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重要目录结构

学习Linux重要目录结构详解,Linux和Windows目录结构是不一样的,这里记录一下Linux下目录的结构,以及各个目录的作用是什么。

硬盘编号和分区编号

在理解Linux目录结构前,有必要大致了解一下Linux系统下硬盘编号和分区编号的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命名方式,Windows下硬盘编号就是C盘、D盘、E盘等。

(1)IDE硬盘:硬盘编号为hda,hdb...,对应的分区编号为硬盘编号加数字,如hda1,hda2...。

(2)SAS/SATA/SCSI:硬盘编号为sda,sdb...,对应的分区编号为sda1,sda2...。

关于几种硬盘的主要区别后面补充,反正我的9年历史宏基电脑硬盘使用的是IDE,然后刚组装的台式机使用的是SATA硬盘。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是Window下的文件夹,如果一个文件在C盘,那么它不可能在D盘,并且文件下的子文件也只能在C盘。对于Linux来说就不一定了,比如/etc目录可能在sda1,但是/etc下的子目录可能有在sda2的,所以文件在哪个目录不能确定它在哪个盘,这是跟Window的区别。

挂载

Linux里的分区默认是不能访问的,我们通过命令可以访问到里面的内容,其实是链接的过程,比如访问/etc,其实是可能链接到了/dev/sda1,这个过程称为挂载。/etc就是挂载点。

挂载:为分区找一个入口。

挂载点:分区入口的目录名。

举例分析,如图所示,访问/dev/cdrom,即光盘里的内容发现访问不了。

发现无法访问

挂载一下,通过访问mnt,来实现对光盘内容的访问。

卸载mnt,再次查看发现已经没有了内容。

目录结构

首先上一张目录结构的树形图,然后一个一个记录它的作用。

/bin 

是binary的缩写,存放用户模式下可以操作的命令,如下图所示,如rm命令,当使用which rm后,显示路径为/usr/bin/rm,说明访问/bin目录下的命令将会软链接到/usr/bin/下。

/boot

Linux内核和系统引导程序,配置文件等所在的目录,在配置boot分区时是第一个配置的,并给了256M的大小,这个分区一般就是这么大。boot分区其实就是/dev/sda1的挂载点。

/dev

以文件形式存放任何设备与接口,如声卡,硬盘,光驱等。如下就是一块盘sda下的3个分区,sda1对应就是boot,sda2对应就是swap,sda3对应就是/。

如果不确定可以通过以下命令的对比都可以分析出来。

[root@clyang ~]# df
Filesystem     1K-blocks    Used Available Use% Mounted on
/dev/sda3       12309504 3943356   8366148  33% /
devtmpfs         2002356       0   2002356   0% /dev
tmpfs            2013172       0   2013172   0% /dev/shm
tmpfs            2013172   11956   2001216   1% /run
tmpfs            2013172       0   2013172   0% /sys/fs/cgroup
/dev/sda1         258724  138844    119880  54% /boot
tmpfs             402636       0    402636   0% /run/user/0
[root@clyang ~]# ls /dev/sd*
/dev/sda  /dev/sda1  /dev/sda2  /dev/sda3
[root@clyang ~]# blkid
/dev/sda1: UUID="2c63419a-a2cb-4dcb-a579-6dc4023d8c1f" TYPE="xfs" 
/dev/sda2: UUID="ccc93b28-83b4-4b16-930a-f8f1e32a32ca" TYPE="swap" 
/dev/sda3: UUID="7530f7d3-3d71-4cad-a9ae-645b3d7c421f" TYPE="xfs" 
/dev/sr0: UUID="2018-11-25-23-54-16-00" LABEL="CentOS 7 x86_64" TYPE="iso9660" PTTYPE="dos" 
[root@clyang ~]# cat /etc/fstab

