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执行流程

通过javac编译成JVM能识别的二进制文件(.class),这样就可以消除平台差异。

第一步(编译):创建完源文件之后,程序先要被JVM中的java编译器进行编译为.class文件。java编译一个类时,如果这个类所依赖的类还没有被编译,编译器会自动的先编译这个所依赖的类,然后引用。如果java编译器在指定的目录下找不到该类所依赖的类的 .class文件或者 .java源文件,就会报"Cant found sysbol"的异常错误。

编译后的字节码文件格式主要分为两部分:常量池和方法字节码。常量池记录的是代码出现过的(常量、类名、成员变量等)以及符号引用(类引用,方法引用,成员变量引用等);方法字节码中放的是各个方法的字节码。

第二步(运行):java类运行的过程大概分为两个步骤:(1)类的加载 (2)类的执行。需要说明的一点的是:JVM主要在程序第一次运行时主动使用类的时候,才会立即去加载。换言之,JVM并不是在运行时就会把所有使用到的类都加载到内存中,而是用到,不得不加载的时候,才加载进来,而且只加载一次!

摘要:https://blog.csdn.net/super_YC/article/details/71439786 

  编译器把一种语言规范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规范的这个过程需要哪些步骤?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参照《编译原理》,总结过程如下:

        1)词法分析:读取源代码,一个字节一个字节的读进来,找出这些词法中我们定义的语言关键词如:if、else、while等,识别哪些if是合法的哪些是不合法的。这个步骤就是词法分析过程。

        词法分析的结果:就是从源代码中找出了一些规范化的token流,就像人类语言中,给你一句话你要分辨出哪些是一个词语,哪些是标点符号,哪些是动词,哪些是名词。

        2)语法分析:就是对词法分析中得到的token流进行语法分析,这一步就是检查这些关键词组合在一起是不是符合Java语言规范。如if的后面是不是紧跟着一个布尔型判断表达式。

        语法分析的结果:就是形成一个符合Java语言规定的抽象语法树,抽象语法树是一个结构化的语法表达形式,它的作用是把语言的主要词法用一个结构化的形式组织在一起。这棵语法树可以被后面按照新的规则再重新组织。

        3)语义分析:语法分析完成之后也就不存在语法问题了,语义分析的主要工作就是把一些难懂的,复杂的语法转化成更简单的语法。就如难懂的文言文转化为大家都懂的百话文,或者是注释一下一些不懂的成语。

        语义分析结果:就是将复杂的语法转化为简单的语法,对应到Java就是将foreach转化为for循环,还有一些注释等。最后生成一棵抽象的语法树,这棵语法树也就更接近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

        4)字节码生成:将会根据经过注释的抽象语法树生成字节码,也就是将一个数据结构转化为另外一个数据结构。就像将所有的中文词语翻译成英文单词后按照英文语法组装文英文语句。代码生成器的结果就是生成符合java虚拟机规范的字节码。这个过程中的需要的组件如下图2所示:

        

        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知道编译就是将一种语言通过分析分解,再按照一定的方式先形成一个简单的框架(将Java源文件的字节流转化为对应的token流)然后在通过详细的分析按照一定的规定在这个框架里添加东西使这个token流形成更加结构化的语法树(就是将前面生成的token流中的一个个单词组装成一句话),但是这棵树离我们的目标—Java字节码还有点差距,所以再进行语义分析使那颗粗糙的树更加完整完善(给类添加默认的构造函数,检查变量在使用前有没有初始化,检查操作变量类型是否匹配),然后javac编译器调用com.sun.tools.javac.jvm.Gen类遍历这棵语法树将java方法中的代码块转换成符合JVM语法的命令形式的二进制数据。按照JVM的文件组织格式将字节码输出到以class为扩展名的文件中,也就是生成最终的java字节码。词法分析就是将关键词组织成token流即检查源码中的的关键词是否真确并组织成token流,而语法分析就是检查源码是否符合java语法规范并将词组成语句。语义分析就是简化复杂的添加缺少的,检查变量类型是否合法。代码生成器就是遍历这棵树生成符合JVM规范的代码。

摘要:https://blog.csdn.net/fuzhongmin05/article/details/54880257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ly610501737/article/details/88398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