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IT发展简史(上)

中国证券IT发展简史(上)
原创: 心在天堂 天堂的鸟窝 3天前

1、手工时代

个人认为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中国证券市场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是采用无纸化交易,没有之一。

1990 年 12 月 19 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后一段时间内,行情通过亚洲一号通讯卫星传送国各地的证券营业部,它的数据格式就是当时流行的桌面数据库 dBASE 的数据文件存储格式,俗称 DBF 格式。

证券营业部需要安装一个指向亚洲一号通讯卫星接收天线,与这个天线相连的设备叫「卫星室内单元」,「卫星室内单元」同时连接到一台运行「上海单向小站」数据接收程序的 PC 机上,接收行情数据文件,然后再经过一台 PC 机进行简单的处理,送到一块几米见方的由双色发光二级管(可显示红色、绿色及混合而成的黄色)构成的阵列屏上显示。

我第一次见到这玩艺是在成都市冻青树菜市场楼上一家证券营业部,其显示的股票分别是延中实业、真空电子、飞乐音响、爱使电子、申华电工、飞乐股份、豫园商城、浙江凤凰。

1991 年 7 月 3 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首批上市股票深发展、深万科、深宝安、深安达、深原野)后,证券营业部就多了一块这样的行情显示屏,股民或站或坐在这两块行情显示屏下,看着两块屏幕上不断变化着红、绿色的数字就成立了电视新闻中涉及股市的经典画面之一。

股民想交易时,先填写「证券委托单」,递给营业部的柜员,柜员检查无误后,再由营业部的报盘员用长途电话告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或者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场内交易员(他们因为穿着统一的红背心而被称作红马甲),再由场内交易员通过各自的终端输入到交易所的计算机内,等待成交。

每一笔委托都包含一笔现在已经不存在的费用叫通讯费,好像是每笔委托 5 元吧。

场内交易员可在交易终端上以查看成交,想知道自己的委托是否成交,需要填写「成交查询单」递给柜员,再由柜员长途电话询问场内交易员,费用大概是一次查询3-5元。

最早的营业部有手工记帐的,也有借助单台计算机运行一个基于dBASE/FoxPro 的桌面应用程序来完成交易清算、记账的。

那个时候的主要标签分别是「有形席位」(一个席位一个红马甲)、「场内报盘」、「上海单向小站」、「深圳单向小站」。

由于上市股票很少,股民也不多,因此交易笔数也不高,这样的手工为主的模式勉强可以应对,尽管不时会出现一些人为失误引起的一些纠纷。

2、局域网共享网络时代

在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首先吃螃蟹者也是最初的获利者。1992 年 5 月 21日,取消了 5% 的涨跌幅限制,实行自由竞价交易,上证指数 5 月 21 日上涨了 105%,且连续上涨了三天。

1993 年 12 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开通卫星通讯双向网,1994 年 8 月 30 日,深证证券交易所可开通卫星通信双向网。全国各地证券营业部的单向小站陆续增设双向小站,实现证券营业部通过卫星向交易所发送交易指令,以及交易所将成交信息通过卫星回传给证券营业部。

与之配套的就是交易所增设了「无形席位」,与原有的「有形席位」、「场内报盘」相对应,「无形席位」无需红马甲,因为「卫星报盘」。

电视新闻中涉及股市的经典画面之一是交易大厅,随着「无形席位」的开通,红马甲快速减少,直至若大的交易厅空无一人。

「无形席位」、「卫星报盘」是个重大的技术提升,它解决了交易所与全国各地证券营业部之间异地实时数据交换的瓶颈,为证券营业部打开了业务规模提升的空间。

证券营业部已有的手工或者简易计算机辅助运营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业务规模提升的要求,一套基于 Novell 网的柜面交易系统迅速受到所有证券营业部的青睐。

这个柜面交易系统主要具备下述的基本功能:

一是行情揭示系统,大屏滚动显示行情。

二是柜员业务系统,包括开户,资金存入取出、委托、查询等。

三是盘后清算、记帐。

那个时代的证券营业部是「酒香不怕巷子深」,根本没有营销的概念,股民都是自己找上门的,多好的时代。

早期 Novell 支持的共享网络,本质上就是一个共享磁盘文件系统,在 Novell 迅速普及之时,dBASE/FoxPro 等桌面个人数据库管理系统也迅速升级,支撑Novell环境下的共享磁盘文件,从而构建了一个共享数据处理模式。

