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ral Zoology Review Materials

Review Outline of Basic Content of "General Zoology"

The basic content of this course takes evolution as the main clue, emphatically introduces the basic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groups of animals systematically, and introduces the taxonomic knowledge and evolution of animal systems.

I. Main phyla and representative animals Ⅱ. The evolutionary status of each phylum in the animal kingdom

Ⅲ. Main features of each category Ⅳ. Basic concepts

Ⅴ. Classification of major types of animals Ⅵ. Comparison of main structures of each phylum and evolution of animals

I. Main phyla and representative animals                             

1. Protozoa Phylum Leishmania Dysentery Amoeba Plasmodium Paramecium 11. Chordate Phylum

2. Porzozoa, sponge (1) Urochorzoa, sea squirt

3. Coelenterate phylum Hydra jellyfish coral (2) Cephalozoa phylum Amphioxus

4. Flatworm Phylum Planarian Trematode Tapeworm (3) Vertebrate Subphylum

5. Protocoelota, Ascaris ①Cylostomum, Hagfish, Lamprey

6. Annelids, clamworms, earthworms, leeches ②Fish class, sharks, rays, crucian carp and perch

7. Molluscs, mussels, snails, squids ③ Amphibians, newts, giant salamanders, and frogs

8. Arthropoda Crawfish Limulus Spider Millipede Locust ④ Reptilia Lizard Snake Turtle Alligator

9. Echinodermata, crinoid, starfish, sea snaketail, sea urchin, sea cucumber ⑤ Birds, ostrich, penguin, sparrow

10. Hemizoa, stigmata ⑥ Mammalia, duck-billed animal, kangaroo, house mouse

Ⅱ. The evolutionary position of each phylum in the animal kingdom

1. Protozoa 

The most primitive, lowest, and simplest eukaryotic single-celled animals. 

2. Sponge Phylum 

Very low multicellular lateral organisms.

3. Coelenterate 

A true epigenetic, most primitive multicellular, two-layered protostome.

4. Flatworm Phylum 

Bilateral symmetry, three germ layers, internal fertilization, parenchymal animals at the level of organ systems.

5. Protocoelozoa 

Pseudocoelomates of seven categories, with different morphological structures, unclear relationship, and full of body fluids.

6. Annelida 

Primitive segmentation, true coelom, earliest landfall, beginning of higher invertebrates.

7. Molluscs 

No segmentation, underdeveloped body cavity, and all organ systems appearing, the earliest landed, the second gate of the animal kingdom.

8. Phylum Arthropoda 

Segmented, arthropods, higher protostomes, highly adapted to terrestrial life, the first gate of the animal kingdom.

9. Echinodermata 

Highest notochord, hind mouth, endoskeleton animals. 

10. Hemizoa 

A transitional group between echinoderms and chordates.

11. Chordate Phylum 

Highest animal phylum having notochord, dorsal neural tube, and pharyngeal slits.

(1) Urochorzoa subphylum (tunicates)

(2) Cepharchzoa has three basic characteristics throughout life. The notochord runs through the whole body and reaches to the front end.

(3) Vertebrate subphylum

 Cyclostomia Low class, jawless.

 Fish Low class, jawed, variable temperature, fully adapted to aquatic life.

 Amphibians A transitional group from aquatic to terrestrial, initially adapted to terrestrial life, but not perfect.

 Reptiles Terrestrial-breeding ectothermic amniotes, the beginning of true terrestrial vertebrates.

 Aves are warm-blooded animals adapted to flight.

 Mammalia Hairy, fast, constant temperature, viviparous, lactating, the most complex and highest vertebrates.

Importa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in the history of animal evolution

Ⅲ.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category

1. Protozoa - single-celled eukaryotes!

1. The most primitive single-celled, eukaryotic organisms.

2. Generally, it is a single-celled individual, but there are also groups composed of multi-cells.

3. The cytoplasm differentiates into organoids that complete different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Such as flagella, telescopic vesicles, cell mouth and so on.

4. There are two basic forms of movement: one is flagellar or cilia movement, and the other is deformation movement. Their movement mechanisms are different, the former relies on flagella or cilia to move water, and the latter relies on the flow of intracellular protoplasm to form pseudopodia.

5. Water regulation and excretion are mainly realized by stretchable bubbles. There is no special organoid for respiration, and the gas exchange is completed by the osmosis of the cell membrane.

6.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photosynthetic nutrition, phagocytic nutrition and osmotic nutrition. Some species have both 2 or 3 types of nutrition.

7、生殖分为无性生殖(二裂、复裂、质裂、出芽、形成包囊)和有性生殖(配子和接合)两类。

8、分布广泛,在自然界中起着重要作用。有些寄生种类会引起人畜的疾病,给人类造成危害。

二、海绵动物门——侧生动物!

1、体壁为两层细胞,具孔细胞及进水小孔(多孔动物)。

2、体辐射对称或不对称。

3、细胞内消化,无消化腔。

4、具水沟系。

5、有性生殖(特殊的受精方式)或无性生殖(出芽生殖)。

6、胚胎发育有特殊的逆转现象。

7、为多细胞动物进化中的一个侧支。

三、腔肠动物门——辐射对称的两胚层动物!

1、辐射对称或两辐射对称。

2、体壁为两个胚层。

3、身体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适应附着生活的水螅型,另一种是适应漂浮生活的水母型。

4、体中央有一内胚层细胞围成的消化循环腔,但其只有一个开口,能进行细胞外和细胞内消化。

5、出现了组织分化和简单的器官(皮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6、有神经细胞及网状神经“系统”。

7、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生殖方式。

8、有些生活史中有世代交替现象。

9、一些群体生活的有多态现象。

10、海产种类一般有浮浪幼虫期。

11、多细胞动物中最为原始的一类,其它多细胞动物都由此阶段发展而来。

四、扁形动物门——三胚层无体腔动物!

1、背腹扁平、两侧对称、三胚层、无体腔。

2、自由生活的体表具纤毛, 寄生生活的体表为外皮层, 无纤毛。寄生种类有吸盘或钩等附着器官。

3、体壁由表皮和肌肉层共同形成皮肌囊。

4、消化道与体壁之间为实质组织所充填。

5、消化系统不完全,有口无肛门。寄生的消化系统退化或完全退化。

6、神经系统开始有神经中枢, 由“脑”和纵行的神经索构成, 有横神经互相联络成阶梯形, 出现了多种感觉器官。

7、原肾管的排泄系统未端为焰细胞。无呼吸和循环等系统。

8、生殖出现了体内受精。

五、原腔动物门——假体腔动物!

七大类群形态差异很大,但具有下列共同特征:

1、有三个胚层, 体壁和消化道之间出现初生体腔,腔内充满体腔液。

2、体表有角质膜,皮肌囊的表皮层为合胞体,肌肉仅为一层纵肌。

3、消化道出现肛门,为完全消化。

4、排泄系统仍为原肾管型,无循环系统和呼吸器官。

5、线虫纲为本门代表,蛔虫等寄生种类,给人类带来危害。

六、环节动物门——分节的真体腔动物!

广泛分布在海淡水、土壤, 甚至陆地上。

1、体细长圆柱形,同律分节。

2、通常具刚毛, 有的具体壁突出而成的疣足。

3、具三个胚层, 有发达的真体腔(除蛭纲外)

4、完全消化系统,消化管壁具肌肉。

5、出现发达的循环系统, 一般是闭管式(蛭纲例外)。

6、体表和疣足进行呼吸。

7、排泄器官为后肾管型,通常一端开口于体腔,一端开口于体外或肠中。

8、神经系统发展为链状,除脑神经节外, 腹方有2条并合的腹经神经索,其上每节有1对神经节。

9、陆生和淡水中生活者雌雄同体,海水中生活者雌雄异体, 间接发育有担轮幼虫。

七、软体动物门——不分节的真体腔动物!

