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p 浅谈垃圾回收机制

php每创建一个变量,就会在zval中记录。一个zval变量容器,除了包含变量的类型和值,还包括两个字节的额外信息。

第一个是"is_ref",用来标识这个变量是否是属于引用集合(reference set), bool类型。

通过这个字节,php引擎才能把普通变量和引用变量区分开来,由于php允许用户通过使用&来使用自定义引用,zval变量容器中还有一个内部引用计数机制,来优化内存使用。

第二个额外字节是"refcount",用以表示指向这个zval变量容器的变量(也称符号即symbol)个数。所有的符号存在一个符号表中,其中每个符号都有作用域(scope),那些主脚本(比如:通过浏览器请求的的脚本)和每个函数或者方法也都有作用域。

安装Xdebug 来显示变量容器中的refcount 和 is_ref

demo1

<?php
$a = "hello world";
xdebug_debug_zval('a');
输出:
a:(refcount=1, is_ref=0)='hello world'

新的变量a在当前作用域中生成了,同时生成了string类型 值为 ‘hello world’的变量容器。

将一个变量赋值给另外一个变量时会增加引用次数。

demo2

<?php
$a = "hello world";
$b = $a;
xdebug_debug_zval( 'a' );
输出:
a: (refcount=2, is_ref=0)='hello world'

输出发现refcount变成了2,同一个变量容器被$a和$b关联。在非必要时,php是不会复制已经生成的变量容器的,当refcount=0时,变量容器就会被销毁。

当任何关联到某个变量容器的变量离开它的作用域(函数执行结束)、或者对变量使用了unset()时,refcount就会-1

demo3

<?php
$a = "hello world";
$c = $b = $a;
xdebug_debug_zval( 'a' );
unset( $b, $c );
xdebug_debug_zval( 'a' );
输出:
a: (refcount=3, is_ref=0)='hello world'
a: (refcount=1, is_ref=0)='hello world'

如果我们现在执行unset($a);,包含类型和值的这个变量容器就会从内存中删除。

复合类型:

demo4

<?php
$a = array( 'name' => 'life', 'num' => 11 );
xdebug_debug_zval( 'a' );
输出:
a: (refcount=1, is_ref=0)=array (
   'name' => (refcount=1, is_ref=0)='life',
   'num' => (refcount=1, is_ref=0)=11
)

这三个zval变量容器是:a,name,num

添加一个已经存在的元素到数组中:

demo5

<?php
$a = array( 'name' => 'life', 'num' => 11 );
$a['life'] = $a['name'];
xdebug_debug_zval( 'a' );
输出:
a: (refcount=1, is_ref=0)=array (
   'name' => (refcount=2, is_ref=0)='life',
   'num' => (refcount=1, is_ref=0)=11,
   'life' => (refcount=2, is_ref=0)='life'
)

发现name和life的refcount都变成了2,但是life是新添加的,说明值为'life'的zval变量容器其实是同一个,xdebug_debug_zval()并没有显示这个信息。删除其中一个元素,另一个的refcount也会减少,废话不多说,上demo

demo6

<?php
$a = array( 'name' => 'life', 'num' => 11 );
$a['life'] = $a['name'];
unset( $a['name'], $a['num'] );
xdebug_debug_zval( 'a' );
输出:
a: (refcount=1, is_ref=0)=array (
   'life' => (refcount=1, is_ref=0)='life'
)

这样发现,一直都是refcount的值在改变,is_ref的值一直是false,当使用传引用的时is_ref的值才会发生变化。

其他的回收周期或者性能方面的考虑,有时间再不伤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pfdltutu/p/9028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