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学-杜刚(天津大学)(未完待续)

  • 目录

    一. 绪论

    1. 运筹学及其产生于发展

    2. 运筹学的学科地位

    3. 运筹学的内容体系

    4. 运筹学的应用

    二.一 线性规划-模型与图解法

    1. 线性规划问题及其学术模型

    2. 图解法:用画图的方式求解线性规划的一种方法

    3. 由图解法得到线性规划解的一些特性

    二.二 线性规划-单纯形法

    1. 单纯形法

    2. 预备知识

    2.1 线性规划的标准型

    2.2 非标准型化标准型

    3. 基本概念

    3.1 可行解与最优解

    3.2 基矩阵与基变量

    3.3 基本解与基本可行解

    4. 基本定理

    5. 单纯形法的步骤


    一. 绪论

  • 1. 运筹学及其产生于发展

    • 1.1 运筹学(Operations Research,OR)是一门以定量方法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
      • 1.1.1 管理决策是运筹学的产生源泉和应用对象;定量分析是运筹学的技术特色
      • 1.1.2 以运筹学为基础研究管理问题,就形成了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科学方法主要就是运筹学方法。因此,运筹学也可称为管理科学(Management Science,MS)
  • 2. 运筹学的学科地位

    • 2.1 哲学(系统观唯物辩证法)→基础科学(数学、系统学)→技术科学(运筹学)→工程技术(管理决策、工程优化)
  • 3. 运筹学的内容体系

    • 3.1 运筹学具有多分支的特点。其主要分支包括:数学规划(线性/非线性)、动态规划、图与网络方法、决策分析、存储论、排队论、对策论和随机模拟等
    • 3.2 如果把运筹学及相关内容比作一颗大树,则大树的主干就是“最优化
    • 3.3 大树的根系是其基础科学,大树的分枝是各个角度和方向上的最优化,大树的茂密枝叶是其丰富的内容,大树的果实是运筹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成果
  • 4. 运筹学的应用

    • 4.1 应用的一般程序:明确问题→选择模型→确定参数→计算求解→结果分析(然后向之前的各个阶段反馈从而进行适当的修正)
    • 运筹学方法 线性规划 非线性规划 0-1规划 动态规划 网络分析 排队论 存储论 决策分析
      应用 生产结构优化 投资组合优化 选址问题 资源分配问题 工程计划优化 服务系统优化 订货库存优化 机会选择
  • 二.一 线性规划-模型与图解法

  • 1. 线性规划问题及其学术模型

    • 1.1 在生产管理和经营活动中,经常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如何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从而得到最大的效益
    • 1.2 线性规划模型三要素
      • 1.2.1 决策变量:需决策的量,即待求的未知数
      • 1.2.2 目标函数:需优化的量,即欲达到的目标,用决策变量的表达式表示
      • 1.2.3 约束条件:为实现优化目标需受到的限制,用决策变量的等式或不等式表示
    • 1.3 线性规划模型的一个基本特点:目标和约束都是变量的线性表达式,如果模型中出现非线性表达式(如,指数、对数),则不属于线性规划
    • 1.4 一般模型: Max z=CX,s.t. AX<=b,X>=0
      • 1.4.1 其中,X称为决策变量向量,C称为价格系数向量,A称为技术系数矩阵,b称为资源限制向量 
      • 1.4.2 A中的列表示资源单耗,在不同的企业,资源单耗是不同的,反映了不同公司技术水平的差异,因此称为技术系数矩阵
  • 2. 图解法:用画图的方式求解线性规划的一种方法

    • 2.1 它虽然只能用于解二维(两个变量)的问题,但其主要作用并不在于求解,而是在于能够直观地说明线性规划解的一些重要特性
    • 2.2 图解法步骤
      • 2.2.1 做约束的图形:先做非负约束的图形;再做资源约束的图形
      • 2.2.2 做目标的图形:对于目标函数z=CX,任给z两个不同的值,便可做出相应的两条直线,由此可以看出当z增大时,直线向哪个方向移动(从而在可行域中找到z的最大值,此时,该直线在可行域的边界)
      • 2.2.3 求出最优解:将目标直线向使目标z增大的方向移动,直至可行域的边界为止,这时其与可行域的切点X^{*}即为最优解
  • 3. 由图解法得到线性规划解的一些特性

