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基础——day02

一. 格式化输出

引入:通常情况下,在开会中,领导或者重要会议重要人员,人虽没到场,但是作为上仍会放上一个标识牌,以代表该作为是留给某个重要会议人员的。此时的标识牌即起到了占位的作用。

在Python中,也有着这样作用的占位符。

比如:

 
 

其中 %d 就是占位符

这种利用 % 输出的方式就叫做格式化输出

在上面的代码中稍作修改:

 
 

%s也是占位符,也可以叫做格式化符号

格式化定义:即希望程序按照我们期望的格式、效果显示

常用的格式化符号有以下:

%s 给一个字符串进行占位

%d 给一个十进制整数进行占位

%f 给一个小数进行占位

格式化的作用即意义:更好的在程序中表达我们想要输出的内容

小案例:

 
 

二. 输入

定义:表示通过代码获取用户在键盘上录入的信息

在Python中,提供了input()供我们获取用户在键盘上录入的信息。

用法:

Str1 = input(“请输入您的姓名:”)

print(Str1)

小案例:

需求:苹果单价5元/斤,通过用户输入重量,计算消费总额

 
 

三. 数据类型转换

在上例中,我们发现,有时候我们需要使用的数据,不是我们想要的数据,因此需要使用数据转换。

例如上例中的apple_weight = float(apple_weight)

目前为止,接触到的数据类型总共有一下几种:

整型、浮点型、布尔型、字符串

数据类型转换方式:

int() à 把数据转换为整型

float() à 把数据转换为浮点型

str() à 把数据转换为字符串

案例演示数据转换:

 
 

四. 运算符

Python中的支持的运算符有很多

1. 算术运算符

 
 

演示:

 
 

2. 赋值运算

赋值运算符,除=号以外都是一种简写方式而已,不用也可以

= 普通赋值符,表示把右边的程序运行结果赋值给左边的变量代表

演示:

 
 

复合赋值运算符:

 
 

运算符的优先级:

**高于*,/,%,//高于+,-。为了避免歧义,建议使用()来处理运算符优先级。**

3. 比较运算符

其主要作用是比较数据大小

主要有一下比较运算符:

 
 

比较运算符的运算结果是布尔值,也就是说其运算结果不是对(True),就是错(False)

示例:

 
 

五. if****判断语句

1.****判断语句格式:

if 判断条件:
    判断条件中的执行结果为True,就会执行缩进中的代码

小案例演示:

需求:判断是否满18岁,满18岁即可进入网吧上网。

 
 

2.if****判断语句升级——if…else

格式如下:

if 判断条件:
    判断条件执行结果为True,执行if后面的缩进代码
else:
    判断条件执行结果为False,执行else后的缩进代码 

小案例演示:

 
 

4. if****判断语句再升级——if…elif…else

格式:

if 判断条件1:
    判断条件1的执行结果为True,则执行if之后的缩进代码 elif 判断条件2: 判断条件2的执行结果为True,则执行elif之后的缩进代码 elif 判断条件3: 判断条件3的执行结果为True,则执行elif之后的缩进代码 ... else: 如果上面的条件执行结果都不是True,则执行else之后的代码 

小案例演示:

 
 

六. 逻辑运算符

逻辑运算符主要用来进行判断,用于条件

and: 并且,和

or : 或者,或

not: 取反,非

逻辑运算符的运算结果一般都是True或者False

逻辑运算符一般用于多个条件判断,比如,“去网吧上网,必须满足年龄满18岁的同时,还要带着身份证,才可以进入网吧上网。”

and

当需要判断的时候同时出现多个条件,且多个条件需要同时满足的时候,使用and来完成

比如:

 
 

小案例1:

 
 

or :或者/或

判断两边条件,如果有一方为True,则判断结果为True

比如:

 
 

小案例2:

 
 

not : 取反,非

非真即假,非假即真

比如:

 
 

小案例1:

 
 

小案例2:

 
 

七. if****嵌套

if嵌套,用多层条件判断,只有第一层条件满足以后,才会进行内层判断

格式:


if 条件1:

    条件1的执行结果为True,执行这里缩进代码

if 条件2: 条件2的执行结果为True,执行这里的缩进代码 else: 条件2的执行结果为False,执行这里的缩进代码 else: 条件1的执行结果为False,执行这里的代码 

小案例:

 
 

八. 综合案例:人机猜拳游戏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Xverge/p/9079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