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教程 前言 关于程序语言理论

Tower of Babel

创11:1 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 

创11:4 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 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

创11:6 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 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

创11:7 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

创11:8 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

——《圣经·旧约·创世记》

最近程序语言理论渐渐火起来了,据我所知,前几年还是不那么受到重视的, 现在遍地都是各种口号,各大语言都把函数式语言的一堆特性塞进来, 各种类型系统什么的也都被挖了出来。唔,程序语言理论受到重视了,好事。

我爸妈见我又在电脑前面趴着,不是很高兴。 他们对我学编程是抱有一种同情的态度的,都知道现在的程序员很累的,是吧。 见我这么认真,他们又不好意思说什么。

真是的,你以为我会傻到要去做一个程序员啊。

跟不少人了解到的差不多,程序员确实已经变成越来越累人的职业了。 二三十年前,编程可能还是一个有创造性的技术活,现在, 大多数程序员干的是体力活,不停地打代码而已。

不过其它的行业我想也差不多吧。你可以看看现在的老师,工程师, 作家,艺术家…大多数人在干的都是无聊的工作,而且还在浪费社会资源。 我不是说他们不应该工作。

只是政府不得不说,每个人都是社会的重要成员,职业没有高低之分。 因为如果不这么说,社会可能早就崩溃了。

担忧国家和别人对你我都没好处,相信我。

还是先担心一下自己吧。

我的学习经历

和好多有雄心壮志的人一样,我刚上初中就接触了算法竞赛。

居然有好多人是小学就开始竞赛的。天啊。

我坚持了整整一年。已经算是有恒心有毅力的了。 因为我不是为了拿奖,我是学完课内的东西以后闲得慌, 想知道编程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啊,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我特别爱玩游戏,我特别期待能自己编一个游戏, 游戏编不了编个外挂也行…都好几年了,就别纠结我当时怎么想的了。

一年以后,我不得不放弃这个远大的理想。 你说吧,考试基本上就我是最突出的低分,题目都看不懂,我怎么继续待在班里。

嗯,一年了,我不知道递归是个什么东西,完全没听说过数据结构 (Pascal 里的 record),排序算法死记硬背记下来一个。 遇到重复的代码就复制粘贴(复制粘贴还不知道快捷键)…

现在看见挣扎着学了一年,还搞不懂各种排序算法的人,我心里想, 唉,走我的老路。算了,让他们去走吧,省的他们入了 PL 这个大坑。 要是有谁来求助我再说。

现在想想,怎么可能会有人来问我。“你学什么?” “PL,程序语言” “程序语言有什么好学的//就是会程序语言吗” “……”

退出竞赛班,我当然很受打击,但我最开始的兴趣只是编游戏而已, 听说编游戏好像没有算法这么难,我就上网自己找教程。 然后就接触到了那个有名的 Cocos2d-x,又去借了一本超级厚的 C 语言教程, 那本书跟 C 语言文档没多大区别,幸好我当时没有傻到要背下来。

那是一段无聊的黑历史。然而那本书真正把我带上了编程的正路, 是它最后一章,ADT,我看到列表这个结构的时候被深深地震撼了。 我真的没有想到,计算机原来还能干这种事……

虽然书里的代码其实很烂,但这是我第一次对编程产生了兴趣。 接着我就借到 lua 语言的教程,居然把函数闭包、递归、面向对象 这些东西都搞清楚了。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程序语言还能有这么多有意思的东西, 让我明白了编程不只有算法,在那些竞赛的人还在用 Pascal 写以后再也用不到的代码时,我就不知不觉走上了另一条轻松的多的路。

遗憾的是,我到现在也没有完成过我的游戏,但我学习了好几个游戏引擎, 把前端搞完了又学了后端的各种知识,然后偶然遇到了那本书,SICP, 彻底入了 PL 这个邪教,然后就把以前学的统统忘光了。 而且连游戏也不喜欢了。后来只要有人问我怎么样防止沉迷游戏, 我就告诉他,去学学编程就行。

学生和程序员们

不知从何说起……

比如说麻省理工吧,程序语言专业,过去用的教材叫 SICP 对吧, 等我了解到的时候,发现他们已经高调地把 SICP 撤了, 新版的教材要开始教 Python 了!

