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写论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写论文更容易被审稿人接受?

论文结构

写作是输出的层面,而idea是在输入和输出中间,是你的大脑去思考,创新,深度理解,然后产生一些新的想法。有了idea之后,你需要通过实验去验证你的idea,通过方法部分去完整地描述你的idea,那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论文写作。

一、写论文的重要性

1.1论文可以承载idea

写论文是科研人的一项必备技能,论文的作用之一是承载idea,它是通过一种既定格式,来体系化地描述你的idea,有了idea,才可以跟同行交流。

写论文为什么重要?因为当你跟其他人交流,不可能每次都向所有人描述一遍自己的idea是什么样,而如果以论文形式呈现,谁对你的研究方向感兴趣,让他直接看你论文就好,论文里面已经将你的idea讲得很清楚。

所以说,论文会以最传统的方式去承载你的idea,它是一个交流的媒介,别人通过看论文去找idea,而你通过写论文去表达自己的idea。

1.2论文是学术能力最直接的证明

论文其实是学术能力最好的证明,你空口说自己的学术能力有多强,别人不见得会相信,而论文可以作为最直接的证明,无论是保研、升博士,还是找工作,你有论文还是没有论文,所受到的待遇和结果,差别会非常大。

1.3 idea可以帮助论文被接收

在写作过程中,大家会遇到很多问题,想法如何去表达?怎么去组织内容?等等……;其次,论文被接收还是被拒绝,与论文写得好不好有很大关系。同一个idea,同样的实验结果,通过不同写作逻辑或组织方式呈现,却有可能得到完全不一样的结果——被拒绝或者被接收。

以我自己的论文为例,我当时做的第一篇论文就出现了上面说的情况。在我去投稿一些CV的时候,审稿人说——我现在都记得那句话——large work,but with little novelty,意思是“你做了一个很大的工作,但是没什么创新”,然后把我给拒掉了。

但是后来我去投另一个顶会,我的论文内容、组织逻辑,包括实验部分全都没变,实验的结果和方法也没变,唯一变的是我怎么去写这篇论文。我围绕着我的核心idea将各个部分进行展开,去做方法部分,跟idea进行呼应,实验部分也跟idea 做呼应。最后同样的一篇文章,却被接收了,审稿人都说,你的论文idea很novelty啊,很新,很有趣啊。很神奇,而这就是“写作”的影响,最直接的影响。

没有人投论文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在走过这条路之后,后面的论文投稿就会顺利很多,因为有了很多经验,就知道怎么去避免很多坑,就知道审稿人喜欢看什么样的论文。有种说法是“三分idea,七分写作”,这说明写论文真的很重要,同样的idea一个人写可能能中顶会,另外一个人写可能就只能中C会或者一个四区、三区。

二、写论文为何也不容易?

写论文很重要,那它到底难在哪?大家都想写好论文,但为什么都写不好呢?为什么写起来感觉很难,很多时候都不知道怎么下笔?

我自己总结了一下,有几点障碍:

第一个是语言障碍,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每个人自身的英语写作能力、技术就不一样,写出来的论文肯定也不一样。

第二个也是更核心的一点,就是idea构思,你要让你的idea去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种讲故事的能力在一开始你是没有的,你根本没有这个意识,然后你也不知道怎么去降低读者的阅读门槛,让审稿人在读到你论文的时候非常的清晰,读得非常舒服,很容易就能get到你的核心idea。能让审稿人做到这件事情,他对你论文的评价才会非常高。

第三个,写作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对科技类论文来说。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当你去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不可能是线性思考——当你去设计方法的时候,想象一个树状的结构,根节点是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这个问题有几个特点,会分1、2、3...个特点,然后每个特点又怎么去分别用不同的思路,或者不同的模块,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你会整理出来一整个的方法部分。

但是在写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去画一个框架图,或者一个树状图,而只能按照逻辑一句话一句话地把它写下来,从树状的思考到线性的表达和输出,这本身就挺难,所以写作本身就挺难的。

第四点,我们的练习机会也不多。写作能力其实就跟游泳一样,或者跟骑自行车一样,这些运动技能就得去练习。写得越多,同时别人再给到你反馈,你再去改进,这样才能去提升。就是要这样反复地练习,就跟投篮一样,投篮的时候,你每投一个篮,球进了没进都在给你一种反馈,自然而然的你就会知道怎么样投篮可能会中,怎么样投篮就中不了。一样的道理,论文写的越多,无论是导师去修改你的论文,还是审稿人给你回复审稿意见,都是在给你一个反馈,你基于这个反馈再去改进,去思考问题,然后把这些问题给解决掉,之后再写论文就会很容易。

所以说写论文为什么难,就难在这四个方面。但其实最最核心的是idea的构思,剩下的这些都是一些表象。idea的构思是你的写作逻辑,学术论文是有一个写作逻辑的,我们去跟同行交流,我们写的论文需要讲逻辑,不可能像那些公众号写文章一样,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几句话就断了,或者读者怎么样读的爽他们就怎么写。

三、怎么样让审稿人读懂你的论文?