本门种类多, 分布广,为动物界第二大门, 是目前已知最早能够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1、两侧对称或次生性不对称(腹足类)。

2、身体柔软,分为头、足和内脏团三部分。通常有外套膜包裹, 多有石灰质的贝壳保护。头或退化或发达,头足类还具软骨,腹足有各种形状。

3、真体腔退化(只余围心腔.排泄腔和生殖腺腔),假体腔发达并充满血。

4、消化管完全, 常为v形或盘曲, 有消化腺, 口腔内多具齿舌(瓣鳃类例外)。

5、循环系统多为开管式(头足类例外)。心脏一般为二心耳一心室(腹足类一心耳),有动脉、静脉和血窦。

6、出现专门的呼吸器官鳃(水生)或外套膜形成的“肺”(陆生)以及其它部分体表。

7、排泄器官为1—2对后肾管型肾(不对称的只有1个肾)。

9、雌雄异体, 水生多体外受精, 陆生体内受精。有直接发育和间接发育。

八、节肢动物——分节有节肢的高等原口动物!

为动物界第一大门, 分布最广、种类繁多、个体数量惊人!

1、体表具有发达几丁质外骨骼,保护内部器官,防止体内水分丢失,供肌肉附着。

2、异律分节,身体分部使各种生理机能更加集中和分化,加强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3、附肢分节,形态多样,增加了附肢运动的灵活性和机能的多样性,运动能力强。

4、有的种类具翅,运动迅速,利于生存和分布。

5、有横纹肌组成的肌肉束,附着在外骨骼内方,使运动有力迅速。

6、具有混合体腔,开管式循环系统,利于养料的吸收和适应分节易折的附肢。

7、体壁皮肤形成多样的呼吸器官和排泄器官多样化,以适应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 。

8、食性广,捕食能力大,摄食碎食结构的强化及多样性,减少食物竞争,更有利生存。

9、链索状神经系统更集中,感觉器官多样发达灵敏,适于复杂多变的环境。

10、行有性生殖,陆生种类体内受精,生殖方式多样,很多种类间接发育,有利于种族繁衍。

11、很多种类有保护色、拟态等,行为活动复杂,利于生存繁衍。

12、昆虫纲为动物界第一大纲,它具有对陆生生活的高度适应:

(1)有翅利于捕食避敌,寻找配偶,迁移地域有利于生存繁衍,扩大生活范围。

(2)体小占空间少,无空间竞争。

(3)具分节附肢、横纹肌运动有力迅速。   

(4)口器多样化、食量小、食性广,少食物竞争。

(5)气管系统可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6)具几丁质外骨骼、直肠重吸收水分、排尿酸减少水分丢失,可在陆空中大量发展。

(7)神经系统发达、感官发达、行为活动复杂,利繁衍、生存。

(8)体内受精,发育中有变态、休眠、滞育等现象利于物中繁衍。

(9)保护色、拟态等利于生存繁衍。

九、棘皮动物门——辐射对称的无脊椎后口动物!

1、后口动物。

2、次生性的五辐射对称(适应固着或缓慢运动)。

3、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和脊索动物类似),向体表突起形成棘皮。

4、部分真体腔形成特殊的水管系统。

十、半索动物门——无脊索到脊索动物的过渡类群!

1、具有口索(过去被认为是脊索)

2、有咽鳃裂。

3、具有雏形的背神经管。

4、为脊索和非脊索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十一、脊索动物门——最高等的动物门类!

1、具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三大基本特征。

2、肛后尾、腹位心脏。

(一)尾索动物亚门(无头类)(逆行变态)

1、幼体具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三大特征,但脊索仅限于尾部,自由生活。

2、成体结构简单,具被囊,开管式循环,固着生活。

(二)头索动物亚门(无头类)

1、无真正的头和脑,

2、终生具有脊索动物的三个主要特征

3、脊索纵贯全身,一直达到最前端。

4、咽鳃裂明显。

(三)脊椎动物亚门

1、出现了明显的头部。

2、绝大多数种类中,脊柱代替了脊索,脊索只见于发育早期。

3、背神经管分化为脑和脊髓。

4、低等的水生种类鳃呼吸进一步完善,陆生种类用肺呼吸。

5、脑和感官集中于前端,

6、有上下颌(原口纲除外)。

7、有完善的循环系统。

8、肾脏的构造复杂。

9、有成对的附肢。

1、圆口纲(无颌类)——低等的无颌脊椎动物!

⑴ 口为吸附型,吸盘状,没有上下颌。

⑵ 脊索终生存在,脊柱雏形。     

⑶ 只有奇鳍,没有偶鳍。     

⑷ 只有一个鼻孔,位于头部的中线上。     

⑸ 鳃呼吸器官独特——鳃囊。     

⑹ 内耳中只有一个或二个半规管。

2、鱼纲——适应水生生活的动物!

进步性特征

(1) 具上下颌(脊椎动物进化史上一个重大特点)。

(2) 具成对附肢(为四肢出现提供先决条件)。

(3) 脊柱代替了脊索(加强支持、运动和保护机能)。

(4) 脑和感觉更发达(5部脑更明显,1对鼻孔,内耳3个半规管,头骨更完整)。

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

(1) 体表呈纺锤形,体表被鳞;皮肤富含粘液腺,分泌粘液到体表,减少水中游泳的阻力。

(2) 鳃呼吸,鳃气体交换表面积大,鳃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壁薄,气体逆流交换,有效适于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

(3) 适用于鳃呼吸,心脏为单泵式,血液为单循环。

(4) 有适应于水中生活的特殊结构:

1)鳍—游泳器官。奇鳍中的背鳍和臀鳍能维持平衡,帮助游泳;尾鳍控制游泳方向,推动鱼前进;偶鳍(胸鳍、腹鳍)维持平衡,改变运动方向。

2)鳔—鱼体比重调节器官,使鱼能在不同水层中游泳。

3)侧线器官—感受低频振动,可判断水波动态、水流方向、周围物体动态等。

4) 血管囊—水深度和压力的感受器。

3、两栖纲——由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

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

⑴ 皮肤初步角质化。

⑵ 出现五趾型附肢,可以在陆地上有效支撑身体 。

⑶ 出现一颈椎使头部稍能上下活动;出现一枚荐椎稳固支持后肢;椎体单凹连接;四肢肌肉发达,适应登陆后的运动。

⑷ 肺呼吸;内鼻孔、肌性舌、口腔腺;两心房、双循环等适应陆生需要。

⑸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发展已能适应陆地生活。

尚不完善的特征

⑴ 沒有解决在陆地上繁殖问题,生殖必须回到水中!

⑵ 皮肤角质化程度低,不完全防止水分蒸发。

⑶ 无颈部,头部不灵活;五趾型附肢较原始;四肢位于躯干侧面,不能完全使身体抬离地面,运动速度极有限。

⑷ 肺结构较简单、呼吸道不发达、无胸廓,呼吸摄氧不足,还必须靠皮肤辅助呼吸。

⑸ 肾小管短,重吸收水分的能力不强,上陆不能解决失水问题。

⑹ 心室无隔,双循环不完全分开,代谢水平低;神经体液调节能力弱;保温散热能力差,为变温动物,有休眠现象。

4、爬行纲——真正陆生的变温羊膜动物!

