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几种常见RAID模式。DVI接口种类!以及18针24针的区别!

浅析几种常见RAID模式

RAID模式有很多种,不过最常见的只有RAID 0/1/5/10几种,不同工作模式有很大差异,下面先为大家介绍一下不同模式的区别。

●RAID 0:速度至上 没有备份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对普通玩家意义最大的RAID 0,刨去专业定义与种种术语,简单来说就是组建RAID 0后,系统会将搭建RAID 0的所有硬盘看成一块硬盘,容量提升N倍!读写文件时,有多少块硬盘就会将文件分成多少个块同时写入,这样一来单块硬盘的速度没有提升,但整个RAID 0系统读写速度提升了N倍,用起来非常爽快,就像得到了一块大容量、高速度硬盘。PS:N等于硬盘数量。

速度翻倍不花钱!探寻被遗忘的软RAID
RAID 0英文Striped,又叫条带阵列(条带卷、带区卷)。

优点:速度快,容量大。

缺点:不考虑数据安全,其中一块硬盘损坏,则全盘皆失。

适用人群:双盘RAID 0最适合普通玩家,性能翻倍,投入最少(仅两块硬盘),再多的话那么多数据……,组大规模RAID 0的,你伤不起啊!!!

● RAID 1:安全至上 数据实时备份

如果说RAID 0将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那么RAID 1则将另一个平行宇宙塞进了玩家的系统中,永远为玩家实时保留一个备份(镜像),其中一个硬盘损坏可以通过另一块对应硬盘恢复,以备不时之需。

速度翻倍不花钱!探寻被遗忘的软RAID
RAID 1英文Mirror,所以又叫镜像阵列(镜像卷)。

缺点:速度、容量毫无提升。

优点:永远有个备份,各种文档、各种照片、各种电影从不会丢。当然,到外面修电脑时例外。

适用人群:简单的双盘RAID 1可以为普通用户和小型公司提供数据安全保障。

实际上,在实际应用中使用更多的是RAID 0+1或RAID 1+0,就是将上述两种模式混合使用,既能提升速度和容量,又能保证数据安全,不过投入也成倍提高。

● RAID 5:RAID 0与RAID1的折中方案

要速度、容量还是安全性?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很难解决,而RAID 5就是这样一种方案。不过鱼与熊掌不可兼得,RAID 5在速度、容量的提升方面跟RAID 0比还有差距,而安全性则又需要复杂的算法来实现。

速度翻倍不花钱!探寻被遗忘的软RAID

优点:读取速度接近RAID 0,成本比RAID 1低。

缺点:写入速度较低。

适用人群:专业用户的折中选择。

一般来说我们将通过硬件来实现的RAID称为硬RAID,像主板芯片组或专门RAID卡提供的RAID功能就是硬RAID。

速度翻倍不花钱!探寻被遗忘的软RAID

以Intel主板为例,如果玩家使用板载RAID功能,就需要先在BIOS设定中将硬盘模式改为RAID,重启电脑后按Ctrl+I进入RAID控制菜单,选1创建RAID系统,选择RAID模式和参与组建的硬盘等选项,再次重启,就能在启动自检过程中看到系统内每块硬盘的工作模式,这时RAID系统就组建好了。

速度翻倍不花钱!探寻被遗忘的软RAID  速度翻倍不花钱!探寻被遗忘的软RAID

别急,如果正在使用的Windows 7系统不是开着主板RAID选项安装的,那么现在还不能直接使用RAID,这种情况就只能重装系统了,否则就可能在启动系统时出现蓝屏。Windows 7安装时不需要在选择硬盘界面按F6导入RAID驱动,它可以直接识别出绝大多数RAID控制器,装好系统后最好安装一下芯片组的官方RAID驱动和控制软件,以提供更全面的功能。

速度翻倍不花钱!探寻被遗忘的软RAID

而另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就是使用专门的RAID卡实现RAID功能,这里以入门级RAID卡乐扩IOCREST MM-JMB390-21R为例,只要将两块做RAID的硬盘SATA线连接到RAID卡右侧的两个接口上,连接好小4Pin供电,并将供电口旁边的SATA口连接到主板上,除了需要设定好跳线外,不需要安装任何驱动程序,不需要对系统进行任何调整,也不需要重做系统,就能直接获得RAID带来的性能提升。

速度翻倍不花钱!探寻被遗忘的软RAID

组建好硬RAID进入系统后,系统会将通过RAID卡或板载RAID功能组建的RAID系统识别为一块单独硬盘,用户可以在这块硬盘上进行分区,创建卷等工作,操作方面与一块普通硬盘没有区别。

普通人家做RAID系统,性价比一定是比较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讲双盘RAID 0是最直观提升性能的方式,上图中三块硬盘,中间那个是系统盘希捷1TB,左右两边的硬盘则用来组建RAID 0,是西部数据的1TB硬盘。

速度翻倍不花钱!探寻被遗忘的软RAID

不管是通过芯片组还是通过RAID卡组建的硬RAID,在操作系统内都识别为一块新硬盘,图中可以看到两块1TB硬盘在组建RAID 0系统后,被识别为单块2TB硬盘。

=================================================================================================

DVI接口种类!以及18针24针的区别!

