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一旦认识到试验性(其实,现在很多公司都在开始创建自己的研发队伍,不管技术在行业里难度如何,都希望有个某方面的突破。可就在管理实验性项目方面失败的很多。如果,没有对常规项目做好管理工作,我个人认为不要再做实验性项目,失败的多,成功的少。更何况从中得到成果更是难 )的系统必须被构建(很多技术人员喜欢这样做,但是构建之时没有理论上提高,只是有了实践的经验,重建未免得到更好的效果,有可能事倍工半 )和丢弃(拿得起放得下,真是说对。但是,为放弃发生很多争端,有人不欢而散,有人搞恶作剧... ),具有变更思想的重新设计不可避免,从而直面整个变化现象(如果是一个项目正在做此工作,应该有心理辅导员、公司领导正确指导,重新认识新的任务。把各种心理转化成新事物的向往 )是非常有用的。第一步是接受这样的事实:变化是与生俱来的,不是不合时宜和令人生厌的异常情况。Cosgrove很有洞察力地指出,开发人员交付的是用户满意程度(换位思考方式特别重要,让开发人员成为用户,站在用户的位置体验。其实很多地方说到这点,真正做到有几个呢?尤其是是开发人员对用户解释一个bug、new feature时,经常用技术化的语言表达,已经证明没有站在用户的位置上考虑问题了。如果说的话能用户化,80%应该站在用户位置上了 ),而不仅仅是实际的产品。用户的实际需要和用户感觉会随着程序的构建、测试和使用而变化。


当然对于硬件产品而言,同样需要满足要求,例如新型汽车或者计算机。但物体的客观存在容纳和阶段化(量子化)了用户对变更的要求。软件产品易于掌握的特性和不可见性,导致它的构建人员面临永恒(如何对永恒做量子化呢?值得考虑! )的需求变更。
我从不建议(如何理解?指的是把用户的潜意识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转化成技术化因素?还是指让顾客接受技术基础建设条件的约束? )顾客目标和需求的所有变更必须、能够、或者应该整合到设计中。项目开始时建立的基准,肯定会随着开发的进行越来越高,甚至开发不出任何产品。


然而,目标上的一些变化无可避免,事先为它们做准备总比假设它们不会出现要好得多。不但目标上的变化不可避免,而且设计策略和技术上的变化也不可避免。抛弃原型概念本身(估计指形散神不散,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就是对事实的接受——随着学习的过程更改设计。

 阅读《人月神话》批注http://peter9.iteye.com/

猜你喜欢

转载自peter9.iteye.com/blog/599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