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芯片行业记录

距离上一轮芯片行业爆发已经过去2年了,这两年期间有过mcu的爆发,也有过车载ai芯片的炒作,那么在国际巨头的平台化打压下,国产替代到底应该从何处下手才能制胜呢?

第一次国产替代之路——海思

海思的崛起

背景:芯片一直由国际巨头把控,而且抢占手机绝大部分利润。以前国内一度觉得无法与国际巨头抗衡。

2008年的时候刚好是手机爆发的时间,中国又是手机制造大国,在这个时间段内,只要是搭上了手机制造,即使是零部件都赚的盆满钵满,更何况是占了手机价格一半的soc。

任谁都想分一杯羹。

酝酿多年的海思在这时候出现,用恐怖的执行力,还有中国廉价的高学历工程师,成功的撕开国际巨头垄断的口子。

国内大大小小的公司,看到海思成功的经验,开始效仿,说白了就是卷。国外厂商需要半年做出来产品,国内依靠24小时上班,硬生生3个月做出来,而且迭代的周期比国外厂商快。

芯片行业成功要素

1、资金(稳定的资金流)
2、管理能力(芯片行业很看管理能力,需要有大厂的经验)
3、需求(海思刚好遇到行业上行周期)

“第二次”国产替代?

如今驾驶域、座舱域格局大致已定(今年新开案80%座舱都用的高通),未来就看看地平线能否突出重围。

其中高通等基本山岭座舱的soc,为什么2年就能做出市占率80%这么恐怖的局面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些芯片都是用手机的改的,对高通来说成本很低,国产的基本上没有平台型的设计,研发成本根本打不过。

地平线的破局

地平线优势:运算速度比英伟达快,方便快捷的辅助工具,有整体方案
英伟达基于cuda架构,做的是多场景方案,地平线用的指令集,一定是比英伟达快;而且国内厂商最大的优势是技术支持很好,一声令下就直接做了。

地平线劣势:高通的舱驾一体的方案,迟迟没有量产
地平线主要布局的是智驾芯片,如果要给主机厂卖方案,那还得搭载高通的座舱芯片,整合这两个东西是很困难的,而且高通还出了一个座舱驾驶同一个芯片的方案,对地平线的冲击力就不言而喻了。

地平线机会:报上一个主机厂的
报上一个车型比较多的主机厂,先

机会在哪里?

未来车机soc的基本还是巨头的天下:
高端:英伟达+高通
中高端:高通
中低端:联发科

但是车机soc本质上没有引发革命性的创新,因此还不达到行业的爆发。不过可以等下一步的机会:

(1)像海思一样平台型的公司(太困难了)
高通的soc太贵了,如果自己研发又需要买ip,其实都很困难,其实这样的公司已经是到达卡脖子的地步了,最近这几年安卓手机价格上涨,一部分原因就是soc价格上涨,但是没办法,你必要用他们的产品。苹果想用inter,但是实在是不行,迟迟做不成5g基带。

(2)巨头们不做的领域
可以看看国际巨头的习惯,高通60%的毛利,联发科51%的毛利,对于这些公司来说,当一个业务毛利小于40%时就会逐渐抛弃这部分的业务,或者交给子公司做。这就是国产替代的机会。

(3)小而美的业务,做别人不做的领域

总结

我并不是这个行业从业人员,还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有错误之处,欢迎评论区指出。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20491295/article/details/12605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