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currentHashMap底层机构和原理

原文链接: https://blog.csdn.net/qq_36162011/article/details/81506234

HashTable是一个线程安全的类,它使用synchronized来锁住整张Hash表来实现线程安全,即每次锁住整张表让线程独占。ConcurrentHashMap允许多个修改操作并发进行,其关键在于使用了锁分离技术。它使用了多个锁来控制对hash表的不同部分进行的修改。ConcurrentHashMap内部使用段(Segment)来表示这些不同的部分,每个段其实就是一个小的Hashtable,它们有自己的锁。只要多个修改操作发生在不同的段上,它们就可以并发进行。

有些方法需要跨段,比如size(),它们可能需要锁定整个表而而不仅仅是某个段,这需要按顺序锁定所有段,操作完毕后,又按顺序释放所有段的锁。这里“按顺序”是很重要的,否则极有可能出现死锁,在ConcurrentHashMap内部,段数组是final的,并且其成员变量实际上也是final的,但是,仅仅是将数组声明为final的并不保证数组成员也是final的,这需要实现上的保证。这可以确保不会出现死锁,因为获得锁的顺序是固定的。

1. 实现原理

ConcurrentHashMap使用分段锁技术,将数据分成一段一段的存储,然后给每一段数据配一把锁,当一个线程占用锁访问其中一个段数据的时候,其他段的数据也能被其他线程访问,能够实现真正的并发访问。结构如下图:

图中可以看到,ConcurrentHashMap内部分为很多个Segment,每一个Segment拥有一把锁,然后每个Segment(继承ReentrantLock)

Segment继承了ReentrantLock,表明每个segment都可以当做一个锁。(ReentrantLock前文已经提到,不了解的话就把当做synchronized的替代者吧)这样对每个segment中的数据需要同步操作的话都是使用每个segment容器对象自身的锁来实现。只有对全局需要改变时锁定的是所有的segment。

Segment下面包含很多个HashEntry列表数组。对于一个key,需要经过三次(为什么要hash三次下文会详细讲解)hash操作,才能最终定位这个元素的位置,这三次hash分别为:

  1. 对于一个key,先进行一次hash操作,得到hash值h1,也即h1 = hash1(key);
  2. 将得到的h1的高几位进行第二次hash,得到hash值h2,也即h2 = hash2(h1高几位),通过h2能够确定该元素的放在哪个Segment;
  3. 将得到的h1进行第三次hash,得到hash值h3,也即h3 = hash3(h1),通过h3能够确定该元素放置在哪个HashEntry。

不变(Immutable)和易变(Volatile)ConcurrentHashMap完全允许多个读操作并发进行,读操作并不需要加锁。如果使用传统的技术,如HashMap中的实现,如果允许可以在hash链的中间添加或删除元素,读操作不加锁将得到不一致的数据。

JDK 1.6中,HashEntry中的next指针也定义为final,并且每次插入将新添加节点作为链的头节点(同HashMap实现),而且每次删除一个节点时,会将删除节点之前的所有节点 拷贝一份组成一个新的链,而将当前节点的上一个节点的next指向当前节点的下一个节点,从而在删除以后 有两条链存在,因而可以保证即使在同一条链中,有一个线程在删除,而另一个线程在遍历,它们都能工作良好,因为遍历的线程能继续使用原有的链。

 put()方法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判断value是否为null,如果为null,直接抛出异常。
  2. key通过一次hash运算得到一个hash值。(这个hash运算下文详说)
  3. 将得到hash值向右按位移动segmentShift位,然后再与segmentMask做&运算得到segment的索引j。
  4. 使用Unsafe的方式从Segment数组中获取该索引对应的Segment对象。
  5. 向这个Segment对象中put值,这个put操作也基本是一样的步骤(通过&运算获取HashEntry的索引,然后set)。

put操作是要加上锁的

get()方法

操作步骤为:

  1. 和put操作一样,先通过key进行两次hash确定应该去哪个Segment中取数据。
  2. 使用Unsafe获取对应的Segment,然后再进行一次&运算得到HashEntry链表的位置,然后从链表头开始遍历整个链表(因为Hash可能会有碰撞,所以用一个链表保存),如果找到对应的key,则返回对应的value值,如果链表遍历完都没有找到对应的key,则说明Map中不包含该key,返回null。

get操作不需要加锁(如果value为null,会调用readValueUnderLock,只有这个步骤会加锁),通过volatile和final来确保数据安全。

 size()方法

size操作与put和get操作最大的区别在于,size操作需要遍历所有的Segment才能算出整个Map的大小,而put和get都只关心一个Segment。假设我们当前遍历的Segment为SA,那么在遍历SA过程中其他的Segment比如SB可能会被修改,于是这一次运算出来的size值可能并不是Map当前的真正大小。所以一个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计算Map大小的时候所有的Segment都Lock住,不能更新(包含put,remove等等)数据,计算完之后再Unlock。在JDK1.7中的实现方法是:先给3次机会,不是lock所有的Segment,再遍历所有Segment,而是累加各个Segment的大小得到整个Map的大小,如果某相邻的两次计算获取的所有Segment的更新的次数(每个Segment都有一个modCount变量,这个变量在Segment中的Entry被修改时会加1,通过这个值可以得到每个Segment的更新操作的次数)是一样的,说明计算过程中没有更新操作,则直接返回这个值。如果这三次不加锁的计算过程中Map的更新次数有变化,则之后的计算先对所有的Segment加锁,再遍历所有Segment计算Map大小,最后再解锁所有Segment。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

  • ConcurrentHashMap中的key和value值都不能为null,HashMap中key可以为null,HashTable中key不能为null。
  • ConcurrentHashMap是线程安全的类并不能保证使用了ConcurrentHashMap的操作都是线程安全的!
  • ConcurrentHashMap的get操作不需要加锁,put操作需要加锁。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ysl19910806/article/details/100035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