1994 年,主要是上海和深圳两地,迅速出现几百家专门开发柜面交易系统的小型软件公司,早期他们主要看中营业部建设带来的计算机网络集成带来的丰厚利润,柜面交易软件则是重要的筹码,但还不是主要获利的工具。

因此柜面交易系统绝大多数基于 dBASE/FoxPro 也就不奇怪了,因为开发快、维护方便,证券营业部的 IT 人员可以通过直接修改数据库来纠正出现的小错误,所带来的各种风险也始终如影随行。

由于桌面操作系统 DOS 只能访问 640KB 的内存,I/O 吞吐能力有限。dBASE/FoxPro 只能同时打开 2-10 个数据文件。尽管 dBASE/FoxPro 是一种简化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但数据文件之间的关联设计却受到很大的约束,设计者并没有将数据表之间的关系设计成第三范式(3NF),而多采用 1NF 和 2NF,俗称宽表设计,就是一个表包含很多的字段,并大量使用编码方式来让一个字段能存储更多的信息。

系统设计是综合权衡各种不利因素的结果,这一点对理解今天证券 IT 格局的形成非常重要。

dBASE/FoxPro 自带的程序设计语言是一种解释型语言,执行效率并不高,且系统自身几乎没有什么优化能力,与今天的大型数据库不可同日而语。

一个高性能的柜面交易系统对软件设计与编码有相对较高的技能要求,一些在软件研发投入较低的公司在证券营业部业务规模扩张过程中逐渐被淘汰。

针对 dBASE/FoxPro 存在的问题,一些软件公司使用 Btrieve 来实现柜面交易系统,Btrieve 是一种基于 B+ 树的共享文件存储系统,它不提供程序设计语言,而是通过 API 的形式来支持那时候非常流行的 C。

C 是一种编译型程序设计语言,执行效率远优于解释型的 dBASE/FoxPro,但开发难度以及升级、维护的成本却远高于后者。

基于 Btrive 的柜面交易系统得到一些大型证券营业部的青睐,但由于升级、维护的缺陷却让它没有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一个应用软件,技术上的「叫好」不代表其生命周期内的「叫座」。

人生不是百米竟速,而是马拉松,应用软件也一样。

如同参加高考一样,能决定你上大学的不只是哪一门单科成绩,而是总分。

大屏滚动显示行情显然难以支撑瞬息万变的市场,因此个人行情及技术分析系统、自助交易系统迅速进入证券营业部。

来自台湾的「钱龙」和「建功」迅速占领了这个市场,尤其是「钱龙」,还一举奠定了这个市场的标准和规范。

国内也有一些软件开发商开发了类似的系统,由于处于起步的模仿、学习阶段,国内的这些软件最终没能成为主流,包含其中的佼佼者「宏汇」。

交易所发布的行情是最新的全量,「钱龙」通过转码软件,按时间轴,转换成为连续的分时行情和日行情,从而构造出连续的分时走势和日 K 线,再以5、15、30日的移动平均为基础,计算出各种技术指标,这些都是国外成熟证券市场的经典做法。后来交易所加强了信息披露,传送了更多的信息,「钱龙」也及时将这些信息整合到行情及技术分析中,出现了诸如「换手率」、「量比」这类技术指标。

「钱龙」的技术实现难度并不高,尽管它可以实时服务于营业部的几百台各种终端,但并不存在一个服务器的概念,一个转码系统持续收集行情,并按时间轴进行连续存储到 Novell 的共享磁盘文件中,终端机则间隔固定时间取这些文件,显示在屏幕上。

全量与增量读取数据相比,反映在信息更新频率上,进入 286 时代后,一种可以在 16 位 DOS 下访问32位地址内存空间的「保护模式」编程技术诞生,应用软件开发的技术门槛提高了,DOS 保护模式成为一个应用软件的「高科技」特征。

柜台自助交易系统则多由柜面交易系统开发商提供。DOS 是单任务操作系统,为了在行情技术分析期间,切换到交易任务,柜台自助交易系统采用了一种称为内存驻留(TSR)的技术,通过一个键盘热键,以软件中断的形式进行任务切换。