然后我战战兢兢地去看了他们的新版教材,这…这不还是 SICP 吗, 你就是把代码用 Python 改写了一下吧… 结果呢,多了一堆要记的语法,动不动就上 class,不好好写循环非要写递归, 这是想坑害谁呢。

我心里说,这是麻省理工要没落的节奏吗。一查官方论调,

1980年代,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思考,然后写那些自己也不知道对不对的代码。

但现在不一样了。你得先读乱七八糟的文档,然后试验程序的输入输出, 以此来理解这些别人的程序是怎么运行的,(然后拣好用的用)。 这工作方式跟以前完全不同了,所以需要换一个课程。

这种风气盛行已经不只是几年了,从那句“不要重复造轮子”之前就开始了,
既然有现成的库和引擎拿来用,为什么要自己从底层开始写,
有这么多语言可以选择,为什么还要研究程序语言,
把别人的代码复制过来就行,自己也不用学什么高级的算法了。

这些想法看起来都很不可思议吗?

这不都是从小就受到的教育吗。 逻辑都一模一样: 打游戏一点用都没有,所以你不要打游戏了…

学的这些东西用不着的,所以就别学了。
把这一堆术语和算法背熟了,就能通过面试了。
这几个软件用熟了,就能在别人面前装逼了。
这个框架的 API 写溜了,就能飞快地完成工作了。
最后新出了个什么东西,赶紧翻一遍它的手册,源代码什么的瞅两眼, 然后就能去网上讲课了……

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一个使用者。 我们不用造字,只要会说话写字就可以。 我们不用关心电脑是怎么发明出来的,点点鼠标大家都会上网的。

这个世界太过复杂,我们没空关心这么多东西。 但对于研究语言的人来说呢,难道是像高考一样,“比喻的修辞有什么作用”吗? 你们知道的,学语文可不仅仅是背诗、背好词好句, 学语文至少要学会把自己的话说好,而不是把好词好句拼凑起来。

大家都明白语文怎么学,但好像不太明白数学、计算机怎么学。

数学有那么多公式已经让人吃不消了,计算机更是无穷无尽了。 老师上课不就是,讲公式,讲完了做题,什么? 我讲的这么清楚,你还不会做题? 这不是直接套公式就好了吗?

今天讲了一堆的语法,你们回去自己背吧。

今天又讲了一堆的算法,你们回去自己好好练习吧。

所以很多人学的死去活来的,明明我都背熟了,但题还不会做啊。 看来我是不适合学的,放弃了。

这就是我上初一的时候,一整年的状态。 我记得我五年级刚接触奥数的时候,也是这样的状态来着。

我可是差点就彻底成为文科生了。 所以直到现在,我还是讨厌把人分为文理科生来看待。

我要说的就是,对所有人,如果你觉得数学这类学科太难太抽象, 根本就不是你智商不够,也不是你不够努力,责任应该通通推给老师。 老师就应该把这些东西讲的容易,而不是像一些所谓的大数学家或教授那样, 拿抽象的不尊重人的方式在你面前显摆自己有多厉害。

正是人们自己把编程搞得越来越难的。
大多数人不理解编程的关键概念就在不停工作。
人们熬夜,加班加点,昏昏欲睡地写出各种很蠢的 bug , 结果花上更多时间 debug
人们面对不停发展的硬件,软件,语言,框架, 沉浸在新的宗教里,宣传着新的口号,被淹没在新的东西里面

世界上哪有那么多新的东西,哪有那么多东西值得你花上一辈子的时间去学习。

我不是说人不应该学习,而是我们都应该在意一下我们到底在学些什么东西了。 背公式,刷题,这应该叫做学习吗? 别人总在跟你说,1.你要好好学习,因为这门学科以后是很有用的。 2.你成绩这么差,就代表你这门学科没学好。

以前我对这种理论深信不疑,但现在我才发现,人们太高估老师和学校了。 关于这两句话,其实逻辑都一点问题也没有。 拿数学举例吧。数学有用,我们要好好学数学,我赞同。 你这题不会做,说明你没学好,我赞同。
但问题就在于,这都不能得出你要学习的结论。

因为,学校里教的数学,不应该被叫做数学。

已经有过不少数学家指责过,现在学校中的数学,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数学分支, 并把它叫做“奥林匹克数学”。它从内容上已经偏离了数学的方向, 在思想方法上已经不算数学了。老师总是说数学思维,那到底什么是数学思维? 我也不知道。但我可以肯定的是,从背公式开始,我们就已经不是在学数学了。

我的母亲是一个优秀的数学家。有一次我问她几何难不难,她说一点也不难, 只要你用“心”来理解所有的公式。如果你需要超过5行公式,那么你就走错路了。
—— Dijkstra

历史

不要忘记历史。

Jonathan Blow: 阻止文明倒塌。 我想说的话都在这里了。请认真看完。我对他说的话都是接受的。

知识的传承是有代价的。

现在的书这么多,为什么我们还在提倡读古代的名著呢?