DVI全称为Digital Visual Interface,是1999年由Silicon Image、Intel(英特尔)、Compaq(康柏)、IBM、HP(惠普)、NEC、Fujitsu(富士通)等公司共同组成的数字显示工作组DDWG(Digital Display Working Group)推出的接口标准,其外观是一个24针的接插件。显示设备采用DVI接口具有主要有以下两大优点:

   一、速度快:DVI传输的是数字信号,数字图像信息不需经过任何转换,就会直接被传送到显示设备上,因此减少了数字→模拟→数字繁琐的转换过程,大大节省了时间,因此它的速度更快,有效消除拖影现象,而且使用DVI进行数据传输,信号没有衰减,色彩更纯净,更逼真。

   二、画面清晰:计算机内部传输的是二进制的数字信号,使用VGA接口连接液晶显示器的话就需要先把信号通过显卡中的D/A(数字/模拟)转换器转变为R、G、B三原色信号和行、场同步信号,这些信号通过模拟信号线传输到液晶内部还需要相应的A/D(模拟/数字)转换器将模拟信号再一次转变成数字信号才能在液晶上显示出图像来。在上述的D/A、A/D转换和信号传输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信号的损失和受到干扰,导致图像出现失真甚至显示错误,而DVI接口无需进行这些转换,避免了信号的损失,使图像的清晰度和细节表现力都得到了大大提高。

区分不同DVI标准

   DVI接口有多种规格,分为DVI-A、DVI-D和DVI-I,它是以Silicon Image公司的PanalLink接口技术为基础,基于TMDS(Transition Minimized Differential Signaling,最小化传输差分信号)电子协议作为基本电气连接。TMDS是一种微分信号机制,可以将象素数据编码,并通过串行连接传递。显卡产生的数字信号由发送器按照TMDS协议编码后通过TMDS通道发送给接收器,经过解码送给数字显示设备。一个DVI显示系统包括一个传送器和一个接收器。传送器是信号的来源,可以内建在显卡芯片中,也可以以附加芯片的形式出现在显卡PCB上;而接收器则是显示器上的一块电路,它可以接受数字信号,将其解码并传递到数字显示电路中,通过这两者,显卡发出的信号成为显示器上的图象。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DVI也分为几种规格,其中DVI-A其实就是VGA接口标准,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目前的DVI接口主要是DVI-D和DVI-I两种,而这两种规格中,又再分为“双通道”和“单通道”两种类型。如图示:

DVI接口种类!以及18针24针的区别! - hljqfl - 秋实的日积月累

区分不同DVI标准



   常见的DVI接口中,DVI-D接口只能接收数字信号,接口上只有3排8列共24个针脚,其中右上角的一个针脚为空。不兼容模拟信号。

   DVI-I接口可同时兼容模拟和数字信号。兼容模拟幸好并不意味着模拟信号的接口D-Sub接口可以连接在DVI-I接口上,而是必须通过一个转换接头才能使用,一般采用这种接口的显卡都会带有相关的转换接头。

DVI接口种类!以及18针24针的区别! - hljqfl - 秋实的日积月累


18针和24针DVI的区别

   在买液晶显示器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发现,DVI有18针和24针两种,有人说18针DVI是简化版,比24针的性能差很多,而也有的人说24针DVI就是多了一些地线二者根本没有区别。究竟事实是怎样?

   之前我们已经跟大家提到过,在DVI的不同规格中,又分为“双通道”和“单通道”两种类型,其实这18针、24针就是这两种类型的差别。18针的DVI属于单通道,而24针属于双通道,也就是说,18针的DVI传输速率只有24针的一半,为165MHz。在画面显示上,单通道的DVI支持的分辨率和双通道的完全一样,但刷新率却只有双通道的一半左右,会造成显示质量的下降。一般来讲,单通道的DVI接口,最大的刷新率只能支持到1920*1080*60hz或1600*1200*60hz,即现有23寸宽屏显示器和20寸普通比例显示器的正常显示,再高的话就会造成显示效果的下降。

   那18针DVI接口的液晶显示器是不是不能买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目前我们使用的显示器尺寸大多在20英寸以下,准确的说并不能算是大屏液晶显示器,这些显示器的标准分辨率都在18针DVI的能力范围之内,除非是购买23英寸以上的大屏液晶显示器,否则对18针还是24针这样的烦恼完全没必要太过在意。

显卡没有DVI接口怎么办?
不用担心,您可以买一个VGA转DVI的转换接头,要注意DVI接口的类型。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hljqfl/article/details/86497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