    • 3.1 线性规划的约束集(即可行域)是一个凸多面体
      • 3.1.1 凸多面体是凸集的一种
      • 3.1.2 所谓凸集是指:集中任两点的连线仍属此集
      • 3.1.3 凸集中的“极点”,又称顶点或者角点,是指它属于凸集,但不能表示成集中某二点连线的内点,如多边形的顶点
    • 3.2 线性规划的最优解(若存在)必能在可行域的顶点获得
      • 3.2.1 因此,有图解法可知,只有当目标直线平移到边界时,才能使目标z达到最大限度的优化 
      • 3.2.2 本性质的重要意义:它使得在可行域中寻优的工作由“无限”上升为“有限”,从而为线性规划的算法设计提供了重要基础
    • 3.3 线性规划解的几种情形
      • 3.3.1 唯一最优解:极点只有一个
      • 3.3.2 多重最优解:目标直线与某约束直线斜率相同,且该边界为取最优解的位置,则该边界上的所有点均为最优解
      • 3.3.3 无可行解:可行域是所有约束的交集,若交集为空,则可行域为空。此时,无可行解
      • 3.3.4 无有限最优解(无界解):可行域无界,且目标直线的优化方向是无界的方向
      • 3.3.5 若实际建模求解中出现了后两种情形,需要检查模型建立是否有问题。约束为何不相交?检查是否有不符合实际的情况;对于无界解,检查是否少写了约束条件
  • 二.二 线性规划-单纯形法

  • 1. 单纯形法

    • 1.1 该方法是求解线性规划的主要算法,1947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丹捷格提出。尽管后来又有许多算法问世,但单纯形法以其简单实用的特色保持主要的算法地位
  • 2. 预备知识

    • 2.1 线性规划的标准型

      • 2.1.1 来自实际问题的线性规划模型形式各异,在用单纯形法求解之前,先要将模型化为统一的形式——标准型
      • 2.1.2 标准型:Max z= CX;s.t. AX=b,X>=0.其中,A_{m\times n}的秩为m(m<n),b>0
      • 2.1.3 标准型的特征:Max型、等式约束、非负约束 
    • 2.2 非标准型化标准型

      • 2.2.1 Min型化为Max型
        • 2.2.1.1 Min z=CX → Max z^{'}=-CX
        • 2.2.1.2 因为,求一个函数的极小点,等价于求该函数的负函数的极大点
        • 2.2.1.3 :Min化为Max后,最优解不变,最优值差负号
      • 2.2.2 不等式约束化为等式约束
        • 2.2.2.1 以9x_{1}+4x_{2}\leqslant 360为例
        • 2.2.2.2 之所以“不等”是因为左右两边有一个差额,可称为“松弛量”。若在左边加上这个松弛量,则化为等式。而这个松弛量也是变量,记为x_{3},则有9x_{1}+4x_{2}+x_{3}\leqslant 360
        • 2.2.2.3 等式约束中添加完松弛变量后,还要把松弛变量加入非负约束
        • 2.2.2.4 标准型与原模型解的关系:标准型最优解的非松弛变量就是原模型的最优解
        • 2.2.2.4 一般地,记记松弛变量的向量为X_{s},则 s.t.\left\{\begin{matrix} AX\leqslant b\\ X\geqslant 0 \end{matrix}\right. \rightarrow s.t.\left\{\begin{matrix} AX+IX_{s}=b\\ X,X_{s}\geqslant 0 \end{matrix}\right.,或 s.t.\left\{\begin{matrix} AX\geqslant b\\ X\geqslant 0 \end{matrix}\right. \rightarrow s.t.\left\{\begin{matrix} AX-IX_{s}=b\\ X,X_{s}\geqslant 0 \end{matrix}\right.
      • 2.2.3 当模型中有某变量x_{k}没有非负要求,称为自由变量,则可令x_{k}=x_{k}^{'}-x_{k}^{''}, x_{k}^{'},x_{k}^{''}\geqslant 0,即可化为标准型
  • 3. 基本概念

    • 3.1 可行解与最优解

      • 3.1.1 可行解:满足全体约束的解,记为X
      • 3.1.2 最优解:可行解中最优的,记为X^{*},则对任意可行解X,有CX\leqslant CX^{*}
      • 3.1.3 直观上,可行解是可行域中的点,是一个可行的方案;最优解是可行域的边界角点,是一个最优方案
    • 3.2 基矩阵与基变量