因为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在。

学习理科的人很容易忽视历史。历史就是看看故事,背一背人物事件, 看起来没什么吸引力,还不如多做几道题。

是的,要看你能从故事里学到什么东西。 不是要学什么道理和知识,而是明白这个学科的发展。 其实越看历史,就越看不起现在的各种宣传,像宗教活动一样的发明。 然后你就会发现,现在的科技,只是表面上在进步罢了。

文明在不努力的情况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退步的。

为什么,因为人们会失去历史。

以数学为例,有多少人在背公式的时候,了解过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 我们老师是有的,但也是去查一查这是谁发明的,当时有什么小故事, 然后上课的时候就有东西讲了,把这个公式的来龙去脉讲的清清楚楚, 以为学生就会做题了。

原因与证明

原因往往比证明来得更加简单,更加深刻,但却更难发现。 对于一个事实往往有多种多样的证明,然而导致这个事实的原因却往往只有一个。 如果你只知道证明却不知道原因,那你往往就被囚禁于别人制造的理论里面, 无法自拔。你能证明一个事物具有某种特性,然而你却没有能力改变它。 你无法对它加入新的,好的特性,也无法去掉一个不好的特性。 你也无法发明新的理论。有能力发明新的事物和理论的人, 他们往往不仅知道“证明”,而且知道“原因”。

打个比方。证明与原因的区别,就像是犯罪的证据与它的原因的区别。 证据并不是导致犯罪的原因。有了证据可以帮助你把罪犯绳之以法, 可是如果你找不到他犯罪的原因,你就没法防止同样的犯罪现象再次发生。

这就是前面那篇文章提到的,

然后 Blow 给出的例子是 Bob Colwell,早期英特尔的首席芯片架构师, 在计算机发展初期的时候接受采访的片段内容, 背景是他们发现合作的零部件制造商TI(德州仪器公司) 送来的产品不能稳定使用,质量残次。

Bob 去找 TI 质询,本来以为对方会说“那是你们不知道怎么使用,我们的产品是好的”, 实际对方的答复是:“是,我们知道,我看看你的清单。 哦,我们还有更多你们不知道的(不好使的产品)。” 实际情况是,TI 没有比任何其他竞争对手更差,摩托罗拉、Fairchild 也一样。这些硅制品让英特尔的芯片研发停滞不前,为何会如此? TI的人回答道:“第一代 TTL(逻辑门电路)是那帮胡子花白的老头子做的,他们知道其中的道理; 现在的工程师都是毛头小子,学校毕业过来搞生产,他们不知道内部组装的改变, 会导致感应峰(inductive spikes)。” 这里的spike就是指每一个点的电压变化时,都会产生磁场, 而磁场变化的相互干扰,没有被设计者纳入考虑, 因为他们不理解。

这就是科技退步的原因。代际之间的交流和传承需要巨大的努力, 这过程中有损失。如果代际的传承失败,文明就灭亡。

人们喜欢忘记历史,人们以为只要跟上现代的发展,就能有新的成就。 所以人们大量地读书,学习新的知识,不停地做新的题目, 水平越来越高超,产生了自己在不停进步的错觉。

这确实算是进步,但是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像这样前进, 你要往高走,但人由于基因限制,又长不了那么高,就需要别人给你垫着。

你看到手机应用市场里有那么多软件。是的,现在开发一个软件无比简单, 甚至有一些文科生找不到工作,然后硬着头皮去干编程,然后做出一番东西的。 网上有那么多“××天精通×××”的课程。所谓的人工智能、区块链什么的又这么火… 但是不要忘了,脚下有多少人给我们支撑起这样一个平台。 从硬件、逻辑电路到架构、操作系统,各种语言和开发环境,不同的框架… 我们位于太高的位置,却能心安理得地容忍这一切知识的缺失。 最简单的,到现在还有多少程序员,遇到自己编的程序出错, 却看不懂错误信息,就在网上搜一下,照猫画虎解决问题?

