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支冰棍说说景区的摊贩

版权声明: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blog.csdn.net/suoxd123/article/details/87543913

缘起

  这两天家里人过来深圳,带着大家去了深圳的一个典型的景点 —— 莲花山公园,由于推着不会走路的小朋友,所以选择了绕山的车行道往返,一路有说有笑。尽管是冬天,但这两天深圳的室外温度已经接近30度,到山顶后大家都已经汗流浃背,想买点喝的也不知道到哪里买。
  在邓爷爷脚下休息时,总是看到走台阶上来的人手里拿着冰棍,就是那种平时在士多店里1块钱一支的,然后就顺着台阶往下都改走了3分钟,看到有人摆摊卖冰棍和水,冰棍3块一支,水4块一瓶(平时2块5那种农夫山泉),价格是稍微有点贵,自己还是愿意为别人的劳动支付多出的这部分价格的。

思考

  由于一家好几口人都渴了,所以自己买了好多根冰棍,到山顶时被好多人询问多少钱,在哪里买,有的以为我是卖冰棍的,来找我买。一路上就在想,既然这是一个各取所需(游客渴了也愿意多花点钱买到水,挑夫愿意出点力气赚个辛苦钱)的市场行为,为什么山顶被命令禁止摆摊买卖,而为游客的需求额外增加了一道门槛。
  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判断,只要是真实的市场需求,靠政策的赌是堵不住的,规范化管理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办法。电影里常见到,如果正常渠道堵死了,总会有地下的不正当的渠道出现,甚至为此出现额外的其它方面的竞争,直到这个竞争的成本达到了游客可以承受的范围,否则竞争会持续加剧,直到出现不可控因素。换句话说,如果游客愿意出3块且最多肯出3块买一只冰棍,不论卖冰棍的是经过官方授权或者有正规营业执照的店铺,还是无照经营的个人或者其他第三方势力,都只能卖到三块,不妨将这个销售的权力进行合理化管理,一方面方便了游客,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政府税收,同时还对游客的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这样一个一眼就能看到的好处,为什么却没得到执行呢?肯定不是管理者我们普通人笨,一定是有别的我们看不到的视角,或者不知道的理由,下面是个人的理解和猜测:

  • 还没来得及。设施的完善是一步一步到位的,也许商店已经在规划中,现在还没有建设而已,回想自己上一次过去莲花山已经是10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还没有公园里那么多设置。
  • 需求没被决策者看到。由于莲花山不高,也许认为大家去爬山通常都自带吃喝,爬山也就10分钟的路程,建设初期没看到这个市场,后期决策者自己比较少自己过去这里,没看到这个市场。
  • 担心吐槽商品定价。很多景区里商品的价格都比平时要高,这个基本成为了买卖双方之间未成文的默契,在深圳这个创新开放的城市,想做点不一样的事情,想做到跟平时价格一致,但只要有竞争就会增加成本,最终价格一定会保持稳定。但是,对于市场行为,即使囤积居奇也比无药可用来得有意义,市场自会对商业行为判断进行鼓励和打击。
      如果是纯市场行为,对山顶店铺的竞争,会增加店租成本,最终导致所卖商品价格增加,但是市场是理性的,只要顾客还可以接受,这个竞争就不会停止,直到价格稳定在某一个比例,可以将管理费用做到最低的人会最终拿下店铺的经营权。但是,通常这些地方又并只是纯市场的行为,还要很多其他因素的考量,我想这可能就是问题的复杂吧。
  • 担心店家宰客。由于很多游客是一次性消费,也许之后再也不会再过去消费,店家营业额=客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在客流量和转化率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店家就有为了最大化利润无底线的增加客单价的动机,但是规范的管理应该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关于景区宰客的消息,新闻里见到过太多,比较极端的例子,不过,对于景区的正常消费应该还是可以支持的。前些年,38元一只的青岛大虾店家,即使在派出所里也一样嚣张跋扈,最终游客还是在警察的劝解下出了上千元息事宁人,如果没有全国人民的舆论压力,最终当地工商局是否会介入和处罚可能也是个问号,我想更可能选择视而不见,换句话说这个事情在当地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也许当地工商局早已默许这些行为。

欢迎关注公众号,换个角度看世界
真相很简单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uoxd123/article/details/87543913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