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网络设备的区别搜录

从以太网开始谈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网桥

以太网的数据传输是共享总线型的,使用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带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技术。通俗地说,在以太网里,所有的节点共享传输介质,各个节点的传输流程是:先听后发,冲突则停发,随机延迟后重发。如果以太网里某一时刻同时存在两个数据帧,则两个会互相破坏,导致传输失败。

冲突域(collision domain)是指这样一个计算机组,同一时刻在该组内只能有一个主机发送(单播)报文。或者说,一次只能有一个主机在发送数据,该组内的其它主机只能等待其发送完毕后才能发送。广播域(broadcast domain)是发送(广播)报文时,能收到该报文的计算机组。

中继器的冲突域和广播域是一样的,是整网。

集线器(可以看作多端口的中继器)的冲突域和广播域是一样的,是集线器的所有端口(下的计算机组)。

网桥的每个端口(一般是两个)是一个冲突域,所有端口属于同一个广播域。

二层交换机(可以看作多端口的网桥)的一个vlan是一个广播域,vlan的一个端口就是一个冲突域。(不涉及级联场景)

路由器的每个端口(或者三层交换机启动三层功能的端口)是一个广播域。如果端口连接是一个以太网局域网,则每个端口是一个冲突域。

从工作的层次来讲,中继器和集线器工作在物理层,网桥和二层交换机工作在链路层,三层交换机和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注意:物理层是指OSI模型里的,链路层和网络层是指TCP/IP四层模型里的。我们平时说的二层其实是TCP/IP模型里的一层!换句话讲,TCP/IP四层模型的链路层下面其实相当于补充了一个OSI模型的物理层。)

从转发实现来讲,网桥需要一个mac表,二层交换机需要一个二层vlan表,三层交换机的三层功能需要辅助修改二层vlan表,而路由器的三层路由表的处理和二层vlan表的处理是独立的。

3 网桥

网桥的背板是端口隔离的,就是说每个端口都是独立通道,不再像中继器/集线器那样是共享性质的背板了。终于可以使用独立的端口做点智能功能了。

网桥使用二层mac表去维护mac和端口的对应关系,这可以通过初期的二层广播(未知单播走广播流程)报文学习到。这样,网桥可以知道每个端口和其下所有节点的mac的对应关系。

这样,当网桥的一个端口收到报文帧时,它可以提取并观察src_mac、dst_mac、rcv_port的关系:如果src_mac和dst_mac都属于rcv_port下的,则不会把该帧转发到另一个端口,起到冲突域隔离作用。反之,则转发到另一个端口,到达另一个(子)网络。

这个mac表,对于上行起判断是否是同一端口(即同一网络)的作用,对于下行起找出端口的作用(由于网桥就两个端口,所以简化了),和原始交换机是一个转发流程。

可见,从网桥开始,上了一层台阶了,不再像中继器/集线器那样因为识别不了mac故仅能作所有(其它)端口转发的简单处理了。但是,仍然不能隔离广播域(这和没有配置vlan的原始交换机是一样的)。

路由器
路由器(Router) 是连接因特网中各局域网、广域网的设备,它会根据信道的情况自动选择和设定路由,以最佳路径,按前后顺序发送信号。一般路由器有两个部分组成,WAN和LAN,WAN是用来拨号的,是让路由自身能上网的一个部分,LAN是用来局域网内交换数据的,外接的网线插在WAN端口,我们电脑通过网线连接LAN端口,无线路由器的无线部分一般属于LAN,所以一般叫WLAN。路由器内置DHCP服务器,可以为使用路由的电脑自动分配IP,所以他们直接插上就能上网

发布了0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0 · 访问量 29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40176554/article/details/103945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