那些算法和数学公式也是这样的,你可以把它和各种证明倒背如流, 使用得炉火纯青,但你可能不会关注,它是怎么发明出来的, 你去找来它最原始的论文或演讲一看,就会大吃一惊, 因为发明者所想的,跟后来你了解到的,简直是天差地别。

人们知道怎么把文学书籍传承下去,却不知道怎么把科学知识传承下去, 这也许可以说成是自大,以为自己只要学学二手货就可以活下去。 也许这只是没有意识到罢了。
现在的学校里,除了做题,有谁会来想这种问题。
现在的公司里,除了加班挣钱,有谁会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

科学正在失传。

很遗憾,我现在上数学课(我现在高三)也大半听不懂, 去翻过去的书和论文,还是懵的。 我能很明显地感觉到,有什么东西,是没有写在书和论文里的, 是老师没有讲出来的,那些论文绝对不是简简单单靠公式套出来的, 应该有更深的东西在引导他们。我觉得可以叫它直觉。

但现在这些东西都丢掉了,人们可以原原本本地写出这个公式,给出证明, 却不知道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了。就好像你能读懂某种失传的文字, 你能把它翻译过来,但没有人会用那种文字说话写作了, 更没有人能体会到那种语言的美。这时,我们就认定这种语言已经消失了, 即使所有人都能读懂,也不能因此说它还存在。 只有存在于人的心中才是存在。

科学就位于消失边缘。现在再提这种事已经太晚了,但还是能充满希望。 在某些大学和公司里,还有很多人在真正地传承这些科学文化, 我真心地感谢他们,很多人给了我莫大的启蒙,即使我们没有直接接触过。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成为他们的一员。

智商和直觉

当然,我了解过不少智商超群的人,各个领域的。

刚开始,我在学校里非常自卑。因为别人学得快,上课内容很多人都提前学过了, 我上课跟不上。特别是数学课,实在很可怕,满黑板都是板书,抄都来不及…

跟不上的办法很简单,干脆不跟了,自学去了。

没想到就这样,我找到了别人没有得到的东西。


不知道有谁有兴趣去看看维基上关于智商的词条 (Intelligence quotient - Wikipedia), 我没兴趣,如果有谁看完了,有啥有意思的东西给我讲讲,谢谢了。 我大概浏览了一遍,你看,人的智商也是正态分布的,而且科学家们说, 智商140以上就算罕见的超高智商了! 你照那个正态分布算一下? 大概0.5%吧,这不是人群里扫一眼就有吗。160以上的呢,现在世界上75亿人口吧, 还有两万多个,这已经是爱因斯坦的水平了。没听说过吧, 两万多个人,跟提出相对论的人智商是一样的,或者更高。

这不正是说明那群捣鼓智商测试的人是扯淡吗。 那些智商测试分数高的,显然都是脑力好的,反应快的。 这可能让大众产生了误解,认为我们需要思维快,智商高,才能有所成就。

如果真的是这样,人类真的要面临危机了。我随便上网一搜, 就看到好些研究,比如说这个(随便挑的,还是一群中国人,还有中科大的…) Solving Verbal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in IQ Test, 我没兴趣看内容,但如果结果属实的话, 你想想计算机才学习了多久,计算出来的智商不肯定是成千上万吗… 而这个结果我其实已经预料到了。这些东西,偶尔玩一玩也许挺有意思, 玩多了,人肯定就变成一个机器了。当然了,别人会觉得你很聪明, 请在这之间权衡一下吧。

智商是天生的,这没什么办法。但在我看来,智商是没有大用的。 有多少时候会需要口算复杂的式子,需要在一堆凌乱的东西里找规律? 这些反人类的任务本来就应该交给电脑吧,深度学习,来拯救我们吧。

相比之下,爱因斯坦成为爱因斯坦,不是因为他的智商有多高,天赋有多好, 而只是因为他创立了相对论罢了。要说相对论跟他的智商,真的关系不大。 想象力,直觉,才是他最重要的品质。

以前我以为直觉只能是天生的,而且别人说直觉是不准的,还要靠逻辑来证明。 我信了他们的话。现在我心里很清楚,别人说的根本就不是直觉, 那应该叫瞎猜,凭经验的感觉,碰到没经验的东西,当然就不准了。 直觉不靠经验,不靠特定的方法。
应该叫做,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要是没有这1%的灵感,所有的汗水也都是徒劳。
—— Cindi Myers
(关于爱迪生名言是否有后半句的调查报告)(作者辛苦你了)

经验和努力很重要,但只有经验和努力就是现在教育的失败。 所有批评应试教育的,不过都是在说这么回事,教育太过重视努力了。 (应试教育好东西呀,又让教育专家有工作干了,又让这些批评家有工作干了)。 直觉是这些经验的来源,直觉告诉我,不再需要做题背书来获得经验, 因为可以自己创造这些经验。