#
# /etc/fstab
# Created by anaconda on Fri May 31 00:53:04 2019
#
# Accessible filesystems, by reference, are maintained under '/dev/disk'
# See man pages fstab(5), findfs(8), mount(8) and/or blkid(8) for more info
#
UUID=7530f7d3-3d71-4cad-a9ae-645b3d7c421f /                       xfs     defaults        0 0
UUID=2c63419a-a2cb-4dcb-a579-6dc4023d8c1f /boot                   xfs     defaults        0 0
UUID=ccc93b28-83b4-4b16-930a-f8f1e32a32ca swap                    swap    defaults        0 0
[root@clyang ~]# 

/etc

配置文件所在的目录,二进制软件包配置文件所在的目录。

/home

普通用户的家目录。

/root

管理员的家目录,如我们是root用户,因此家目录就是/root。

/mnt

临时挂载点

/sbin

管理员命令所在目录,普通用户不能使用,如下面切换到个人目录下后,使用管理员命令reboot无法生效。

切换到clyang用户,使用reboot命令提示切换到其他用户。

切回去,使用root用户来执行reboot,生效。

/lib

开机使用的函数库,以及/bin和/sbin目录下命令要调用的函数。

除了lib,还有一个lib64,代表64位下的函数库,一般为系统为64位。

/opt

放置第三方软件,现在一般不用了。

/media

用于挂载设备文件的目录。一般是可以移除的媒体文件。

/srv

为用户提供服务的数据所在的目录,一些网络服务的数据文件目录。

/tmp

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共享目录,存放临时文件。

/usr

系统软件和用户相关程序所在目录,FHS里解释为第二层次目录。如我在里面安装了jdk,tomcat和mysql。

/var

经常存放可变化的数据,如日志文件。

/proc

虚拟文件系统,存放进程、内核信息、外部设备及网络状态的目录。

/sys

跟proc类似。

/run

正在运行的进程相关文件。

/etc系统初始化及设置相关重要文件

网卡配置

可以先查看。

其作用是配置上网的,可以看下里面的内容。

具体的意思如下:

(1)TYPE=Ethernet:上网类型,现在基本为以太网

(2)BOOTPROTO=none:启动协议,获取配置方式,一般有none、bootp和dhcp三个

(3)DEFROUTE=yes:使用默认路由

(4)NAME=eth0:第一块网卡逻辑设备名,如eth0,第二块为eth1

(5)UUID=355fd293-f18d-4a72-b9e3-9cb69f659d57:通用唯一标识码(Universally Unique Identifier),如果VMware克隆的虚拟机无法启动网卡,可以去掉此项。

(6)DEVICE=eth0:第一块网卡逻辑设备名

(7)ONBOOT=yes:开机自动激活网卡设备

(8)IPADDR=10.0.0.200:虚拟机NAT模式下IP地址

(9)PREFIX=24:子网掩码位数

(10)DNS1=223.5.5.5:主DNS,这个配置会优先于/etc/resolv.conf中的配置生效

(11)GATEWAY=10.0.0.254:局域网上网网关地址

DNS配置文件

DNS就是域名系统,主要作用是将浏览器输入的网址转化为要访问服务端的ip地址,也可以使用/etc/hosts来解析,但是这个针对个人电脑的,DNS则是放到了一个公共的地方,大家都可以使用来解析。

目前来说/etc/resolv.conf基本废弃,主要配置在/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里设置DNS即可。如果在resolv.conf中设置了DNS地址,只针对当前设置有用,如果网卡重启就会被重新覆盖。如果/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设置了,自动更新到resolv.conf里,反之则不会。

查看修改后内容,重启后发现又变回去了。

/etc/hosts文件

系统本地的DNS解析文件,如果本地DNS中有设置一个网址的解析地址,则优先按照hosts文件中的进行解析,否则按照公共DNS进行解析。

下面在不修改hosts文件的情况下ping百度。

修改hosts文件,添加对百度网址的解析,IP地址修改为1.1.1.1,重新ping发现ip地址已经修改为hosts文件中的IP地址。

一般这个文件是用做局域网测试解析。

/etc/fstab

开机自动挂载设备的文件,如下图所示,自动挂载了/、/boot、swap和/media。

入图所示,第一列UUID代表设备名,可以通过blkid命令来查看对应的设备。其他如下:

(1)第二列代表挂载点

(2)第三列代表文件系统类型

(3)第四列代表挂载参数,可以看到光盘的挂载参数为iso9660

(4)第五列代表是否自动备份,一般设置0

(5)第六列代表是否开机检查,一般设置0

 /etc/rc.local

存放开机自启动程序命令的文件,其实真实路径是/etc/rc.d/rc.local,这里有一个链接。

从提示可以看出来,需要使用chmod +x /etc/rc.d/rc.local命令来确保这个文件在启动时执行。

/etc/profile和/etc/bashrc

配置系统的环境变量,别名等的文件,目前的认知是发现profile一般是设置环境变量,bashrc一般是别名。

下面是profile文件,里面配置了JDK,Tomcat和MySql的环境变量,另外还配置了PS1变量,让显示效果改变,其中把export PS1="[\[\e[34;1m\]\u@\[\e[0m\]\[\e[32;1m\]\H\[\e[0m\]\[\e[31;1m\] \w\[\e[0m\]]\\$ "添加到profile文件中就可以,可以使用source命令生效,或者重启。

还有别名也可以放到profile文件里,比如rm命令,按照如下添加,设置后启动命令就提示"不要使用rm",但是发现一个问题,如果重启后就没用了,不提示。

alias rm='不要使用rm命令'

然后将别名命令添加到bashrc,重启后发现可以正常提示。

从上面可以看出来,/etc/bashrc里设置的别名命令优先于/etc/profile生效。

/etc/issue和/etc/issue.net

清理这里面的内容,可以让linux启动后不再显示版本和内核信息。

虚拟机启动显示内容

清理里面内容

[root@oldboyedu ~]# >/etc/issue
[root@oldboyedu ~]# >/etc/issue.net

查看已经没有了内容。

重启或者Ctrl+D后查看是否还有版本信息和内核信息,发现已经没了。

/etc/motd

配置用户登录系统之后显示的提示内容,可以通过vim命令在里面修改,如图就是我添加的。

登录后提示我写的内容。

/etc/redhat-release

查看系统版本

还有一个查看系统内核,可以看下。

/etc/sysctl.conf

Linux系统内核参数设置与优化的文件,以后补充。

/etc/init.d

这个目录时用来存放yum或者rpm工具安装的软件的默认启动脚本,如我安装的mysql,另外在Centos7中这个文件基本废弃不用了,统一由systemctl取代。

/etc/inittab

设置开机运行级别以及启动相应脚本(Centos5用,后面没用了)的文件,主要是Centos7之前使用,查看里面内容可以发现,在这里设置将不再生效。

根据提示去systemd查看,下面就是新的存放地。

另外补充一下运行级别的概念,linux下有7个运行级别,如下。

(1)0 关机

(2)1 单用户模式,root用户密码忘记可以使用此模式找回

(3)2 没有NFS(一个文件系统),多用户模式

(4)3 命令行模式,企业级服务器核心运行状态

(5)4 未使用

(6)5 图形化模式

(7)6 重启

下面都是查看运行级别的命令,下面三个在Centos7都可以使用,最后一个适用Centos7。

Centos6和Centos7的运行级别有一一对应关系。

如果需要切换运行级别,使用init命令,如下图使用init 6命令后重启了linux。

 在Centos7下主要使用 'systemctl set-default 运行级别' 修改运行级别。

如果是Centos6,修改/etc/inittab文件,将如下行进行设置。

id:3:initdefault

总结

以上主要内容,为目录结构用途,以及关键的文件作用,学习的过程中暂时先获得大体的印象,后面慢慢学习的过程中再加深理解。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youngchaolin/p/11117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