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拙见:春晚为什么没以前那么热了

这是学习笔记的第 1882 篇文章


  今天打算从自己的一些感受来聊一下对春晚数据的分析。

在做分析的过程中,我也收集了一些数据,权当做对于数据可视化的分析解读。

在我的印象中,我们之前的春晚是这么过的,大年三十晚上吃过饺子,就端端正正的坐在沙发上,边吃瓜子,边喝着饮料开始等待春晚的到来。

而近些年来,大家对于春晚的态度是有很大的不同。总体的感觉是,春晚似乎没有以前那么热了。

在分析之前,我们本身对于春晚的热度理解就有不同,所以我们先看第一组数据。

640?wx_fmt=jpeg

总体来说,北方对于春晚的热度要远高于南方。可以看到从中部以下这个热度就已经开始减弱了。


那么看春晚的观众年龄层次是什么样的?

640?wx_fmt=png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5308711 查看本文章

可以看到,现在的年龄段相比于以前已经有些高了。简单理解,70后,80后是春晚观众的主力。而4-14岁这个年龄段蛮有意思,我的理解是,这个年龄段的父母也是70,80后,所以他们还没有形成自主意识,这个比例是附属的。25-34这个年龄段里还包含相当比例的80后,所以,90后的比例其实不算高。


回顾到问题,为什么春晚没有以前热了。

第一点,我觉得以前的时候大家其实生活状况都差不多,所以简简单单都会快乐,当然生活方式也会单一一些。而到了现在,已经开始有了较大的贫富差距,所以春晚需要面对的是不同阶层,不同收入,不同观念的人群,大家对于同一个事物的理解都有很大的偏差,为了尽可能满足大部分观众需求的时候,在内容取舍上就会很克制甚至保守,至于内容审查和内容的分布那是更细节的了。 

春晚的节目组成中,小品类节目是很受欢迎的,也是观众能够完整观看春晚的一个很大原因,而在小品任务的设定上,可以通过数据看到,现在的小品任务选择已经在一个相对明确的范围内了。

各类人群都需要照顾,但是对于基层工作者大家都是很统一的,因为他们离我们生活最近,对于基层服务我们都是有目共睹,而且从政策上来说也会有所支持。 

640?wx_fmt=png

看看热门小品的场景,绝大多数都是在家庭范围内,说明对于基层工作者的生活的关注,这些也是小品中占比较高的,也顺应了节目中表达的目标和意义,更容易激发正能量的内容。

640?wx_fmt=png

第二点,我觉得春晚的模式已经和之前有了很大的变化,之前是非商业性,而到了现在已经是一种很成熟的商业模式。 当然模式的转变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当然从内容的表现形式上,没有办法做到完全隔离,但是只能做到最大的平衡。对于春晚,我们有相当比例的人不能够坚持看完,但是观看的过程中把握好广告的投放比例和时段就是一个很有技术含量的事情了。 

除夕当晚的春晚的收视率情况如下,参考了2018年的数据。

640?wx_fmt=png

从数据可以看到,峰值其实不是在20:00,而是在这个时段稍延迟一些。所以把握了时机这个效果就会很大。

在节目关注度和广告植入的情况如下,广告现在已经是一种很成熟的模式,不光有直白的广告播报,还有各种植入形式和频次。

640?wx_fmt=png

对于观众而言,对待广告的态度还是会有一种潜意识的额排斥,对于广告内容的植入会对本身的节目设计有一定的影响。当然这个比例没有更具体的数据参考。

第三点,春晚只是大家的一个选择方式,大家还有其他的选项。比如微博,拿到下面的一组数据:

2月6日,微博公布了截止至除夕夜的春节相关活动数据。2月4日除夕及春晚期间,微博活跃用户达到2.34亿,连续三年上涨。春晚直播期间,微博上讨论春晚的内容超过1亿条,网友互动量超过3亿。#春晚#话题新增阅读量80亿,除夕当天春晚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达16.9亿。

  截止至除夕24点,共有3.1亿人次在微博刷锦鲤抢红包,其中27万人次成功抢到。


这个比例已经是相当高的了,而微博里面的主流年龄段已经是90后了。 

除此之外,各大卫视的春晚质量和规模也相对之前有很大的改变,对于央视春晚一家独大本身已经是一种挑战了。

而且对于大家而言,其实我们现在还有微信,在差不多5年前,还是有很多短信拜年,而今年我留意了一下,拜年短信为0,以前大家对于红包的理解都是纸质大额,而现在几毛几分都抢红包抢的乐此不疲,这种状况下你再有精力去认真看节目,这是需要打上问号的。

当然还有其他的比如,直播和游戏等等。

640?wx_fmt=jpeg

不过可以明确看到,原来的流量担当现在也在适应时代的发展,这本身就是一件好事了。




640?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36250635/article/details/87400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