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万字论文:“区块链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收获总结

论文认为,目前真正落地并产生社会效益的区块链项目很少,除了其物理性能不高外,区块链经济功能的短板也是重要原因。论文介绍了区块链技术的经济学解释,辨析了与区块链有关的共识、信任和智能合约等方面的常见误解。

Token范式

第一,Token在不同地址之间转让时,其状态更新和交易确认同步发生。这一安排是区块链去信任特点的体现。转让过程无需两方有任何了解,无需受信任的第三方机构。这是去信任的真正含义。

但是,区块链内的去信任环境,不能简单推到区块链外,一旦脱离Token交易等原生场景,区块链要解决现实中的信任问题,往往需要链外第三方可信中心机制辅助。

第二,Token与智能合约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Token本身是智能合约的体现。合约管理着跟Token相关的一系列状态,比如哪些地址有多少Token等。同时可以构建对Token执行复杂操作的智能合约。

第三,按照是否与Token的状态和交易有关,区块链内的消息分为两类——有关系的和没有关系的。节点在运行共识算法时,重点检验第一类信息是否符合规则,节点不会检验第二类信息的真实准确性。

智能合约的功能

论文认为区块链中的智能合约远没达到智能阶段。也就是说,现在的智能合约,既不智能,也不是合约。以“在一定触发条件下从A地址往B地址转X数量的Token”这一场景总结。

第一,产权层面的功能。某地址中的Token具有产权含义。两个地址间的Token转移,意味着产权的变更。

第二,流程层面的功能。一笔Token转让要有效,转让发起者必须拥有对A地址中X数量的Token的操作权限,并且智能合约的触发条件被满足。其他节点验证发起者是否拥有A地址的操作权限、触发条件是否满足以及A地址中的Token数量是否超过X。如果,转让发起者不能确保A地址中的Token数量超过X,智能合约的执行就会失败。

第三,经济社会层面的功能。往某一地址转Token可以理解为投票;抵押,先将一定数量的Token转给某一智能合约,约定再未来某时刻并满足一定条件时,Token可被返还;冻结和解冻,冻结是将一定数量的Token用时间锁锁定,从而暂时放弃其流动性,到期解冻。

智能合约的短板

第一,在智能合约的触发条件取决于区块链外信息时,这些信息需先写入区块链内,但至今没有普遍适用的去中心化预言机方案。

比如,如果今天下雨则A把雨伞所有权交易给B,则今天下雨是智能合约的触发条件,这个触发条件取决于区块链外的天气预报信息。智能合约需要实时得到区块链外的天气信息。

然而,区块链是一个封闭的环境,链上无法主动获取链外真实世界的数据。主要是为了保证系统内的一致性,区块链无法主动发起网络调用,不然结果就是不确定的,所以链上的智能合约是被动接收数据的。其次,智能合约其实并不“智能”,它只是在满足相应条件下,才达到触发状态的程序。同时,智能合约最终的执行需要合约参与方的私钥签署,智能合约本身无法自动执行。

预言机是一种单向的数字代理,可以查找和验证真实世界的数据,并以加密的方式将信息提交给智能合约。预言机可以被理解为区块链世界中的一个第三方数据代理商。

举例来说,假设现实世界中的“数据源”和区块链中的“数据接口”,是两个使用不同语言的国家,预言机就是其中的翻译官。通过预言机智能合约就可以和链外数据进行无障碍交流。

  • 预言机的运行原理
    当区块链上的某个智能合约有数据交互需求时,预言机在接收到需求后,帮助智能合约在链外收集外界数据,验证后再将获取的数据反馈回链上的智能合约。
  • 预言机的应用场景
    目前预言机在区块链里涉及的应用领域有稳定币、借贷、金融衍生品、保险以及预测市场。目前,比较热门的应用场景是稳定币和借贷。

一个关于快递追踪的例子:

假设我们通过某个DApp购物平台购买某件物品快递过来,真实世界中的快递寄送或到达信息可以通过Oracle把相关数据传递到链上,然后触发链上的智能合约,我们用自己的私钥签署后,确认收到快递,最终完成付款。此处的智能合约也不是自动执行的,而是在被自己的私钥签署之后才执行的。这一过程中,没有第三方机构做为担保和资金周转(支付宝),这就是智能合约在里面的价值。
目前,在预言机领域探索的项目还不是很多,每个项目的预言机解决方案都略有差异。