直觉不是天生的,而是培养出来的。
直觉不准,但是可以变得越来越准。

你可能觉得我像是在宣传邪教似的。没错,我就是这个出身的。 我当然在乎是否有人信我说的话,但如果邪教帮不到你, 你要信另一个更庞大的邪教,那就回去吧。

而直觉的方法就一句话,多了解点历史,多想想它是怎么来的,在当时, 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人们是怎么想到会有这个东西的。 慢慢地,你就发现,本以为那么复杂的东西,都是后来人自找麻烦, 它们本质上其实就一点点。

那99%的汗水呢。那都只是为了那1%的灵感。

复杂性

命运之轮(怎么又是知乎上的文章)自动忽略英文就可以看了,反正都是术语。 虽然我并不完全赞同,但数据还是可信的,有一句话很对,
语言/语言家族的发展,是不停的扩大,直到无法支撑自身的重量而倒下为止。

这里又是个 Dijkstra 的话,  (又是王垠的博客…虽然我接触面也不窄,但就他们几个文笔好没办法。)

1969年,在阿波罗号登月之后不久,我在罗马的北约软件工程会议遇到了 Joel Aron,阿波罗计划的软件负责人。 我知道每个阿波罗飞船上面的代码都会比前一个多4万行。 我不知道“行”对于代码是个什么单位,但4万行肯定是很多了。 我很惊讶他们能把这么多代码做对,所以我问 Joel: 你们是怎么做到的?他说:做什么?我说:把那么多代码写正确。 Joel 说:“正确?!其实在发射前仅仅五天, 我从登月器计算轨道的代码里发现一个错误,这代码把月球的重力方向算反了。 本来该吸引的,结果写成了排斥。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发现了这个错误。” 我的脸都白了,说:这些家伙运气真好?Joel 说:“是的。”

简洁就意味着正确,但大家都以复杂为骄傲,认为能掌握复杂的东西, 就能显示出自己水平高超。

世界上有两种编程方法。 一种是写得尽量简单,所以明显没有什么缺陷。 一种是写得十分复杂,所以没有什么明显的缺陷。
—— Charles Antony Richard Hoare

不得不说,人们总喜欢拿数字来衡量别人,喜欢崇拜别人。 有一次,有一个同学说,他一个晚上写了2000多行代码,大家一个劲地惊叹, 好像没有几个人在怀疑,他到底写了什么东西,以这种打字机的速度, 写出来的东西,质量真的能够保证吗。

很多时候我在怀疑,现在的各个学科还能有多少进展, 因为到了现在这个阶段,可能学一辈子都是别人已经发明的东西, 自己很难再有什么突破了。

也许是这样的,大学里水论文的人越来越多,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成果早就有了, 自己毕不了业怎么办。

这和复杂度还是两码事。

现在一个软件动辄上百万行代码, 大型一点的就有上千万行,这怎么保证正确性,出了问题怎么找出处。 软件还算好了,至少是在电脑这种理想的环境上运行的, 在现实世界里运行的东西,我没法想象他们是怎么把握住这些的。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的人们好像不喜欢简单了,至少学生是这样。 好像简单的东西没有什么做的价值,只有挑战越来越难的东西, 才能体现出自己有多强大,做出了别人都不会的东西,才会获得别人的吹捧。

为什么简单的东西就没有价值呢。 难道一定要是清明上河图那样的作品才好看吗。

人们喜欢挑战,喜欢大事,连科幻作品也是张口闭口的拯救宇宙、拯救人类, 我说的就是你,三体,(那洋洋洒洒的描写…天啊)。 你看,连我们习主席说的都没错,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天天想着拯救什么人类啊,我们需不需要人民来拯救一下啊。

