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优化思想对于人生道路发展的指导”

  每个人从生下来就自然带着一些“目标”和“约束”,这些形成了一个“私人订制”的“最优化问题”。“目标”大致可以分为个人目标,家族期望,国家和社会的期望。而“约束”主要来自个人天赋,家境,社会环境以及生命周期等。
  那我们的策略集合有哪些呢?
  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博士后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在我能去的学校里,我应该选哪一所?进入高中选文科还是理科?大学选什么专业?硕士选什么方向,该不该换专业,该不该换方向?或者我是否应该中断学业找工作?
对于找什么工作,找什么公司,又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国企、私企、外企、政府机构、还是自主创业?就算进了公司以后,也还会面临一些选择?应该选择怎样的晋升道路?是否要跳槽,还是继续留在本公司工作?等等。
  不可否认,我们的每一个小的选择都会对以后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每个人做任何决策的时候,常常都会不由自主地朝着更优的“目标”前进,不同的是大家所采用的最优化算法有所不同。“短视”的人喜欢贪小便宜,又生性懒惰,所以他最可能选“最速下降法”,导致的结果就是整天忙忙碌碌,像是不断贪到小便宜,但是从一整年来看,提升空间并不大。“有一定远见但过分谨慎”的人,做任何决策都深思熟虑,做每个决定都会花费不计成本的时间和精力,这种人通常选择“牛顿下降法”,导致的结果就是每做一次决策都带来比较显著的进步,但是进度很慢。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人,他选择的是“拟牛顿算法”,并根据实际需要,做一些更符合自己需求的调整,形成一些“变种”,如“limitid_BFGS”,“BFGS”等。这种人,做事情果断且有一定的远见,在保证大致方向没错的情况下,允许有点小误差。他的工作不仅短期成效大,而且进度快。
但是,不管哪类人都必须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每个人自身携带的“私人订制”的“最优化问题”是一个“非凸”性质的问题,且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函数差别非常大(所以只有那种跟自己各方面都相似的人的成功经验才有借鉴意义)。这里,我要特别解释一下什么是“非凸”?它的意思就是,按照每个人的人生“决策链”走,都会达到一个“局部最优解”(也许在某些人心里就是最优解),也就是常说的“人生巅峰”。但是你没法知道,它是否是“全局最优解”——即它是你所有可能走的人生路中结果最完美的那个,以及这个“局部最优值”离你的“全局最优值”还有多远?
  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是一辈子赖在那个 “局部最优值”对应的坑里。怎么走出那个坑呢?我们可以从“模拟退火算法”中找到些许思路。首先,你必须意识到,它的的确确只是一个“局部最优解”,并且你愿意打破现状去努力,去尝试找到更好的解。那么,你可以尝试以一定概率去接收一些“新的挑战”,尽管那些想法看起来还不如你现在的状况,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你知识经验的积累,你可以慢慢减小这种接收“较差解”的概率。“模拟退火算法”告诉我们,这种策略就能从一些“局部最优解”的坑中跳出来。
  最后,共享一个优化小技巧——warmstarting 技术。它告诉我们,不论做什么事,一旦新目标和方向确定了,就要“胆大心细”,大刀阔斧地去开辟和实施这个目标对应的方案,然后慢慢以精细化的手段来收尾,往往能够大幅度提升工作效率,事半而功倍。
  你也许还会问?天赋意味着什么?努力又意味着什么?努不努力有什么区别?
  高的天赋可以让你人生策略中的每一步比同龄人更快地完成,而努力是对你原有天赋的一种“加速”。可以从三类人直接看出努力的效用。第一类,天赋极高,这种人一般人生的前半段会非常顺利,但是如果“短视”加贪图享乐的话,会很快陷入“局部最优解”。第二类,天赋一般,但是非常努力,弥补了天赋的不足,加上不断学习和对同类人的经验的借鉴,他会比同龄人看得更远,并且不断跳出“局部最优解”向“全局最优解”不断地靠近,直至生命周期结束。第三类,天赋一般,不努力,但是具备哲学家的思想,看得很远。他心中的那条人生路也许是比较完美的一条,终点几乎是“全局最优解”。但是,由于不努力,走得慢,可能才走完千分之一的路就已经死在途中了,人生之末留下的是吹不完的牛皮、悔恨和不得志。
   看完以上内容,是否有所感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有限的生命周期里,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策略集,并不断努力以期在生命完结那一刻,你此生不悔。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25733951/article/details/88697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