能够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的学生们,有个别家境好的,但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却也不少,大多是很普通的家庭。在社会公平受到重视的今天,我们是对公平和未来的机会极度渴望的一群人。近二十年的教师生涯,我见证了无数用自己的努力,习得真正的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的学生,且不说有的已经成就了一番事业,大多数也有了自己满意的工作和生活。

我有个2000级的学生,学的是生物专业,喜欢计算机,在辅修计算机专业时我教过他课。在课堂中,他显得很特别:很瘦弱,冬天只穿着件夹衣,单鞋的后跟上破个大洞。这是一位不能再贫寒的寒门子弟了。尽管病逝的母亲已不再是拖累,家中仍不能供他吃饱穿暖。他跨专业考取了计算机的研究生,考得还算理想,但需要自费。他找到他认为能支持自己的老师们,一家一家地去借学费。他和我说,我是马上要离开学校的学生,您要不借给我,我完全理解。我问他要多少。他说了1000后,犹豫了一下,又说,要不借给我2000吧。于是,这2000元成了他上研究生的资本中的一部分,每年过年前后他都和我联系,报告学习进展。两年半上完研究生,到第4年时,他还来了钱。他说找其他老师借的也已经全还了,这两年家中的父亲和哥哥也能花上他的钱了,生活改善了很多。我看到,他原先缺乏光泽的脸上,也有了红晕。

拿出改变的勇气来,放弃不切实际的一步登天、彻底改观的期望,追求循序渐进,不断改变。既入大学,认识大学,学会学习,在行动中展现出大学生该有的学习风采,让自己有机会展现“知识改变命运”的价值,这是每一位大学生该有的勇气。不需要惊天动地,但需要持之以恒。

相信努力的回报

有人读我的博客,提出了质疑:从老师的言论中,我感觉出老师可能更注重学生的个体努力,但我认为这是不对的,也不是长久之计,还是要靠制度的引导和保证。

的确,在本书中,以及在我日常的学业咨询中,我看重的是大学生的个体努力,甚至有时在建议中只提这一项。第一,对许多找我出主意的人,根据他所描述的条件和氛围,我感觉到他“自己”是唯一能够指望的力量。第二,自己改变一些,才能够抓住别人也拥有的机会。比如,主动请教一下自己的老师,你会发现你并非是无人指点;做实践项目时,主动整理并结合学过的理论思想,原来理论和实际的联系并不是非要教师讲的。第三,自己不努力,只靠外力推动,大概是那些接受填鸭式教学并且很享受的人才会乐于接受的。实际情况是,我收到的大部分反馈,从自身的改变开始,他们真的找到了突破障碍的入口。

用制度引导和保证,这是现代依法治国理念的一种体现,是现代社会的基石。我们也真的见证了很多的事例,出问题了,不是制度缺失,就是要加强监管,这只是治标的方案。很多事情,并不是管出来的,并不是制度就可以解决的。例如交通管理,公众的意识是当交警不在、没有电子眼,就可以不按规则行车走路时,交通安全就永远无法保证。再如医疗改革,规则制定的越来越多,大众期望的看病方便、便宜却久未实现。不说制度下的众生相,以及难以平衡的利益集团,有多少人是从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改善生活方式入手去看待问题,回到拥有健康这个本源问题上来的。我牢记许衡先生的一句话:“以权治国,不过当世;以利治国,不及三代;以德治国,长治久安。”治理国家是这样,在处理个人问题时,其实也是如此。用权力支撑的法规约束自己,用利益引导自己,是永远到不了跟着内心走的人可以到达的高度的。凭借着个人的努力,正是要通过亲身躬为,增长知识,塑造品质,提高自己内在修养的境界。这就是属于自己的“德”,以此才能找到成功的入口,找到适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方式。

这份从改变中修炼而来的“德”,将成为自己的根本,一种能够守得住的不变。改变总是要有的,但没有这份不变,人只能处于时时随风倒的境地,最后恐怕连自己是谁都把握不住了。在上大学这件事上,诸多的不变,恐怕首先要保证是知道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其次是拿出足够的勇气,为之坚守,为之改变。当明确了学习的真正内涵,一切的手段、方式,都为之服务,一种方法不行,换另外一种,学习A方向的方法,B方向上未必管用,于是方法自然改变。始终不变的,是追求学习中的愉悦,以及由之而来的学识的提高。再如考试,知道它只是学习的环节之一,它在学习中应该起到评价作用,就要用好考试的评价功能。考试像吃药一样,也是有副作用的,考试中的各种抓狂和混乱足以说明这些。用好考试,将不会因为那个数字的高低或喜或忧,而会经常性地对自己“考核”一番,以指导自己的学习。考核不必一定是要用他人编出的某套题目,而完全可以是自立标准的自我评价。有了这种在改变和不变中自如的把握,世界就是你自己的了,泥淖中一切污浊自然远离,袅袅水气、鲜花艳草为你所有,即使面目丑陋的污泥,也会奉献出它的肥沃,成为你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养料。

何其幸也,在大学中遭遇迷茫;何其幸也,遭遇风景独特的泥淖。我们需要找到真正的学习,积累知识中,获得该有的智慧。自主、高效将是大学学习中的主题。无论外部条件如何,独立面对是一定要的,拿出足够的勇气,让改变发生,让改变见证成长。

大学中想追求进步的学子,我们不惧怕成长中该有的困惑。让它来吧,进入大学就是要挑战的,我们用高效、优质的学习面对,困惑是我们进步的营养。我们不惧怕前进路上的障碍,不惧怕社会转型期间存在的不公平、不平等。让它们来吧,我们用高效、优质的学习回应,让它们成为我们进步的阶梯。一切成长中的问题,我们用成长做出回答;一切学习中的迷茫,我们用学习的行动给出解答。

返回到【全文目录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xhelijian/article/details/8590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