TSR 需要较高的软件设计技术,多般用汇编或 C 实现,这种程序不能有任何的缺陷,否则导致计算机锁死。柜台自助交易系统称作键盘热自助交易。

证券营业部通常在交易大厅为股民提供几十台支持行情技术分析以及键盘热自助交易的 Novell 无盘工作站作为自助终端提供给股民使用,争夺这些终端的使用权就是股民的头等大事。为了提高效率,降低股民占用终端的使用时间,读取股民身份信息的磁卡阅读器也随之配备到这些终端上。

公平从来是相对的。证券营业部开始为资金量大的股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中户室、大户室相继出现,配置与交易大厅并无本质区别,但可以保证资金量大的股民可以独占自助终端进行交易。

当音频电话横扫传统的模拟电话之时,基于音频电话技术的电话自助委托系统迅速进入证券营业部,从 4 线、6 线、到 16 线,直到多达上百条线路的电话自助委托系统。

电话自助委托系统的进入,在家里、办公室炒股成为可能,使中国进入了全民炒股的时代。

初期电话卡可以说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我记得在深圳初差期间,住在一个朋友宿舍里,晚上帮他手工焊接了 4 块 16 线的电话卡。

电话自助委托系统其实并无什么特别的技术含量,因为将电话的按键转换成数字,有 NEC、TEXAS 等厂商的集成电路提供支撑。电话自助委托系统的成功是因为解决了股民「炒股必须去证券营业部」的痛点。

在那个火红的时代,基于触摸屏的自助交易终端也被摆在了一些证券营业部的交易大厅。记得当时的大券商华夏证券,成立了一个电子交易中心,主要依托电话自助交易,其业务增长非常迅猛。2000 年前后,在史上最严厉的证券行业清理整顿中,华夏证券没落,这个电子交易中心也随之消失。

3、局域网 C/S 时代

SystemR 是蓝色巨人 IBM 组织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在圣约瑟实验室开展的一个关系型数据库研发项目。基于 SystemR,IBM 推出运行在其大、中型计算机 VMS 操作系统上的 DB2,随即被世界各地的各类机构广泛采用。

Oracle、Sybase、Infomix 也随后成立,在计算机硬件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基于 UNIX 操作系统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得到迅猛发展。在微软的Windows 平台发展到 NT 之后,Oralce、Sybase 陆续被移植到 NT 平台上,微软在获得 Sybase 4.2 的版权后,开始研发自己的 SQL Server,为此 NT 还专门为 SQL Server 进行针对性的优化。

Novell 基于 IPX/SPX 的共享网络文件系统,已经难以满足以关系型数据库为核心的高密度计算的需要,即使支撑大型营业部柜面交易系统的发展也难以为续,由此证券营业部进入了局域网 C/S 时代。

在上一轮竞争中存活下来软件开发商,随即进入一场基于C/S的柜面交易系统的研发竞赛。不同的软件开发商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有选择Unix/NT+Oracle 组合的,也有选择 NT+Sybase/SQL Server 组合的。

无论是 Oracle 还是 Sybase/SQL Server,所提供的基于 SQL 的解释型程序设计语言均是运行在服务器端的,而非客户端,他们均提供了一组 API 来实现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通讯。

基于客户机的应用软件,将在 Windows 平台上基于 Delphi/MFC 实现,而服务器端则多采用存储过程实现。

这与基于 Btrive 完全不同,由于业务的实现被分割成服务器端和客户端,服务器端的存储过程相对于 dBASE/FoxPro 是功能巨大提升,升级、维护并没有太大的障碍,但客户端基于 Delphi/MFC 却面临升级和维护的巨大问题,好在那个时代,核心业务规则是由交易所、监管机构联合制定的,证券营业部并无太多的个性化空间,因此客户端升级、维护的潜在问题暂时被忽略了。

Oracle、Sybase/SQLServer 是一个完备的关系性数据库系统,且没有太多的限制,那数据库表格的设计是不是该得到规范?数据库的设计是不是应该遵循 3NF?