⑴ 体内受精,陆上产羊膜卵,彻底摆脱了生殖对水的依赖 。

⑵ 皮肤干燥,缺乏腺体,覆盖角质鳞片或骨板,有效地防止了体内水分的蒸发。

⑶ 四肢较两栖动物更加强健,指(趾)端具爪。

⑷ 脊柱进一步分化,颈椎数目增加,前两枚特化为寰锥和枢椎,头部灵活性增强。出现了两枚荐椎,

与腰带牢固连接,加强了后肢承受体重的能力。

⑸ 躯干肌肉进一步复杂化,发展了肋间肌和皮肌。

⑹ 消化道进一步复杂化,口腔与呼吸道明显分开。

⑺ 肺呼吸进一步完善。肺内壁具有较两栖类复杂的分隔,与空气交换面积更加扩大。气管和支气管分化明显。由于胸廓的出现,增强了肺呼吸的动力,为胸式呼吸。

⑻ 血液循环仍为不完善的双循环(故变温休眠),但心脏分隔进一步复杂,有氧血和非氧血的混合程度较两栖类降低。

⑼ 具有羊膜动物式的后肾排泄器官,其完全失去与体腔的联系,而以血管联系收集废物,提高了排泄效率。

⑽ 脑较两栖类进一步发展,大脑半球显著,出现新脑皮。感觉器官也更趋发达。

5、鸟纲——适应飞行的恒温脊椎动物!

⑴ 身体呈纺锤形,外被羽毛,具流线型外廓,减少飞行时的阻力;前肢变成翼,颈长而灵活,尾退化,躯干坚实紧密,后肢强大。

⑵ 骨骼轻而坚固,气质骨;头骨、脊柱和骨盆有愈合现象;肢骨与带骨有较大变形;具龙骨突起。锁骨呈“V”字形。

⑶ 皮肤薄而松,缺乏腺体,便于肌肉剧烈运动。

⑷ 用于扇动翅膀的胸大肌和胸小肌发达;背部肌肉因骨骼的愈合而退化;颈部肌肉、鸣肌、树栖握枝肌肉发达。

⑸ 直肠极短,不储存粪便;消化能力强,消化过程迅速。

⑹ 动静脉血完全分开,完全双循环;心脏容量大,心跳频率快,血液循环迅速。

⑺ 具发达的气囊,呼吸方式为双重呼吸。

⑻ 排泄物为尿酸,减少体内水分散失,不具膀胱。

⑼ 大脑无新脑皮,但纹状体发达;视觉发达,双重调节;嗅觉退化。

⑽ 具占区、筑巢、孵卵、育雏等一系列复杂的繁殖行为,保证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6 、哺乳纲——最高等最复杂的脊椎动物!

⑴ 全身被毛,体温恒定,高代谢率,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⑵ 头骨合颞窝型,双枕髁,具完整次生硬腭和肌肉质软腭;颈椎恒为7块;四肢经扭转位于身体腹面,具有在陆地上快速行走的能力。

⑶ 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再生性的槽生异型齿 ,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

⑷ 具汗腺。

⑸ 完全双循环,红血球无核,保留左体动脉弓。

⑹ 肺泡是气体交换的最终场所,具肌肉质横膈,胸式和腹式呼吸。

⑺ 有发达外耳壳,中耳骨3块;大脑有发达的沟回,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⑻ 多具有胎盘,胎生,哺乳,保证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Ⅳ、基本概念(包括特殊构造)

一、按章节为序

1、 绪      论  分类阶元、双命名法、类缘、物种、亚种、品种、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发育、系统发育、

生物重演律(生物发生律)、生物多样性。

2、原生动物门  类器官、包囊、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

3、海绵动物门  水沟系、胚胎逆转、侧生动物。

4、腔肠动物门  皮肌细胞、刺细胞、消化循环腔、原口、不完全消化、网状神经系统、世代交替、浮浪幼虫、直接发育、间接发育。

5、扁形动物门  皮肌囊、实质组织、原肾管、梯形神经系统、节片。

6、原腔动物门  原体腔、完全消化。

7、环节动物门  同律分节、疣足、次生体腔、闭管式循环、后肾管、链状神经系统。

8、软体动物门  外套膜、齿舌。

9、节肢动物门  节肢、异律分节、外骨骼、混合体腔(血体腔)、口器、气管、绿腺、马氏管、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卵生、卵胎生。

10、棘皮动物门  后口、内骨骼、棘皮、皮鳃、水管系统、管足。

11、半索动物门  口索(半索)、适应辐射。

12、脊索动物门  脊索、咽鳃裂、背神经管。

13、尾索动物亚门  尾索、被囊、逆行变态。

14、头索动物亚门  头索

15、脊椎动物亚门

圆口纲  无颌动物、鳃囊。

鱼  纲  鳞式、鳍式、盾鳞、硬鳞、骨鳞(圆鳞 栉鳞)、脊柱、脊椎、肩带、腰带、

咽喉齿、同源器官、单循环、中肾、泄殖窦、五部脑、侧线、内耳。

两栖纲  五趾型附肢、耳后腺、环椎、荐椎、肌性舌、肺皮呼吸、口咽式呼吸、不完全双循环、

泄殖腔。

爬行纲  爬行动物、羊膜卵及羊膜动物、颞窝、皮肌、肋间肌、胸廓、胸式呼吸、后肾。

鸟  纲  尾脂腺、气质骨、龙骨突、气囊、双重呼吸、完全双循环、双重调节。

哺乳纲  胎生、胎盘、椎间盘、齿式、横膈、肺泡、腹式呼吸。

二、按结构功能归类

1、原体腔、次生体腔、混合体腔(血体腔)。

2、同律分节、异律分节。

3、皮肌细胞、皮肌囊、盾鳞、硬鳞、骨鳞(圆鳞 栉鳞)、鳞式、皮肌、肋间肌。

4、疣足、节肢、外骨骼、内骨骼、棘皮、管足、脊索、原索、鳍式、脊柱、脊椎、环椎、荐椎、

肩带、腰带、五趾(指)型附肢、气质骨、龙骨突、椎间盘。

5、消化循环腔、不完全消化、完全消化、消化管、排遗、消化腺、口器、齿舌、咽喉齿、齿式。

6、书鳃与书肺、气管、咽鳃裂、鳃囊、肺皮呼吸、口咽式呼吸、胸廓、胸式呼吸、气囊、双重呼吸、横膈、肺泡、腹式呼吸。

7、排泄、原肾管、后肾管、触角腺(绿腺)、马氏管、中肾、后肾、泄殖窦、泄殖腔。

8、开管式循环、闭管式循环、单循环、不完全双循环、完全双循环。

9、刺细胞、网状神经系统、梯形神经系统、链状神经系统、背神经管、五部脑、侧线、内耳、双重调节。

10、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胚胎逆转、世代交替、原口、后口、卵生、卵胎生、胎生、直接发育、间接发育、完全

变态、不完全变态、逆行变态、胎盘、羊膜卵及羊膜动物、个体发育、系统发育、生物重演律。

11、其它:分类阶元、双命名法、类缘、物种、亚种、品种、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类器官、包囊、水沟系、侧生动物、节片、实质组织、外套膜、水管系统、口索、生物多样性、适应辐射、同源器官等。

三、部分概念参考答案

1、物种  是生物分类上的基本单位, 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 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在有性生物, 一个物种的个体与其他物种的个体一般不能交配繁殖, 即使能交配繁殖, 其后代也没有繁殖能力。

