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犯的错误值不值得

作为啡信·艾上柯学社群学院联合创始人,2018年1月10日,在啡信举办的”十大社群运营难题“主题年会中,我分享的《社群如何在趋势下进化升级》主题,内容虽然干货且价值连城,可是过程中错误频出,且未提供合乎角色身份的利益点和触发点,值得反思。

第一位分享嘉宾小马鱼,是畅销书《我在阿里做运营》的作者。她分享了本地社群的机会点、如何判断一个社群进入良性生长阶段、良性发展的社群6要素。

小马鱼的分享,干脆利落、数据说话、“铁证如山”,一阵见血,专业度和分析能力足以彰显。

第二位分享嘉宾娜里跑,是闺蜜力量Bestie的创始人,也称自己为个人事业孵化教练。她分享了自己逆袭的故事、社群粘性的本质、社群如何做出标志性、社群发起人如何提炼社群DNA。

娜里跑的分享,非常走心,而且对听众的关注度很高,互动频繁且到位,故事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结尾,从原点和本质的角度来拔高了社群运营的初心。

两位嘉宾的表现都很赞。

我是最后一位分享,我的标签就是【化书成课研习社】的创始人。所以我分享了【化书成课社群】的演化之路、社群的商业价值揭秘、从六个维度诊断你的社群。

我相信我的分享,一定会给现场伙伴带来很多有关社群运营的思路和灵感——事实上,这个目标也的确达到了,因为大家都感觉我的分享干货很多,并且记了很多笔记。但是,我可能犯了——过于注重内容建构和思想传承,而忽略了现场呈现的问题。

首先,我到达的时间比较晚,已经有很多参与者就位了,这个时候,不便于测试话筒及站位。

第二,我是最后一个分享,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是有优势的,至少,我能明显的看到,站台上哪个位置是好位置,是更容易与观众互动、更容易彰显个人风采的位置,然而,在入场之后,我却并没有去到那个位置。

究竟根源,是不够从容——以为观众着急听到我的分享,实则,可能观众并不急,是自己内心没有安定下来,从而焦急,然后把这份焦急投射到了观众的身上。

第三,因为没有试音,而我惯常采用的拿话筒的习惯,配上这个场的话筒,导致音量太小,后面的人几乎听不到。

而此时此刻,我却没有顾及到这一点,并未和观众做确认说:“后面的伙伴能听见我说话吗?”就直接开始分享,以致于后面的观众都听得很吃力——这表面上看起来,是对声音音质的忽略,实际上,是对现场观众感受和需求的忽略。

第四,因为内容太多,为了赶时间,同时也为了把最有价值的部分分享给大家,所以语速超级快,导致没有太多的抑扬顿挫和停顿,也由于赶着把内容讲完,而缺少了对听众的关注和与观众之间的链接。

其实就是我常常说的,当你过于关注内容的时候,当你把内容置于听众需求之上的时候,你就会不自知的失去和观众之间的情感链接,你就不会跟随观众的情绪和能量来调整自己的内容、互动频率和发音方式了,这会让下面的人感觉,和你之间并没有无缝链接,而是隔着一段距离。我经常这么说,可是今天我自己也跌入了这个陷阱。

第五,没有准备开场和结尾。真实原因是,这个分享内容是今天才临时抱佛脚赶出来的,所以确实没有时间设计开场和结尾了。

而专业且高效的做法是什么呢?是提前做出分享内容,然后找一天时间和团队碰撞,一起探讨出在分享中,润物细无声的植入产品/服务的策略,并且通过试讲来体会听众的感受,以听众最容易接收和最感觉舒适的方式来搭配内容、声线、音调、流程和互动。

其实,我非常感谢合作伙伴李柯老师提出的这些改进点和优化点,李柯老师将在12号那天的主场,分享《大咖助力社群跃迁变现》。而9号晚上,她就已经提前做出完整的分享内容了。10号听完第一场啡信分享之后,便开始根据从当晚活动中获得的灵感,更加用心的优化PPT,而此时,离活动时间还有整整1天,可见,我们对这件事情的重视度和聚焦度,其实是不一样的。


思维和认知都是很危险的行为,容易落入偏差当中而不自知,甚至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看似聪明的人,容易犯特别愚蠢的错误,因为没有一套思维流程和制度来避免和时刻校正他的偏差,让他意识到自己认知的VUCA的状态。 ​​​​

为什么总是在简书上写这种“反思文章”,因为我必须要自己想清楚:你犯的错误值不值得,你在为什么买单,你在为什么交学费?

能给我一种预警机制并提供有价值的数据的错误,才会让我的认知发生进化。

所以,一定要找到一个原点性的东西再去行动,这样最终的结果才有一个评估标准。每一次的行动,不管是成功还是错误,最终都可以回归到这个原则上。你会对这个原则重新进行反省、修订、迭代,这样原则和算法才可能被优化。

我们思考、行动,不能只关注一个面,而要同时看到事物的整体性,这样才能避免陷进认知偏差的错误中而不自知。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33973600/article/details/8768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