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鏖战”中国市场,智能汽车赛道光鲜背后的艰难

中国汽车消费市场似乎进入了「后疫情」时代的艰难时刻。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1-2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交付249.78万辆,同比上年同期下滑24.87%;新能源乘用车交付68.54万辆,同比仅增长22.61%,增速明显下滑。

与此同时,持续近两年时间的汽车芯片短缺潮,也进入尾声。

相关行业人士透露,在过去两个月时间里,来自中国汽车制造商的订单增速在持续放缓。此外,受到年初车市集体降价行情影响,激烈的价格竞争,导致大部分汽车制造商正试图与零部件供应商谈判更便宜的报价。

作为全球主要的汽车芯片(晶圆)代工厂,台积电此前发布预警,今年第一季度收入将下降5%,并将削减年度投资计划,原因是终端市场需求疲软。而去年第四季度,该公司的利润增长78%,超出预期。

不过,Arm负责汽车市场的副总裁Dennis Laudick表示,汽车领域的增长速度仍然要快于智能手机、数据中心等其他业务板块。原因是,从电动化到ADAS、信息娱乐等智能化功能配置仍将是主要的驱动因素。

数据显示,2022年,Arm的总收入增长35%,至27亿英镑。其中,来自汽车行业的业务收入在过去四年时间增长了五倍。「按照Arm的官方数据,该公司前占据全球车载信息娱乐市场约85%的份额,在ADAS市场占55%。」

在该公司看来,汽车行业对于高端芯片的需求仍将持续高涨。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显示,2023年1-2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搭载NOA交付4.61万辆,同比增长42.72%,渗透率(占全部L2级辅助驾驶)从去年同期的4.35%提升至5.90%。英伟达、地平线、TI(TDA4)是主要的计算平台份额所有者。

在基础的L2级辅助驾驶方面,1-2月中国市场乘用车前装标配交付80.86万辆,同比仅增长8.62%。在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看来,增速下滑的原因主要是L2级ADAS正在进入车型价位下沉周期,受整体车市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前装标配搭载L2级辅助驾驶车型交付均价降至25.15万元,连续第二年低于传统L1级辅助驾驶(交付均价26.08万元,逆势上升),后者主要是合资品牌贡献。

同时,不管是理想、蔚来还是小鹏等一线新势力,还是长城、吉利等传统自主品牌,都在推动高阶智能驾驶的市场下沉。比如,在普及关键的要素(成本)上,小鹏汽车计划在明年让XNGP的BOM成本实现大幅度的下降。

这意味着,下游降本的压力将在短期内开始传导至上游。

以智驾域控制器为例,部分高端产品可以做到50%的毛利率。在产品价值上,目前,车端域控制器已经覆盖车身、底盘、动力、智驾、座舱等不同类别,单品价格在数千元到上万元不等,考虑到不错的产品毛利率,也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传统消费类电子巨头杀入硬件代工及制造赛道。

就在几天前,3月23日,联想集团宣布,将基于英伟达新一代DRIVE Thor系统级芯片(SoC),自主研发车载域控制器平台。未来,基于该芯片的域控平台架构将成为联想车计算的高端核心产品线,相关产品预计将于2025年初量产

而在2022联想创新科技大会上,联想集团也首次发布了车计算战略规划,并首次展出了与奇瑞汽车深度合作打造的全新概念智能座舱系统,包括一机多屏、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曲面透明A柱系统等产品线。

按照计划,2023年联想将推出一系列智能座舱产品,算力40~100 KDMIPS、0.4~8 TOPS,为客户提供丰富的智能座舱功能的同时,还将提供辅助泊车功能。同时,推出算力32TOPS的高级辅助驾驶产品,为客户提供行泊一体的高性价比域控制器解决方案。

消费电子行业持续低迷,是包括联想、立讯、华勤、闻泰等代工厂加速挺进汽车行业的催化剂。这些企业,在传统消费类电子产品代工领域只能拿到个位数的毛利率,但汽车赛道将这一数字拉升至20-30%区间。

联想最新发布的财报显示,2022年10-12月实现营收153亿美元,同比减少24%,净利润为4.4亿美元,同比下降32%。报告期内IDG业务(个人计算机、平板计算机、智能手机及其他智能设备等)实现营收115.9亿美元,为集团贡献了71%的收入。