2、双名法  是目前国际上统一使用的物种命名法, 是瑞典科学家林奈创立的。规定每一种动物都应有一学名,它由两个拉丁字组成。前一个是该动物的属名,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后一个是种名,其第一个字母小写, 后面加上最初定名人的姓氏缩写。

3、组织  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和非细胞形态的间质, 彼此结合在一起构成的如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等, 每种组织完成一定的机能。

4、器官  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如小肠是由上皮组织、疏松结缔组织、平滑肌以及神经血管等形成的, 呈管状, 具有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机能。

5、系统  机能上有联系的器官, 联合起来完成一定的生理机能即成为系统。如口、食道、胃、肠及各种消化腺, 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消化系统。高等动物体内一般有皮肤、骨骼、肌肉、消化、呼吸、循环、排泄、内分泌、淋巴、免疫、神经、生殖等系统。

6、生物发生律  是德国人赫克尔提出的, 认为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 重现其祖先的主要发育阶段, 即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故又称生物重演律, 是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之一, 对了解各动物类群的亲缘关系及其发展线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7、个体发育  指每个动物个体的发生过程。是指多细胞动物从受精卵开始, 经过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器官形成, 成长到性成熟直至死亡的全过程。包括胚前期: 从亲代生殖细胞形成到成熟的阶段。胚胎期: 从受精卵形成开始到幼体形成破卵而出或离开母体之前的阶段。胚后期: 从幼体破卵而出或脱离母体以后的阶段。

8、系统发育  是与个体发育相对的, 即种族发展史, 也可称为系统发生。动物的系统发育是动物界漫长的演化历史, 是指动物由最低等的形式(原生动物)发展到多细胞结构的后生动物, 并逐步完善、复杂化, 进而发展成为最高级形式的动物, 直至人类的全部种族发展史。系统发育也可指一个类群(如某个科属种)的发生和发展历史。

9、类器官  单细胞动物的原生动物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由原生质分化成一些特殊构造如鞭毛、伪足、伸缩泡及眼点等, 能完成运动、取食、排泄、感应等生命活动;此类构造在功能上类似于多细胞动物的器官, 故又称类器官。

10、包囊  多数原生动物在环境不利情况下能分泌物质形成厚壳将自身包裹起来, 既不取食也不运动, 这就是包囊。环境适宜时再脱壳成为虫体。包囊形成时, 体内的细胞器全部解除, 形成包囊有利于原生动物延续种族, 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11、中间寄主与终未寄主  被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寄主为中间寄主。被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寄主是终未寄主。如华枝睾吸虫的终寄主是人, 而中间寄主则是沼螺等。

12、水沟系  为海绵动物特有的结构, 对其固着生活意义重大, 因海绵动物的摄食、呼吸、排泄等生理机能都要借助于在水沟系的水流来维持,主要有三种类型, 即单沟型、双沟型和复沟型。

13、侧生动物  海绵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动物极及植物极细胞的后期分化不同于所有的其他后生动物(胚层逆转);另其体内的领细胞除了与原生动物领鞭毛虫类相似之外, 在绝大多数其他后生动物中不曾发现,故认为在进化中海绵动物很早就分离出来的一个侧支而称之。

14、直接发育与间接发育  直接发育又称无变态发育。即幼体出生后, 其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体大致相同, 而且不经过明显的变化, 直接成长为成熟个体, 如高等脊椎动物。 

间接发育又称变态发育。即幼体必须经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等一系列变化后, 才能发育为成体, 如多数昆虫及蛙类。

15、世代交替  腔肠动物的水螅型是无性世代, 行无性生殖产生水母型; 水母型为有性世代, 行有性生殖产生水螅型,这种有性世代与无性世代在一种动物生活史交替进行的现象, 称为世代交替。

16、消化循环腔  腔肠动物体内的腔, 由内外胚层细胞所围成的, 即胚胎发育中的原肠腔; 具有消化功能, 可行细胞内及细胞外消化, 故为消化腔;这种消化腔又兼有循环作用, 能将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分, 所以称消化循环腔。

17、皮肌细胞  为腔肠动物两胚层分化的最原始的上皮及肌肉组织。分布在外胚层的称外皮肌细胞, 内包含肌原纤维, 具有上皮和肌肉的保护与运动的双重功能, 故又称上皮肌肉细胞。位于内胚层的称内皮肌细胞(又称营养肌肉细胞),是一种具营养机能兼收缩机能的细胞,在顶端常有鞭毛, 也可伸出伪足吞食食物,细胞基部的肌原纤维收缩可使身体或触手变细。

18、网状神经系统  腔肠动物的神经细胞的突起相互连成一个疏松的网,没有神经中枢, 神经传导无定向, 又称扩散神经系统, 是动物界最简单最原始的神经系统。

19、原肾管  是扁形动物首次出现的专门化的排泄器官,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具有分支的管状结构,由焰细胞、毛细管、排泄管和排泄孔组成, 主要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 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 同时也排出一些代谢废物。

20、梯形神经系统: 扁形动物门开始出现了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 其神经中枢是由身体前端的“脑”神经节和由脑向后发出的若干纵行神经索所组成的, 在纵神经索之间有横神经相连, 其形状像梯形, 故称为梯形神经系统。这种神经系统的形成使扁形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更加准确和迅速。

21、皮肤肌肉囊  扁形、原腔和环节等动物中由中胚层形成的复杂的肌肉构造与由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紧贴而组成的体壁, 被称为皮肤肌肉囊, 它除有保护功能外, 还强化了运动机能, 使动物更有效的摄取食物, 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发展。

22、真体腔与假体腔  假体腔又叫初生体腔或原体腔, 是原腔动物具有的位于体壁肌肉层与消化道之间的腔,是胚胎囊胚腔发展形成。它没有体腔膜, 无孔道与外界相通, 其内有体腔液, 具输送营养、废物和流体骨骼之作用。

真体腔迟于原体腔出现, 又叫次生体腔, 是环节动物开始具有的位于体壁和消化道之间的腔, 是由中胚层裂开形成即中胚层包围的体腔。 它有体腔膜, 体壁内腔和内脏外光滑;肠道出现肌肉层, 可自主蠕动和盘旋; 腔内还出现循环、排泄、生殖等器官,并有肠系膜固定。 真体腔促进了消化、循环、排泄、生殖等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发展。

23、同律分节与异律分节  同律分节是原始的分节现象, 如环节动物身体除去头部和最后一节外, 其余各节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基本相似, 这种分节即为同律分节。它的出现使动物运动更加灵活,新陈代谢更加有效(内部器官重复排列),也是生理分工的开始。

异律分节是在同律分节的基础上形成的, 如节肢动物体节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有了高度分化, 不同体节完成不同功能, 内脏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中, 致使头、胸、腹各部分的出现有了可能,进一步增强了运动的灵活性,促进了生理上的分工和功能的加强。

24、疣足  是动物原始的附肢形式,不分节,由体壁向外伸出的扁平突起.它是典型的海产环节动物(多毛纲)专门的运动器官,适于在海水中游泳爬行,增强其在环境中活动能力,少数尚有一定的感觉和呼吸功能。

25、链状神经系统 该神经中枢是由身体前端的脑神经节、围咽神经环、咽下神经节和一条腹神经索及若干神经节与若干条侧神经所组成, 它比梯形神经系统更为集中, 可使动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更加准确和迅速,如环节和节肢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

26、后肾管  环节动物等所具有的排泄器官, 为两端开口且盘曲的管子, 在体外的开口叫肾孔, 开口于体内的口叫肾口, 具有带纤毛的漏斗。

27、齿舌  是大多软体动物(滤食性的瓣鳃类无!)口腔里特有的角质咀嚼片构造,为口腔底部舌状突起表面的多列角质细齿,似锉刀状,藏在一个狭长的囊中, 使用时从囊中伸出口外, 以刮取锉碎食物。

28、外套膜  软体动物中由背侧皮肤褶壁向下延伸形成的结构, 包裹着内脏团和鳃, 有时连足也包在里面, 其外表皮细胞层可分泌形成贝壳; 水生贝类内表皮及鳃上的纤毛摆动可激活水流,完成呼吸、摄食、排泄和排遗等生理机能; 陆生种类外套膜上的血管可以直接进行气体交换(必须湿润)即“肺”的作用; 头足类乌贼外套膜肌肉发达为运动器官.