到最后,不还是发现自己总在别人后面,然后拿“结果不重要”来安慰自己。

总想着要努力,挑战,最后会发现, 世上最简单的事情,在自己面前,也成为了一个大难题。

可是理想中的简洁优雅,跟现实总是一对矛盾。 很多时候,就是一个东西的简单把我吸引过去的。 爱因斯坦就是这么坚信的,

自然界的一切一定会有简单的解释,因为上帝不是随意、独裁的。

他靠着这个坚信提出了相对论,但又无法接受量子力学的复杂, 因此希望用简单的统一场论解释量子力学。结果,只是很遗憾而已。

简单的东西好用,但是光用简单的东西,似乎不太能解决实际问题。

不管一开始被哪个学科吸引,到最后,我都被它的复杂度惊吓到。 都是用简单的东西骗你入门,然后再把乱七八糟堆在你面前。

这些真的都是必要的吗。简化这些东西真的是不可能的吗。

再回到前面的话题,这其中很多细节,都是前辈一点点探索出来的, 后人没有这种探索经历,我们如何知道这些细节的原理, 难道我们只能照着教科书去做吗。

爱迪生发明灯泡时,失败了上千次。有人劝他放弃,爱迪生却说: “我已经成功了上千次,因为我证明了这些材料不适合做灯丝。”

现在上网一搜,大家都知道,钨丝是做灯丝最好的材料 (我知道爱迪生发明的不是钨丝),那么,有谁知道, 那些失败的成千上万种材料是什么。你如果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如何才能不再经历那上千次的失败呢。

这个例子已经过时了,因为已经有完善的化学理论,知道大概该用哪类材料了。 但是自己如果没有体验过这些失败,你就不知道为什么会成功, 你就无法避免下一次的失败,因为你不理解。

TI的人回答道:“第一代 TTL(逻辑门电路) 是那帮胡子花白的老头子做的,他们知道其中的道理; 现在的工程师都是毛头小子,学校毕业过来搞生产,他们不知道内部组装的改变, 会导致感应峰(inductive spikes)。” 这里的spike就是指每一个点的电压变化时,都会产生磁场, 而磁场变化的相互干扰,没有被设计者纳入考虑,因为他们不理解。

见第2节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 这句话不是鼓励你如何面对失败的,而是在告诉你一个事实。 为什么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因为很少有人能碰巧成功, 你需要知道为什么能成功,要明白这个原因,就只能经历失败。 名言所有人都会背,但道理好像经常被误解。

有人会说,我就为了个小灯泡,哪有空去管那几千种不能做灯泡的实验呢。

是的,这就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所在。

学科的信息太多,复杂度太高,从前的那种精通好几个学科的人不可能再存在了。 连一个学科里都开始细分,而且越来越细,大学里的专业越来越复杂, 公司里的分工也越来越复杂。

知识总量更多,我们就让每个人知道的比例变得更小来应对。

每个人对全局的把握一弱再弱,既难以传承知识,也难以做好自己的工作。

见第3节

学习的方向如此受限,人们却能够心安理得,以为学了这个专业, 工作就干这个专业就可以了。

而现在大家似乎相信,我们能承担的复杂性上限,是无限的。 想象现在大公司里,那种极少数能够透彻理解整个系统的工程师离退休之后, 后继无人、且很难把整套知识传递给年轻员工的情况,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这其实又是科技脆弱的时代。

真要说科技,科技要怎么样就让它去吧。 如果人心改变了,我们还轮不着科技出场呢。

只有两个事情是无穷尽的,宇宙和人类的愚蠢。
当然,我现在还不能确定宇宙是无穷尽的。
—— 爱因斯坦

未来

所以结论呢。
我还不够格说这个结论,我还是只会成天说这个说那个, 我还不知道该怎么做。但有些东西还是肯定的,比如说,首先,保命要紧, 比如说,你要不要去拜访一下武林高手? 你需不需要先分清楚, 武林高手到底哪些真哪些假?

你看一门语言对人的影响多大。就学了学别的语言,我现在连问号都用的别扭了。

《百无一用》

“为什么是我?”他说,“所有的人都这么说。所有人鞋上都有一个结, 一件他们不善于做的事情,一份把他们与其他人连接在一起的无能为力。 社会依赖现今人们之间的这种不对称。可洪水呢?如果来了洪水, 需要一条挪亚方舟呢?不是单单一个人就能完成要重新开始而需要做的那几件事。 您看,您不会系鞋带,另一个人不会刨木头, 又一个人还没有阅读过托尔斯泰的作品,还有一个人不会播种,如此等等。 我多年以来就在寻找,请相信我,很困难,困难极了。 看来人们应该手挽着手,就像盲人和瘸子一样,尽管吵架拌嘴,却不能分开行走。

《EVA 新世纪福音战士》

人是无法完全理解他人的,甚至能否完全理解自己也值得怀疑, 但正因如此,人才会努力去了解自己和他人,所以人生才会有趣啊。

人也是,人类的科技也是,你说的话也是。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yuziwen/p/pl-tutorial-0.html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