目前的预言机项目和解决方案

  • Oraclize——为以太坊提供中心化预言机服务
    特点:中心化的、目前只能在以太坊网络使用,而且gas费用较高。
  • ChainLink——以太坊上第一个去中心化预言机解决方案
    通过在链上的智能合约和链下的数据节点,通过奖惩机制和聚合模型的方式,进行数据的请求和馈送。
    不足:链式聚合成本较高、扩展性较差。
  • OracleChain——EOS上第一个去中心化预言机解决方案
    本质上是一种抵押代币奖惩机制的声誉系统,奖惩数据节点惩罚作恶节点。
  • DOS Network——支持多条主流公链的去中心化预言机服务网络
    它所提供的预言机服务可以连接智能合约和链外互联网世界,同时也为区块链提供无限的且可验证的计算力。通过在链上部署一个轻量级智能合约,链下是一个P2P网络,可以适配所有主流公链,如以太坊、EOS等。目前在以太坊测试网发布alpha版本。

第二,难以保证债务履约。
考虑某一债务合约:某一时间点从A地址往B地址转3个Token,规定20分钟后,从B地址往A地址转4个Token(其中1个是利息)。这一合约的触发条件是时间过了20分钟、B地址的Token数量大于等于4个Token,则合约将自动履行。

然而,该合约无法保证B地址一定会在20分钟后,有大于等于4个数量的Token存在。如果不存在,则合约无法履行。该债务合约将无法起到它原有的监督作用。对于借钱方A的利益如何得到保证?

因此,只靠智能合约无法消除信用风险。这是根据智能合约构建区块链内贷款、债券和衍生品等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个解决办法是对还款地址设置超额抵押,但超额抵押会造成Token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对于衍生品,其风险敞口可能大幅变动,更难事先确定超额抵押的规模。

https://blog.csdn.net/Blockchain_lemon/article/details/7960877 (区块链在互联网借贷领域的应用探索)

第三,智能合约难以处理不完全契约,与现实中法律合同存在例外情形一样,智能合约也需要在发生意料之外的情况时进行链外的仲裁行为。
不完全合约的视角可以直接引出一个重要结论:与合约有关的问题不在其条款中,而是在其条款之外。如果设计合理,系统可以通过提高信息的质量、最大化可执行性并提供处理不完全合约的措施来应对挑战。

作为一个思维方式,项目可以被分为以下几类:“完全的”项目,以及由于其复杂性被划分为“不完全”的项目。显然,这是根据每个系统的扩展性来进行的划分。

“完全的”项目(大多数项目都是这个类别)。这些项目的目标,都是建立一个端到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主观解释、重新谈判和外部治理的系统。例如,Uniswap,一个运行逻辑和激励机制被完全编码在恒定不变的智能合约中的token交易协议。在上面例子中,完全性与自动化相关。完全指定的系统可以自动运行、无需干预。

“不完全的”项目,持续操作需要动态的、人为的、主观的输入,使得它们难以进行计算机验证和自动化。比如,MakerDAO在很大程度上是“完全的”,因为它的许多运行逻辑都是能在以太坊上确定地被执行。但在一些关键领域它仍然是“不完全的“。比如,它需要动态的参数来锚定DAI稳定币及其潜在抵押品比率。目前,设置这些参数太复杂,无法自动化。以社区投票的方式决定该如何设置变量。虽然由智能合约来处理投票结果,但仍然需要依赖于一些复杂的、不可量化的输入信息。投票作为一种协调机制,随着参与者数量的增加,其效率可能会降低。

参考:https://www.bitcoin86.com/news/42939.html(详解不完全契约,Token可解决创新过程中纠纷?)

总结

针对短板一,目前有相关的预言机解决方案提出,呼声较高的是DOS Network;
针对短板二,债务履约问题仍然存在,有基于区块链的借贷应用以超额抵押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针对短板三,不完全履约问题,在区块链外的现实社会同样存在。主要看项目是“完全”项目,还是“不完全”项目,关键点就是能否脱离人的干预,自动运行。该短板主要针对“不完全”项目。文中观点是可以通过提高信息的质量、最大化可执行性并提供应对不完全合约的措施应对。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39006917/article/details/108337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