29、开管式与闭管式循环  动物体内部分血管退化消失,相应位置形成不同的血窦(即组织间隙),血液不完全在血管中流动,也进入这些血窦中循环,即开管式循环。其血压低,血流速度慢,循环效率不高.如多数软体和节肢等动物。  闭管式循环由纵行血管、环行血管及其分支状的微血管网组成,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不流到组织间隙中),其血液流动方向固定,血流速度恒定,比开管式循环能更有效、迅速的完成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输,如大多环节和脊椎动物。

30、节肢  指节肢动物分节状的有关节、有肌肉的附属肢体,形态多样,不仅使动物的运动增强了灵活性,而且还特化出捕食、感觉、呼吸、生殖等方面的功能。

31、混合体腔  是节肢动物的体腔, 它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囊胚腔(即假体腔)和真体腔混合而成, 又由于这个腔常充满血淋巴液, 形成血窦,所以又称血体腔或血腔。

32、书鳃与书肺  书鳃是肢口纲鲎的呼吸器官, 为腹肢上肢后壁外突形成的多个扁平书页状鳃叶构成, 如书页状排列, 用以扩大表面积并进行气体交换。

书肺则是蛛形纲动物的主要呼吸器官, 是由腹壁内陷形成的囊状构造, 前壁向囊腔突出许多书页状薄片, 血液流经此处进行气体交换, 这种结构大大增加了气体交换的表面积, 有利于血液的氧化。

33、马氏管  是昆虫等节肢动物特有的排泄器官(少数蛛形纲和多足纲也有), 为肠壁的管状突起,位于中、后肠交界处,直接从血腔中收集代谢废物, 浓缩后通过肠道排出体外,排泄物主要是尿酸。

34、绿腺  是多数甲壳动物的排泄器官, 它是与后肾管同源的腺体结构, 分腺体部和囊状部, 开口于第二触角基部(又叫触角腺), 排泄物是近似尿酸的绿色鸟氨酸, 故称绿腺。

35、半变态与渐变态: 为不完全变态的二种类型, 半变态即幼虫期与成虫不仅形态差别较大, 而且生活习性也不同, 其幼虫称稚虫,如蜻蜒的变态。

渐变态即幼虫期与成虫的特征差别不大, 只是性器官未成熟, 翅未长成等, 其幼虫称为若虫,如蝗虫的变态。

36、完全变态 幼虫与成虫不仅在形态构造上有显著不同, 要经过一个不食不动的蛹期, 最后才羽化为成虫,具有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虫期,如蝶蛾类的变态。

37、外骨骼与内骨骼  外骨骼主要指节肢动物由上皮细胞分泌到体表的一些非细胞结构的几丁质及碳酸钙的壳(厚角质膜), 肌肉附在其内表面, 具有保护内脏、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以及协同肌肉完成各种运动的功能。由于它来源于外胚层,而作用又与脊椎动物的内骨骼相似, 故称之,它是对广泛生活环境特别是陆上生活的一种高度适应.

内骨骼是从棘皮动物开始出现, 脊索动物共有的, 来源中胚层, 分布于体内的脊索、软骨与硬骨质成分的骨骼, 肌肉附在其外表面,具有支持、保护、运动以及体内钙磷储藏库和制造红细胞(红骨髓)等功能.

38、适应辐射  分类相近的动物(如半索动物的两个纲),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经过长期演变在形态结构上发生显著变异,这种现象称之适应辐射。

39、羊膜卵及羊膜动物  爬行、鸟及哺乳类在胚胎发育中产生了羊膜、绒毛膜和尿囊膜三种胚膜等结构,并富含能提供足够营养的卵黄,外包较硬并通气的卵膜,使胚胎能在一个相对稳定、更加舒适安全的自身水环境(羊水)中发育,彻底摆脱了繁殖中对水的依赖,真正适应陆地生活。这三类陆生脊椎动物动物同称为羊膜动物.

40、脊索和脊柱  都是身体中轴支撑器官。脊索是动物身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一条纵行棒状结构, 位于消化管背方、神经管的腹方, 有弹性, 不分节, 由富有液泡的脊索细胞构成。外面围以厚的结缔组织鞘——脊索鞘。在低等脊索动物中或终生具有,或仅见于幼体,高等脊索动物中仅在胚胎期出现。

脊柱是由一节节脊椎骨连接而成,既有牢固性,又有灵活性。是脊椎动物终生中轴支持器官。

41、排泄和排遗  排泄是指机体把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不为机体所利用或有害的代谢终产物、多余的水分和无机盐,以及进入机体的异物等排出体外的过程。排遗则是指机体把消化管内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即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

42、背神经管 位于脊索的背面, 呈中空管状,是一切脊索动物所特有的。脊椎动物的背神经管分化,前部膨大形成脑, 后面为细长的脊髓,位于脊柱的髓管中。

43、咽鳃裂 消化管前端咽部两侧的裂隙状构造, 充满毛细血管,有呼吸作用 ,直接或间接的与外界相通,即是咽鳃裂, 低等脊索动物及鱼类终生存在,陆生脊椎动物仅见于胚胎期。

44、逆行变态  海鞘幼体的结构复杂,成体在变态过程中, 失去了脊索、神经管及尾等部分重要结构,反而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叫逆行变态。

45、鳞式  记载鳞片数目和排列方式可用分数式来表达, 这种分数式称为鳞式。其写法是: 侧线鳞的数目( 带孔的鳞数 )= 侧线上鳞的数目( 背鳍起点到侧线的鳞列数 )/ 侧线下鳞的数目( 臀鳍起点到侧线的鳞列数 )。

46、鳍式  用字母、数字和符号书面表达鳍的种类和鳍条数目的方式称为鳍式。如 A、 C 、 D 、 P 、 V 分别代表臀鳍、尾鳍、背鳍、胸鳍、腹鳍;大写罗马数字代表鳍棘数目, 阿拉伯数字代表软鳍条的数目。

47、咽齿  是鲤科鱼类在由第五对鳃弓特化而来的咽骨上着生的结构, 咽齿的形状和食性相关, 如鲤鱼的咽齿呈平顶的臼齿形, 草鱼(食草)的咽齿呈镰刀形。鲤科鱼的上下颌无齿, 就靠咽喉齿和基枕骨腹面的角质垫相研磨, 以压碎通过咽的食物。

48、侧线器官  是鱼类等适应水生生活的一种重要的感觉器官。分布在头部和躯体两侧,其内有感觉细胞, 以小管穿过鳞片通向外界, 并使鳞片的穿孔排列成行, 感觉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感觉器,位于侧线管内的粘液里, 水压等通过侧线孔影响到管内的粘液, 并使感觉器内的纤毛摆动, 刺激感觉细胞兴奋, 再通过神经将刺激传到神经中枢。其功能是: 测定方位, 感觉水流。

