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心智模式

今天杰哥给大家分享人生历程都会经历的6种心智模式。

“我”字和“找”字之间,只差了左上角那一撇,找到了,就是我。找不到,生活就会活成一个驱壳。

这个我是什么?

是宇宙“我”,指导人类我;

是未来“我”,指导现在我;

是旁观“我”,指导局中我;

是精神“我”,指导肉体我。

所谓智慧,即无关生智,局外生慧!“我”与我无关,“我”在我局外。

说白了,就是由一个内在的“我”,时刻监督和检查另一个存在的我。简称叫,反省,狠一点叫,批评与自我批判。

马云的花名叫风清扬,他的办公室,叫思过崖。

任正非在华为提出,领导者必须要有自我批判精神。

可见,这些都是用内在我时刻检查存在我的表现。

人的生命历程都会经历以下6种心智模式。

一、海绵性心智(0-6岁)

海绵性心智有几个特征:

一是儿童没有固有心智模式,他们用无意识进行学习和记忆,所以毫不费力;

二是儿童可以同时进行多任务活动,比如一边看电视,一边和大人说话,一边玩游戏;

三是儿童的心智像海绵一样,不分好坏,言传的,身教的,不言之教的,全部吸收;

二、约束性心智(6-16岁)

进入小学以后,被学校和家长严格管理和督促(这是约束,不是自律),这时他从小时候放飞自我的状态进入了被老师家长严格约束的阶段。

从而被动吸收很多知识,大脑认知对人、事、物有了很多了解,一个“存在我”的意识逐渐形成。

小时候的天马行空的“内在我”,也被逐渐掩盖。

三、自我性心智(18-30岁)

自我性心智时间长短,每个人都不一样。有人一辈子都非常自我,也有人一辈子都谦虚好学。12-16岁,孩子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有点像刚刚学会骑自行车,又不能熟练掌握,经常发生事故摔下来一样,孩子在这一段特别叛逆。

一般,我们认为孩子16岁起,就具有相对的独立人格。18岁上了大学离开父母视线以后,约束突然没了,自律还没有形成,自主意识极度膨胀。哎,想当年在大学时候上网的日子真爽啊,学校旁边的网吧,还有200块钱网费还没有用完。。。

直到恋爱、结婚、生子,需要牺牲自主空间,需要与他人达成妥协,约束的规则又逐渐上来了。

有的人一生都走不出自我性心智,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经常批判别人,而无法反省自己,没有思考反省的自我,就是固执,也就是佛家说的我执。

四、对标性心智(30-45岁)

比尔盖茨说,看一个人未来的成就,就看他当下的偶像是谁。一切目标的产生,都来自于首先找到偶像。

30岁前做加法,拼命体验,尝试,磨炼。

30岁后做减法,专注一个事业,一个领域。

生命真正的开始,是从找到自己的使命开始。

什么是使命?

就是清楚这辈子使用自己这条命来干什么。所有成功的人,都是因为找到了自己要对标的偶像而成功的。

当然,对标性思维,对于某些人不排除会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可能。就是羡慕嫉妒恨。

比如,一个人40岁左右,突然发现比自己优秀的同龄人比比皆是,再加上经常收到信息:别人家的孩子又怎么样进步了?别人家又怎么买房买车了?于是,他进入了对标性心智。

有人会在对标中迷失自我,自信心坍塌,跌进绝望之谷。

凡事都有利弊,也有的人一下子心态就转变了,心也虚了,人也谦和了,空杯心态也出来了。经常研究对方的长处,学以致用,就从绝望之谷逐渐爬出来了。

一个人最大的风险就是看不到任何风险。

一个人的高度,取决于能找到多少个对标?就是“用徒者亡,用师者霸”那种对标。

不是说那些厉害的人往往不合群,而是他的群里根本没有你。真正的厉害的人,只喜欢找更厉害的人过招。

五、成长性心智(45-55岁)

心理学大师荣格说:一个人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给自己的。

第二次生命,常常从四十岁开始。40岁以后,一部分人性格温和了,把注意力从外部评价上,往回收。

不需要得到别人的表扬,也能自我燃烧。

被别人误解,被恶意批评,也不会影响自己稳定的情绪。

一部分人找到自己的第二次生命,豁然开朗。原来“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于是,进入成长性心智。

但大多人无法走向这个阶段,因为这个年龄的人,已经形成了大量固化思维和经验依赖。

成长,就是一系列的破壳而出,自我革新。

破的就是固化思维、经验依赖、舒适区、对不确定性的恐惧,也叫破我执。

少数人会进入“自我觉醒”的心灵状态,从而开启人生的第二高峰期。

六、觉知性心智(56岁以后)

一个人一旦进入成长性心智,就很容易进入觉知性心智。

我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通常分为两种:一是靠感性来感知,二是靠理性来认知。

觉知性心智,有一种方法,叫放下分别心。

不以任何自己过去经验,和周围人的声音,来对一件事或者对一个人做出判断。只相信事实结果。

对任何事物保持婴儿般好奇和吸收。就是老子说的“复归婴儿”这种心理状态。

此时,我们就会回归到,我们只有在6岁前才有的那种心智,叫海绵性心智。

遇到一切事物,吸收一切事物。

觉知性心智,与吸收性心智有相似之处,但还是会有本质的不同。

尽管不判断对与错,并不意味着人就好坏不分了,而是“知世故而不世故,了知分别,而不起分别心”。

理解别人对自己的不理解,接受别人对自己的不接受。

因为此时已经超脱于人的思维层级。

如同人不会跟蚂蚁吵架,对错是一样的。

我们与自我和解了,很多一直在纠结的“我执”与众多心结,在这一刻就打开了。

觉知性心智,对认知过程与认知角度,都加以觉察与监控。生命,会呈现一种强大的旁观者效应。

这个旁观者,正是来自于潜意识。

觉知性心智,对事物的分析洞察会出现极为精准的效应,出现狙击手效应。

在觉知性心智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心无沾染,出入无碍。

专注、聚集、直指人心,乃至创新思维都大大激发了。

总之,这六种心智模式,是一个人从巨婴走向大师的战略路线图。

海绵性心智和觉知性心智,都是“我执”比较弱的返朴归真。

区别是:前者是一张白纸,后者是知世故而不起世故心。

自我性心智,是“我执”比较强的自我实现。也会成为无法再一次成长的最大障碍。

约束性心智和成长性心智,都是一生中自我迭代最快的时光。区别是:前者是别人约束,以学习知识为主,考试,成绩,成长大脑的基础人类认知。后者是成长觉知,提升全局思维,最后进入潜意识状态的大智若愚。

对标性心智,既是天使,也是魔鬼。天使的一面,可以催人奋进;魔鬼的另一面,就是自信心坍塌。

经常有人会问:为什么学习了大量的知识,懂了很多的道理,却依然觉得什么也不会?

答案是:知识是别人的,觉知是自己的。只有觉知被彻底唤醒,只有自己觉到悟到,那才是属于你自己的真正的知识,人生才会彻底超越。

学习一切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不是成为任何人,而是找到你真正内在,觉知的自己。你,是你最好的老师!

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希望今天的分享可以唤醒你,我是杰哥,我爱你如同爱自己!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m0_50888394/article/details/121443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