证券属于金融行业,金融行业的对数据存储年限以法律、法规形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业务规则以及与之相配套数据向前兼容成为一种强制性的要求,因此数据库的设计并没有本质上的提升,而只是做了局部的优化。

SQL 基于关系代数,是完备的,但违反范式的表格设计将导致用 SQL 书写业务逻辑非常别扭,因此在存储过程中,包含大量的游标。

其实游标是层次型数据库系统的产物,也是因为上个世纪 70 年代大量的金融机构使用 COBOL程序设计语言+层次型数据库实现以银行业务为核心的金融类应用系统,因业务处理逻辑向前兼容的需要而保留在关系型数据库系统之中。

这是行业的第一次真正的硬实力升级,技术实力不济的公司陆续倒下,也有些公司认识在自身的能力的局限,需要与其他公司抱团相互取长补短。1995年杭州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98年金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早期的 Oracle、Sybase/SQL Server 并不包含自动优化能力,因此使用索引、书写高效率的 SQL 语句对软件编程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Delphi/MFC 的开发也与 dBASE/FoxPro 不可同日而语,一些软件开发商被淘汰出局。

也有使用 PowerBuilder 来实现客户端的,由于 PowerBuilder 过于臃肿,对运行它的 PC 计算机性能要求过高,而早早被淘汰出去。

这个时代,软件开发商的主要利润依旧来自营业部的网络集成,但柜面交易软件带来的利润在迅速提升。

在 2001 年 5 月 16 日之前,并没有所谓的三方存管。股民要炒股,需要从银行取出现金,再到证券营业部办理资金存入,股民的炒股的钱是存到证券公司名下的。

在证券交易持续火爆后,银行眼睁睁看到巨额的资金取出,流入证券公司,为了确保不流失优质客户,银行纷纷主动与证券营业部开展银证合作。初期是银行派人在证券营业部设立专柜,现场办理股民的资金提取、存入业务。后来通过专用通信线路实现了证券柜面交易系统与银行储蓄系统之间的转账业务。银证通的开通,促进了证券交易的持续火爆。

当互联网席卷世界的时候,中国自然不能幸免。经过多年的积累,基于互联网的桌面行情分析系统逐渐普及,与证券营业部的「钱龙」相比,除资讯信息更加丰富以外,技术分析指标可以自定义参数,甚至根据需要创设新的指标,这其中的佼佼者包括「通达信」和「核新」,尤其是「核新」,与证券营业部合作,极力拓展安全的网络自助交易系统,柜面交易系统开发商则为证券营业部提供一个简易的网关来应对这个日益增长的需求。

证券营业部为股民提供的交易通道包括,营业部交易大厅、中户室、大户室的自助交易终端、电话自助交易系统、网上自助交易系统、以及银证转账系统,相对于柜面交易系统,它们被称为外围系统。柜面交易系统开发商提供的简易网关同时扮演两个角色,对外围系统,它是服务器;对柜面交易系统,它是客户机。

在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全民炒股疯癫时期,技术分析似乎成为炒股的无往不胜的宝剑,软件开发商深度挖掘仅有的行情数据和从各种渠道收集的各种信息,「创新」了很多指标,比如「内盘」、「外盘」,并据此加上成交量,演化出「主力资金流入」、「主力资金流出」,这些指标甚至出现在央视的财经频道中,还有令人眩目的「筹码分布图」。各种与技术分析有关的图书也层出不穷。

交易所发布的行情大约是每分钟更新 6-9 次。行情数据就是过去几秒钟内数次成交的累加。所谓的「外盘」、「内盘」就是比较最新的成交与前一次行情的最高委托买入价、最低委托卖出价的关系,用简单逻辑判断计算而来,这种计算最多只能称作估算,所谓的「大单」,「主力」则是根据成交量来判断的,就更不靠谱了。

那个时代发明的玩艺,直到今天依旧还有人深信不疑,有需求就有供应,所以依旧保留在现今的行情及技术分析软件中。

为了满足股民深度研习指标系统,一个叫「分析家」的桌面应用红遍大江南北,它最大的特色就是允许使用者自定义指标,并用行情历史数据进行检验,得出最佳的买入点和卖出点。如果耦合度高,这个指标就可以拿到网上去叫卖。

其实指标这东西咋说呢,如果央行宣布收紧流动性或者证监会宣布增加交易印花税,这些指标管啥用?!

今天许多吹得神乎其神的智能投顾的核心还是这个玩艺,只不过用AI这个时髦的科技新瓶包装了疯癫时代的旧酒而已。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owotuo/article/details/86663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