49、五趾型附肢  是脊椎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附肢特征,从两栖类开始出现(较原始)。典型的五趾型附肢由前肢的上臂、前臂、腕、掌和指(手部);后肢的股、胫、跗和趾(足部)所组成, 且指骨 (或趾骨)为五列。与之相应的前肢骨为: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后肢骨为:股骨、胫骨、腓骨、跗骨、跖骨和趾骨。

50、口咽式呼吸  两栖类在吸气时口底下降, 鼻孔张口, 空气进入口腔然后鼻孔关闭, 口底上升 , 将空气压入肺内。由于体壁肌肉的收缩和肺的弹性回收力, 当口底下降时, 肺内气体重新压回口腔, 如此反复多次。当呼气时, 鼻孔张开, 口咽腔中的空气则被压排出体外, 这种呼吸方式称口咽式呼吸。

51、不完全双循环和完全双循环  两栖、爬行类心室不分隔或分隔不完全,体循环和肺循环不能完全分开,心脏里是混合血,不完全是含氧血,其循环效率不高,称之不完全双循环。而鸟类和哺乳类循环系统发达,心脏完全分隔为二心房、二心室,缺氧血和多氧血完全分开即形成完全双循环。其循环效率高,以保证氧和养料供应,维持高的新陈代谢水平和恒温。

52、泄殖窦和泄殖腔  泄殖窦是输尿管和生殖管汇合的略为膨大处, 以泄殖孔开口于体外, 肠管单独从肛门开口于体外。如圆口类、硬骨鱼类和大多数哺乳类皆属此,其肛门和泄殖孔皆是分别开口的,雌性灵长类的排泄和生殖管道也分别开口。泄殖腔(或叫共泄腔) 是肠的末端略为膨大的腔, 输尿管和生殖管都开口于此, 是粪、尿与生殖细胞排出的地方, 以单一的泄殖腔孔开口于体外。软骨鱼、两栖类、爬行类、乌类和哺乳纲单孔类等具有。

53、皮(肤)肌(肉) 一般起于躯干肌、附肢肌或咽部肌肉而止于皮肤的肌肉, 收缩可引起皮肤及其附属的鳞片或羽毛或毛发等的活动。在两栖类首次出现, 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均较发达。

54、胸廓  从爬行类出现, 由胸椎、肋骨和胸骨借关节和韧带相互连接形成囊状的结构,可加强呼吸,保护内脏。

55、胸式呼吸  从爬行类开始发展的羊膜动物的呼吸方式。由于胸廓的存在,呼吸时靠肋间肌收缩、舒张交替进行, 使胸腔左右直径扩大或缩小, 使肺被动地扩张或缩小, 从而进行呼气和吸气,这种方式即称之胸式呼吸。

56、卵生和卵胎生  卵生指体外受精或体内受精,受精卵在体外发育, 胚胎发育所需营养来自卵黄本身,如多数昆虫、硬骨鱼类、多数爬行类和鸟类等动物都为卵生。

卵胎生指体内受精, 受精卵在母体输卵管内发育至幼体才产出, 胚胎发育所需营养也来自卵黄本身, 与母体没有营养联系, 母体只提供发育的场所,如软骨鱼类和某些毒蛇等都为卵胎生。卵胎生卵的成活率较卵生高。

57、双重调节  鸟类不仅有调节眼球晶状体凸度和晶状体与角膜之间距离的睫状肌( 后巩膜角膜肌 ), 还具有改变角膜凸度的角膜调节肌( 前巩膜角膜肌 ), 能迅速改变视力, 被称为双重调节。

58、双重呼吸  鸟类由于具有非常发达的气囊系统和肺气管相通, 在吸气和呼气时肺内均有新鲜空气通过, 并都能进行气体交换, 以适应飞行时高氧的需耍, 提高新陈代谢的水平, 这种特殊的呼吸方式称之双重呼吸.

59、气囊  是鸟类特有的辅助呼吸构造。为气管分支的一部分,有前、后气囊之分,主要有9个气囊, 广布于内脏、骨腔以及某些运动肌肉之间, 具辅助双重呼吸、减轻身体比重、减少内脏间摩擦及散热调节体温的功能。

60、齿式  在哺乳类, 同一种类的齿型和齿数是稳定的, 可以用齿式来表示某一侧牙齿数目和总齿数。即:[ 门、犬、前臼、臼( 上颌 )/ 门、犬、前臼、臼( 下颌 )] × 2 = 总数。

61、胎盘  为哺乳类特有, 由胚胎的绒毛膜、尿囊膜和母体子宫壁结合起来所形成的特殊器官,胚胎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氧气和养料并排出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

62、椎间盘  为哺乳类双平型的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状的垫,可吸收和缓冲运动时对脊柱的震动,增加灵活性,其内仍保留少量残余脊索。

63、腹式呼吸  哺乳动物由于横膈的存在, 将胸腔与腹腔分隔开, 横膈收缩和舒张, 增大和缩小胸腔的上下径, 改变胸腔容积进行的呼吸方式称为腹式呼吸。

64、同源器官  是指不同类群动物的某些器官有时在外形上不同,功用也不同,但其基本结构和胚胎发育的来源

上却相同。例如脊椎动物的前肢,如鸟翅、蝙蝠的翼、鲸的鳍状肢、狗的前肢以及人的手臂等,它们在外形和功能上

很不相同,但内部结构却基本相同。

Ⅴ、各大类动物的分类(主要类群、代表动物、主要区别特征)

一、原生动物门

1、鞭毛纲 

以鞭毛为运动类器官, 具光合营养和渗透营养, 行纵二分裂,少数越冬时行接合生殖。

植鞭亚纲  具色素体,可自养, 如绿眼虫、夜光虫(赤潮生物)等.。

动鞭亚纲  无色素体, 异养, 大多寄生,危害人畜, 如锥虫、利什曼原虫等。

(曾列为我国五大寄生虫: 利什曼原虫、疟原虫、血吸虫、钩虫、丝虫)

2、肉足纲 

具伪足运动类器官 具质膜,无表膜,无一定体形。如痢疾变形虫。

3、孢子纲   

无营养和运动类器官,均为寄生生活。渗透型营养,从体表吸取寄主的有机养料。如疟原虫。

4、纤毛纲   

具纤毛运动类器官,构造复杂,细胞核一般有大核和小核,横二分裂,有时行接合生殖。重要种类很多,与人类关系密切。如草履虫。

二、海绵动物门 

钙质海绵纲、六放海绵纲、寻常海绵纲。

三、腔肠动物门

1、水螅纲

生活史中大部分有水螅型和水母型,外胚层产生生殖细胞。如数枝螅,桃花水母。

2、钵水母纲

水母型发达,水螅型退化,常以幼虫形式出现。内胚层产生生殖细胞。体形大。如海月水母,海蛰。

3、珊瑚纲

水螅型,构造较复杂,体内多具发达的骨针,内胚层产生生殖细胞。单体如海葵,多数为群体,如各种珊瑚,群体共同分泌 “骨骼”形成珊瑚石。

四、扁形动物门       

1、涡虫纲 

多自由生活,皮肌囊典型,上有纤毛、杆状体、保护保护色。强化运动机能,有利于捕食和防御敌害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比较发达,迅速对光线和食物等的存在起反应,消化系统较复杂,适应摄食需要,多为雌雄同体,生殖系统复杂,如三角真涡虫。

