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从业人员对“跳出提数工具”的一点思考

还差半个月,我就入职满1年了。回想这一年,从一开始的生疏,到现在对各种需求的游刃有余,自己也算成长了很多吧。我很庆幸自己进入了一个很好的团队,同时也有一个很好的导师带我。

我上周在写转正总结的时候,总结了一下自己这快一年来做的事情,无非是:提数需求、报表开发、数提开发、日报推送、数据异常排查和原因定位、宽表建设等。其中,来自业务方的提数需求,应该占据了我日常需求的半壁江山吧。

我的工作内容和业务息息相关,工作中我所用到的技术栈不是很多,但是却经常需要和开发、前端和产品等各方人员对逻辑。老实说,和他们的沟通过程,不仅很好地锻炼了如何快速get到对方逻辑和判断他们逻辑能否行得通的能力,也让我的耐心有了很大的提高。我曾经有半个月很苦恼,因为那段时间,各种业务方同时来找你,明明事情也很小,问得我焦头烂额。不过现在我好像适应了,也没有觉得这种状况会让我苦恼。

我曾经也和组里的其他人沟通过,知道有的人很喜欢涉及业务,有的人却很讨厌去了解业务,只想做纯粹的开发;有的人也觉得自己作为数据挖掘工程师,却只是一个“SQL程序员”,只是天天在给需求方提数。这些疑惑,我也曾有过。可能因为我是文科生的原因,我还是挺喜欢了解业务的,而纯粹的开发可能对我来说有些无聊。至于第二个“提数工具”,这个问题,其实困惑了我很久。我很怕自己陷入这样一个死循环:因为天天做这种临时且没有技术含量的需求,自己实力并没有跟着工作时间的增加而提高,然后丧失了自己的竞争力。虽然现在这个问题我还没有完全解决,但是我也有了一点自己的思考吧!
作为数据从业人员,如果想“跳出纯粹的提数工具”这个怪圈,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工作上;二是自己下班后的学习。

工作中多进行数据沉淀

其实我现在因为对业务很熟悉,所以我现在每周的需求基本上都能提前一两天完成。后来我导师就和我说,我们现在不仅仅是完成每周的排期就可以了,完成这些需求之后,我们更应该进行思考,包括如何把这些临时性的需求固化下来,或者如果将这些临时性的需求加入到现有的宽表体系建设中,又或者我们现在做了这么多的报表和数提,需求方真的有在用这些吗?我们是不是在重复开发?
不仅如此,在很多的例会上,自己从大家的讨论中,我也慢慢明白:数据挖掘工程师进行数据沉淀、业务梳理、数据规整、数据质量建设等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因为公司的数据平台和系统早就搭建好了,后期的维护和完善是一个长期且必需的过程。而且,这些数据沉淀工作不是无缘无故发生地,它是根据实际的业务需求来推到。我们是不可避免要做这些临时需求,但我们也不能被这些临时需求牵着鼻子走。
数据沉淀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 数据仓库的建设和完善:数仓和宽表建设是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而发展的,而它的建设是极其重要。以我司为例,宽表建设从全平台的订单和用户宽表,细分到各个业务领域的订单和用户宽表;各个业务的宽表,从订单和用户主题,逐渐扩展到获客、成本、券属性、财务、授信、开户、上报、商户等各个主题。而每一个宽表的开发和完善,都需要经过业务的梳理、逻辑的思考和数据的验证。
  2. 现有数据工具的监控和优化:这类工作的话,存在的主要原因是随着需求方内容的不断增加,一开始我们只是纯粹地在原有的代码逻辑上新增逻辑,导致运行时间过长,数据输出的时间越来越晚,或者代码根本跑不动。这个时候,就需要对整个需求进行重构和优化。
  3. 更高效的数据工具的探索:这一部分应该是最难的了吧,需要很有经验的数据分析师牵头启动。最近我们这边在做的包括:tableau数据推送、数据地图规划、调度治理等。

工作后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复盘

这一块,我做的也不好吧。其实我知道自己应该要学的东西蛮多的,但是下了班我也没有咋看书了。希望以后自己能坚持学习吧!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Monica114/article/details/109102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