不过,上述主力业务的盈利能力同步减弱,IDG业务营业利润为8.5亿美元,同比锐减37%。去年第四季度,联想整体业务毛利率为17%,同比增加0.4个百分点,净利润率为2.9%,同比略微下滑。

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此前在业绩电话会议上表示,公司认为智能设备市场现在处于最糟糕的时期。联想将需要调整员工队伍,以削减部分业务支出,同时在服务等高增长业务招聘员工。

类似的举动,也发生其他几家企业。

去年8月,闻泰科技宣布,公司将全面布局汽车电子业务,其智能座舱产品成功通过客户审核,进入样机阶段。此外,为了加大对汽车市场的布局,闻泰科技也开始调整组织架构,将原属二级部门的车载事业部升格为一级部门BG6,全面负责开展汽车电子业务。

此外,立讯精密在汽车电子赛道布局更早,动作也更为迅猛;同时,从传感器、域控制器、线束、连接器、无线充电再到软件,都在陆续以Tier1角色进入前装市场。

毛利率方面,2017年至今,立讯精密业务毛利率稳定在15%-17%之间;但在2020年之前,汽车业务毛利率低于公司整体水平,而进入2021年,随着消费电子业务利润端承压、整体毛利率回落至12.28%,汽车业务则为16.11%,继续保持稳定。

这意味着,对于汽车零部件玩家来说,竞争压力陡增。因为,对于消费电子巨头来说,汽车赛道的高毛利(相对)可以在资本市场得到充分认同,相比而言,汽车零部件厂商的毛利率下滑,却是负面影响。

经纬恒润为例,2022年半年报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 公司应收账款净额为81,701.39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48.91%。同时, 随着公司营业收入的增加, 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呈增长趋势。

此外,公司与一汽集团、 广汽集团、 北汽集团、 吉利等国内外知名大型整车厂或一级供应商存在业务关系。报告期内, 公司来自前五大客户的营业收入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为51.36%。

经纬恒润直言,如果未来公司的主要客户出现战略方向或布局规划调整、 经营业绩波动、 订单大量转移等情况, 将对公司的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最新的2022年度业绩预告显示,经纬恒润实现营收40.29亿元,同比增长23.50%(2021年营收同比增长31.61%,增速出现下滑),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23亿元,同比仅增长10.75%,出现大幅下滑(2021年同比增长87.83%)。

伯特利最新发布的年度报告也指出,由于整车厂商在汽车产业链占据着强势地位,有能力将因市场竞争导致的整车降价的压力转嫁给上游零部件企业。整车降价的压力进一步向上游转移,将导致业务毛利率下降的风险。

而进一步挤压盈利空间的,还有外资Tier1的本土化加速。

今年初,作为全球汽车零部件领头羊,博世宣布将在苏州投资约10亿美元建立一个新的研发和组装中心,该项目的第一阶段将于2024年年中完工,主要为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开发和组装零部件,同时主要服务中国客户。

而就在去年11月22日,博世未来智能驾驶与控制(上海)研发中心在上海浦东金桥正式启用。该中心总投资超过1.5亿元,将在中国进行智能座舱、高阶智能驾驶平台的开发与量产工作。

同时,面向未来电子电气架构的车载计算平台和区域控制器,博世将不晚于明年年初在中国率先投产。专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集成了传感器、大算力计算平台、算法应用及云服务的高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也计划于今年量产。

有意思的是,在客户的选择上,博世也选择了「通吃」策略。

今年2月,北汽集团与博世中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过往建立的长期良好合作基础,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领域构建全面、深入的战略合作。

而作为北汽新能源转型的重点,北汽蓝谷给自己定下的2022年销量目标为10万辆,其中包含极狐4万辆。不过,北汽蓝谷只完成了50%的目标,公司更是预计2022年净亏损为52亿元~58亿元。

「整个市场的争夺战,已经愈演愈烈。尤其是车市行情的不确定性加剧,对于零部件供应商来说,既要保证订单量,又要考虑盈利能力,同时,还要防范跨界巨头的价格战策略,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在一些行业人士看来,2023年的市场行情走势,无疑是最微妙的一年。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GGAI_AI/article/details/129789313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