2、吸虫纲 

寄生,无纤毛,神经系统和感官退化或消失。被角质膜,多有吸盘和小钩,厌氧呼吸,生殖系统高度发达。生活

史大多有更换宿主现象。如日本血吸虫、布氏姜片虫。

3、绦虫纲 

高度适应寄生。一般寄生于人和动物的肠道内,背腹扁平带状,头部有吸盘和几丁质小钩,用于固定。颈部不断向后分出节片。雌雄同体,生殖系统特别发达,每节片均有一套生殖系统。消化系统消失,吸取小肠内已消化的食物。如猪绦虫。

五、原腔动物门  

1、线虫纲  常见的寄生线虫如蛔虫、钩虫、丝虫、蛲虫等。

2、腹毛纲(如鼬虫)    3、轮虫纲(如轮虫)    4、线形纲(如铁线虫)

5、棘头纲(如棘头虫)  6、动吻纲(如动吻虫)  7、内肛纲(如内肛虫)

六、环节动物门  

1、多毛纲

头部显著,由口前叶和围口节组成,上有触手、触须和眼等。有疣足,无环带。间接发育,具有担轮幼虫。一般为海产,如沙蚕等,为鱼类的重要饵料。

2、寡毛纲

头部不明显,感觉器官一般退化。无疣足,刚毛直接着生在体壁上。有生殖环带。雌雄同体,异体受精。直接发育,无幼虫期。多淡水和陆上生活,喜在阴暗、潮湿、疏松和腐殖质较多的酸性土壤中生活,如环毛蚓等。

3、蛭纲

高度特化一类,俗称蚂蟥。 体扁长,体节数恒定,每体节又分若干体环,无疣足和刚毛。身体前后端各有一吸盘,体腔被间质所占据, 形成血窦。营暂时性体外寄生生活(半寄生)。发育过程中无担轮幼虫期。如金线蛭、医蛭等。吸血时,唾液腺分泌抗凝血素,导致流血不止。有嗉囊11对,吸血量大,可达身体的6倍。

七、软体动物门 

1、双神经纲

原始类群,海产。身体一般椭圆形,左右对称,背腹扁平。贝壳由8块石灰质板组成,梯形神经系统。常见种类如:石鳖。

2、腹足纲(单壳类)

种类极多,为动物界第二大纲。发育过程中身体发生扭转,导致内脏团和贝壳的不对称。足位于身体的腹面。贝壳螺旋状,(少数无壳,如海兔)。常见种类如:鲍、田螺、蜗牛、钉螺、纹沼螺等。

3、掘足纲

海产,化石种类多。个体小,两端开口,似牛角,头部不明显,足圆锥状,用于挖泥沙。常见种类如:角贝。 

4、瓣鳃纲(双壳纲)

体侧扁,左右对称。贝壳两枚,合抱身体,头退化,足斧状,鳃瓣状。常见种类如:河蚌等。

5、头足纲

头部和躯干都很发达,足位于头的前方,故名头足类。原始种类有外壳,如鹦鹉螺。进化种类外壳退化,包埋于外套膜内或消失。外套膜肌肉丰富,收缩时压迫水流喷出,做反向运动。多数种类内脏中有墨囊。神经系统高度发达,脑结构复杂,通常有软骨保护。有构造复杂的单眼。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常见种类如:长蛸、短蛸(章鱼)、曼氏无针乌贼(墨鱼)、日本枪乌贼(鱿鱼)等。

八、节肢动物门   (各纲主要区别特征见表一)

表一                        节肢动物各纲主要特征比较

1、甲壳纲 

头部和胸部愈合成头胸部,有头胸甲,触角2对,一般胸部5对步足,鳃呼吸,有绿腺。常见种类如:水蚤、剑水蚤、藤壶、对虾、螯虾、中华绒螯蟹、三疣梭子蟹。

2、肢口纲 

身体分为头胸部、腹部和剑尾。口胸位,胸肢基部包围口周,有背甲、长针。无触角,书鳃呼吸。常见鲎。

3、蛛形纲 

身体变化大,一般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以细腰相连,胸部4对步足,腹部附肢消失。常见蛛、蝎

和蜱螨三类.

4、多足纲 

5、昆虫纲 

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触角1对,胸部3对步足,多数种类具两对翅。种类达100余万种,占节肢动物84%,广泛适应环境。

(1)无翅亚纲

原始低等昆虫,无翅,无变态,腹部除生殖肢及尾须外,多具其它腹肢。如跳虫、衣鱼。

(2)有翅亚纲

通常翅1-2对,无翅为退化结果,大多有变态,腹部除生殖肢、尾须外,无其它附肢。分为三十余目。常见主要目列举如下: (常见各目主要特征比较见表二)

1)直翅目:口器咀嚼式,前翅窄小、革质,后翅宽大、膜质,渐变态。如蟋蟀、蝗虫、蝼蛄.

2)半翅目:体略扁平,多有翅,少数无翅(如臭虫),前翅基部角质,端部膜质,后翅膜质,刺吸式口器,身体腹面有臭腺开口,能分泌挥发性油,散发类似臭椿的气味,又称"椿象"。如各种蝽.

3)同翅目:刺吸式,翅休息时置背上,呈屋脊状,植食性,多为农作物、果树等重要害虫。如蝉、叶蝉、蚜虫等。

4)鳞翅目:体表及膜质翅被鳞片及毛,虹吸式,幼虫危害农作物、果树、森林。昆虫纲第2大目(16万),如凤蝶、菜粉蝶、棉铃虫、二化螟、家蚕等。

5)鞘翅目:咀嚼式口器,前翅角质,厚而坚硬,后翅膜质,一般称甲虫。昆虫纲最大目(35万),如金龟子、星天牛、瓢虫等

6)膜翅目:膜翅2对,薄膜状,后翅小,适于快速飞行,体壁坚硬,头能活动,复眼大,口器一般咀嚼式,仅蜜蜂科为嚼吸式。多数种类有利,传粉、捕食害虫、酿蜜等;但蚂蚁等有危害。昆虫纲第4大目(10万),如松毛虫、棉铃虫,蜜蜂、胡蜂、蚂蚁。

7)双翅目:前翅一对,后翅退化为平衡棒,多为人畜疾病的传播者。昆虫纲第3大目(12万),如库蚊、白蛉子(传播黑热病等)、家蝇、食虫虻.

8)虱目:无翅,寄生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外,如人虱。

9)食毛目:食羽和毛,如牛毛虱、大鸡虱。

10)蚤目:无翅,后足长,善跳,体外寄生,如跳蚤。

九、棘皮动物门 

1、海百合纲  棘皮动物中最古老的一纲,化石种类很多。固着生活。反口面具有蔓枝或柄,用以固着。腕两侧有羽状侧枝,其上有纤毛,靠纤毛的作用取食。多数种类在深海生活。常见种类如海羊齿、海百合等。

