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基础

1.系统概述

网卡(Network Interface Card,简称NIC),也称网络适配器,一个网卡主要包括OSI的最下面的两层,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定义了数据传送与接收所需要的电与光信号、线路状态、时钟基准、数据编码和电路等,并向数据链路层设备提供标准接口,物理层的芯片称之为PHY。

数据链路层则提供寻址机构、数据帧的构建、数据差错检查、传送控制、向网络层提供标准的数据接口等功能,数据链路层的芯片称之为MAC控制器。

从硬件的角度来分析,以太网的电路接口一般由CPU、MAC(Media Access Control)控制器和物理层接口(physical Layer PHY)组成,如下图所示:

当我们的PHY芯片发送数据,接受到MAC层发送过来的数字信号,然后转换成模拟信号,通过MDI接口传输出去。但是我们的网线传输的距离又很长,有时候需要送到100米甚至更远的地址,那么就会导致信号的流失。而且外网线与芯片直接相连的话,电磁感应和静电,也很容易导致芯片的损坏,所以就要使用网络变压器。

2.PHY

PHY是物理接口收发器,它实现OSI模型的物理层。IEEE-802.3标准定义了以太网PHY包括MII/GMII(介质独立接口)子层、PCS(物理编码子层)、PMA(物理介质附加)子层、PMD(物理介质相关)子层、MDI子层。

发送数据:对于PHY来说,并没有帧的概念,对它来说,不管是地址、数据还是CRC,都会将并行数据转换为串行数据流,在按照物理层的编码规则把数据编码,最终转换成模拟信号发送出去。

接收数据:从外部接收数据时,模拟信号先转成数字信号,再经过解码得到数据, 经过MII送到MAC。

CSMA/CD:可以检测到网络上是否有数据在传送,如果有数据在传送中就等待,一旦检测到网络空闲,再等待一个随机时间后将送数据出去。如果两个碰巧同时送出了数据,那样必将造成冲突。这时候,冲突检测机构可以检测到冲突,然后各等待一个随机的时间重新发送数据。

3.PHY寄存器

PHY是IEEE 802.3规定的一个标准模块,PHY芯片的寄存器地址空间是5位,地址空间031共32个寄存器,IEEE定义了015这16个寄存器的功能,16-31这16个寄存器由厂商自行实现。也就是说不管哪个厂商的PHY芯片,其中0~15这16个寄存器是一模一样的。

仅靠这 16个寄存器完全可以驱动起PHY芯片,至少能保证基本的网络数据通信。因此 Linux 内核有通用 PHY 驱动,按道理来讲,不管你使用的是哪个厂家的 PHY 芯片,都可以使用 Linux 的这个通用 PHY 驱动来验证网络工作是否正常。事实上在实际开发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其他的问题导致 Linux 内核的通用 PHY 驱动工作不正常,这个时候就需要驱动开发人员去调试了。

随着现在PHY芯片性能越来越强大,32个寄存器已经无法满足厂商的需求,因此很多厂商采用了分页机制来开展寄存器地址空间,以求定义更多的寄存器。

4.MAC

PHY负责把MAC的数字信号进行编码,串行化等操作后,转化为模拟信号进行发送。PHY在数据接受时, 进行如上所述的逆操作,将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解码,并行化后,传给MAC。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41076734/article/details/129011164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