      • 3.2.1 基矩阵(简称基):系数矩阵A中的m(行数)阶可逆子阵,记为B。其余部分称为非基矩阵,记为N
      • 3.2.2 基向量:基矩阵B中的每一列;非基矩阵中的每一列称为非基向量
      • 3.2.3 基变量:与基向量对应的决策变量称为基变量,其所组成的的向量记为X_{B};与非基向量对应的决策变量称为非基变量,其所组成的向量记为X_{N}
      • 3.2.4 一般地,m\times n阶矩阵A中基的个数最多有C_{n}^{m}
    • 3.3 基本解与基本可行解

      • 3.3.1 当A中的基B取定后,不妨设B表示A中的前m列,则可记A=(B N),相应的X=(X_{B}\ X_{N})^T
        • 约束中的AX=b可表示为(B\ N) \begin{pmatrix} X_{B}\\ X_{N} \end{pmatrix} =b,即BX_{B}+NX_{N}=b
        • 解得X_{B}=B^{-1}b-B^{-1}NX_{N},当X_{N}=0时,有X_{B}=B^{-1}bX=(B^{-1}b\ 0)^{T}
        • 称AX=b的解X=(B^{-1}b\ 0)^{T}为线性规划的一个基本解。可见一个基本解是由一个决定的
      • 3.3.2 :基本解只是资源约束的解,并未要求其非负,因此未必可行
      • 3.3.3 称非负的基本解基本可行解(简称基可行解)
  • 4. 基本定理

    • 4.1 线性规划的可行域是一个凸多面体
    • 4.2 线性规划的可行域的顶点与基本可行解一 一对应
    • 4.3 线性规划的最优解(若存在)必能在可行域的顶点获得。对于某条边界都是最优解的情形,由于该边界必有两个顶点,这两个顶点也是最优解。
  • 5. 单纯形法的步骤

    • 5.1 单纯形法是一种迭代的算法,它的思想是在可行域的顶点——基本可行解中寻优。由于顶点是有限个,算法经有限步可终止
    • 5.2 步骤
      • 5.2.1 确定初始基本可行解
      • 5.2.2 检验其是否最优。若是,则停止算法;若不是则进行下一步
      • 5.2.3 寻找更好的基本可行解。然后,回到第二步,检验该可行解是否最优
    • 5.3 确定初始基可行解:由于基可行解是由一个可行基决定的,因此,确定初始基可行解X_{0}相当于确定一个初始可行基B_{0}
      • 5.3.1 若A中含有单位阵I,则B_{0}=I;若A中不含I,则要用人工变量法构造一个I
      • 5.3.2 当B_{0}=I时,X_{0}=(B_{0}^{-1}b\ 0)^{T}=(b\ 0)^{T}\geq 0,可行
    • 5.4 最优性检验(用目标进行检验)
      • 5.4.1 目标z=CX,X=(X_{B}\ X_{N})^T
        • z=CX=(C_{B}\ C_{N})(X_{B}\ X_{N})^T=C_{B}X_{B}+C_{N}X_{N} 
        • 因为X_{B}=B^{-1}b-B^{-1}NX_{N},所以z=C_{B}(B^{-1}b-B^{-1}NX_{N})+C_{N}X_{N}=C_{B}B^{-1}b+(C_{N}-C_{B}B^{-1}N)X_{N}
        • \sigma =C_{N}-C_{B}B^{-1}N。当\sigma \leqslant 0时,由于上式第一项恒正,仅当X_{N}=0时,z取最大值。这说明此时的解为最优解(基本可行解是令X_{N}=0获得的)
        • 这里\sigma称为检验数向量,其每一个分量称为检验数
      • 5.4.2 方法
        • 5.4.2.1 计算每个x_{j}的检验数\sigma _{j}=c_{j}-C_{B}B^{-1}P_{j}
        • 5.4.2.1 若所有\sigma_{j} \leqslant 0,则当前解为最优解;否则,非最优,转而寻找更好的基可行解
    • 5.5 寻找更好的基可行解
      • 5.5.1 由于基可行解与基对应,即寻找一个新的基可行解,相当于从上一个基B0变换为下一个新的基B1。因此,本步骤也称为基变换
      • 5.5.2 基变换的原则。改善:z1>z0;可行:B_{1}^{-1}b\geqslant 0
      • 5.5.3 基变换的方法: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44681809/article/details/113308174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