2、海星纲 体呈五角形。腕的腹面中央具有步带沟,内有2-4列具有吸盘的管足。体表具棘、刺等。常见种类如海盘车等。

3、海蛇尾纲  形态与海星相似,腕更细长,与中央盘分界明显,无步带沟。管足两列,较退化,无吸盘。腕内骨骼发达。常见如各种蛇尾。

4、海胆纲  体球形、心形等,腕向反口面愈合成胆壳。体表一般具长刺、棘等,体内有复杂的咀嚼器。常见种类如马粪海胆、紫海胆等。

5、海参纲  长筒形,有前、后、背、腹之分,无腕和棘刺。骨板微小,埋于体壁组织之中。常见种类如海参。 

表二                            昆虫纲各目主要特征比较

十、半索动物门 柱头虫,蠕虫状,栖息于浅海泥沙中, 吻部在充水时变得强直而有力,故名。

十一、脊索动物门

(一)尾索动物亚门  代表动物为海鞘

(二)头索动物亚门 代表动物为文昌鱼

(三)脊椎动物亚门

1、圆口纲

(1)七鳃缦目  半寄生

具有吸附型的口漏斗和角质齿,成体半寄生,7对鳃囊,二个半规管,雌雄异体,变态发育。海水或淡水。如:日本七鳃鳗。

(2)盲鳗目

寄生,无口漏斗,5—16对鳃囊,1个半规管,雌雄同体,直接发育。海产,常从鱼鳃钻入鱼体,咬食内脏和肌肉,仅剩骨骼和皮的空壳。但所食以病鱼为多。如盲鳗。

2、鱼  类

(1)软骨鱼纲  鲨类、鳐类

骨骼为软骨;体被鳞;口在腹面,肠内有螺旋瓣;鳃间隔发达;鳃裂一般5对,各直通体外,无鳔;歪尾型。

(2)硬骨鱼纲

骨骼一般为硬骨;体被骨鳞,少数无鳞;鳃裂4对,鳃间隔退化,被鳃盖骨;具鳔;尾多呈正尾型。常见硬骨鱼为辐鳍亚纲:

1)鲟形目  鲟鱼

2)鲱形目  鲥鱼、鳓鱼。

3)鲤形目 (为多数淡水鱼所在目)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团头鲂。

4)鳗鲡目  日本鳗鲡

5)鳕形目  鳕鱼

6)合鳃目  黄鳝

7)鲈形目 (为多数海水鱼所在目,并为鱼类最大一目.)鲈鱼、鳜鱼、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银鲳等。

8)鲽形目 (比目鱼类)鲽、鳎。

9)鲀形目  河鲀

3、两栖纲

(1)无足目(裸蛇目,蚓螈目.)

原始,地下穴居的特化类群,蠕虫状,身体细长,形似蚯蚓,四肢及带骨均退化,无尾或尾短。种类少,如鱼螈。

(2)有尾目

四肢细弱短小,少数种类只有前肢,尾发达,终生水栖或繁殖期营水栖生活,如大鲵。     

(3)无尾目

高等类群,种类多,结构复杂。体形短宽,成体无尾,具四肢,适于跳跃和游泳,如蛙。

4、爬行纲  蜥蜴、蛇、龟、鳖、鳄

(1)有鳞目 现存最繁盛的类群,种类多,分布广,习性复杂。体被鳞片。

蜥蜴亚目 四肢发达,5指(趾),末端具爪。

蛇亚目 特化的一支,穴居。体细长,颈部不明显。四肢退化,无肩带及胸骨。

(2)龟鳖目 特化类群,身体短宽,体被甲板,躯干部包含在坚固的硬壳内。

(3)鳄目 爬行动物最高等的类群。心室分隔近完全。

5、鸟纲 

(1)平胸总目 体型大,无飞翔能力,适于奔走生活,翼退化,无龙骨突,羽毛均匀分布。如鸵鸟。

(2)企鹅总目 潜水生活的大、中型海鸟。不具有飞翔能力,前肢鳍状,趾间有蹼, 如企鹅。

(3)突胸总目 包括大多数鸟类。多善于飞翔,翼发达,龙骨突发达。尾愈合成尾综骨,气质骨,

正羽发达构成羽片,体表有羽区和裸区之分。分为二十余目,如:

1)鷉形目:游禽, 如水葫芦。

2)鹱形目:大型海鸟, 如信天翁。

3)鹈形目:大型游禽, 如鱼鹰。

4)鹳形目:大中型涉禽,包括鹭和鹳。

5)雁形目:大中型游禽, 如野鸭、天鹅。.

6)隼形目:肉食性猛禽。包括鹰和隼。

7)鸡形目:陆禽, 如孔雀、原鸡.。

8)鹤形目:涉禽,如丹顶鹤。

9)鸻形目:涉禽,为沼泽地或海岸鸟类, 如鹬、土燕子。

10)鸽形目:陆禽, 如原鸽。

11)鸥形目:海洋性鸟类, 如鸥、海燕。

12)鹦形目:攀禽, 如鹦鹉。.

13)鹃形目:攀禽, 如布谷鸟。

14)鸮形目:夜行性猛禽, 猫头鹰。

15)雨燕目:小型攀禽, 如蜂鸟、金丝燕(燕窝) 。

16)佛法僧目:攀禽, 如三宝鸟。

17)鴷形目:攀禽, 凿木, 如啄木鸟。

18)雀形目:鸣禽, 如喜雀、家燕、乌鸦、麻雀及大多数鸟类, 为鸟类最大目!(5000多种)

6、哺乳纲

(1)原兽亚纲

最低等的哺乳动物。仅单孔目,种类少,有乳腺,无乳头,舔食乳汁,卵生,有孵卵行为;体温调节能力不完善。如鸭嘴兽。

(2)后兽亚纲

较为低等的哺乳动物类群,有乳腺,胎生,但无真正的胎盘,幼儿产出时发育不良,在育儿袋中继续发育。体温接近于高等哺乳动物,33-35℃,活动范围较大,现存仅有袋类。如大袋鼠。

(3)真兽亚纲

具有真正的胎盘,胎儿发育完善后产出。乳腺发育充分,具乳头。大脑皮层发达,有胼胝体。

体温恒定,37℃。常见兽类。

1)食虫目:原始的有胎盘类,主食昆虫和蠕虫。如刺猬等。

2)翼手目:特化为飞翔类群,前肢翼状,指间具皮翼。具有回声定位能力。如:蝙蝠等。

3)灵长目:树栖类群,大脑发达,两眼前视,拇指与其他四指对握。如:金丝猴、黑猩猩。

4)鳞甲目:被角质鳞板,如:穿山甲。

5)兔形目:草食性,多穴居,上门齿重叠,2对。如:草兔。

6)啮齿目:种类、数量占哺乳动物首位!种类占1/3。门牙仅上颌1对,终生生长,需磨牙,故称啮齿动物,咬肌发达,多为草食性。如:小家鼠、豪猪。

7)鲸  目:水生,有发达的回声定位功能,鱼形,体无毛,前肢鳍状,后肢退化。如江豚等。

8)食肉目:多为食肉性,门齿小,犬齿发达。趾具尖锐而弯曲的爪。

犬科:犬、狼、豺;                     

熊科:棕熊、黑熊;

浣熊科:小熊猫;               

大熊猫科:大熊猫;

鼬科:猪獾、紫貂、水獭;       

灵猫科:大灵猫、小灵猫、果子狸;

猫科:猫、虎、狮、貂等。

9)鳍脚目:水中生活的食肉类,体流线型,四肢鳍状,趾间有蹼,交配、产仔和换毛时到陆地或冰块上。四肢鳍状。如:海狗、海象和海豹。

10)长鼻目:大型有蹄的食草性动物。 如:非洲象。

11)奇蹄目:适于奔跑,四肢仅第三指发达,以此负重。如:野驴、斑马、犀牛。

12)偶蹄目:第3、4指同等发达负重。如:野猪、河马、双峰驼、长颈鹿、牦牛、羚羊。

Ⅵ、各门类主要构造的比较

Guess you like

Origin blog.csdn.net/qq_67692062/article/details/131294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