接下来我从顶会审稿的角度说说,在你的论文写完之后,他们都会怎么去评价,这个点其实很重要。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换位思考,知己知彼,“彼”就是审稿人,你的目的就是说服审稿人,通过你的论文让审稿人认同你,然后他才会接收你的文章。这是最核心的点。

先说一下审稿人的特点,审稿人在每次接收到一个会议,或者期刊的审稿任务时,会议一般会要求五篇文章,可能有的审稿人有几个账号,每个账号都选完可能一次性要审10-20篇文章。但是审稿是有周期的,这么多文章他都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读完,还要写审稿意见,这是一个时间非常紧张而任务量非常大的事情。

这个时候免不了的整个人都会很忙,再加上审稿人自己也要做实验、写论文、去投稿,那花在你这篇论文上的时间就会很少,所以我们要尊重审稿人的时间,一定要让他以最快的速度get到你的idea。

另外一个点就是,每个审稿人的背景知识和口味都不相同。

现在AI会议的投稿量都是非常大的,它需要的审稿人数量也非常多,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够格的审稿人。或者你的论文不太可能刚好被一个非常懂你这个领域的人审到。

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那这个时候审稿人可能就不了解你的领域,但他现在就是要来评判你这篇论文到底是应该被接收还是被拒绝,要给你打分,那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把论文的阅读门槛降得足够的低,要把审稿人当成一个小白去引入,让他get到我们最核心的idea,然后再一步一步通过论文去展开我们的idea,他才能把我们的idea get到,再去给我们的论文一个很好的评价。

以AAAI为例,每个会议都会有一些既定的问题,希望审稿人对一篇论文从这几个方面来打分,以下为基本上每个会议都会在意的一些点。

第一个点novelty,就是论文idea的吸引程度。

无论是你的观念,还是你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你在论文中提到的方法,它们的吸引程度都是排在第一位的,当审稿人去攻击你的Novelty的时候,你的论文基本上就没戏了。

第二个点是soundness,合理性。

你的论文在技术上是否合理,需要有经验的审稿人去做评判。不能犯低级错误,公式推导上不能有问题,或者一些基础的知识就不对,或者用的数据集其实并不是这个领域常见的,审稿人会用各种各样的问题去评判。

第三点是clarity,这篇论文到底是不是被很好地组织过?或者这篇论文是不是写的很清晰?在你的idea成型之后,你可以在这上面做很多改进,如果做得好的话,它对你的论文被接收是有很大帮助的。

还有第四点,你在论文中的那些核心主张,你的idea是不是很好地被你的实验所证明和支持,这个时候就要看你的实验设置,能不能证明你的idea。

这些都是围绕着你的idea来的,你的论文的影响力,或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数据集,或者提供了一些代码,这些也算一点小贡献,但核心还是上面的四点。

到底什么样的论文才能够得到一个足够好的审稿意见呢?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的审稿意见,以一篇CVPR 2022的审稿意见为例来看一下。

 这个审稿人非常的专业,因为CVPR跟AAAI不一样,他没有直接列出很多问题,让你一个一个去回答去打分,而只有一个strength和weakness,也就是这篇论文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

这篇论文也是我自己的论文,他在优点方面写了这几个点,1.writing,2.experiments,3.method,4.the analysis with MVV,5.code...比较完美地契合了前面说的几个点。这就说明这篇论文写好了。如果一个审稿人认为你的论文这几个点都没有问题,都满足了要求,那他就会给出如这篇CVPR 2022论文一样的审稿意见。

怎么样可以达到这个程度呢?

论文写作流程

 四、典型论文结构及写作顺序

一篇核心的论文,就是这几个模块:摘要,引言,方法,实验和结论

而我的写作顺序是:方法→实验→引言→摘要→结论。这是我认为能让审稿人很清晰地get到我idea的方式,但并不代表这是最优解。我之所以这样排序,之所以先写方法,是有我的原因。

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论文中的每个模块,它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对于整篇文章它到底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在阅读的时候,和你自己写作的时候,要从两方面去考虑,一个是从你自身作为作者“写”的角度,另外一个是作为读者“读”的角度。

我为什么会是这个写作顺序,为什么把方法排第一位?因为我只有先把我的写作方案都定出来之后,才好去设计idea的故事线,这样才会知道我到底该怎么去讲这个idea,这跟怎么去写introduction没有太大的关联。

第二块是实验,方法部分是通过一个具体方案来体现idea是怎样作用到方法的,你是怎么基于idea制订整体方案的。那第二部分就是你的实验结果会去验证你的idea,方法和实验这两部分写起来也是最好写的。

有了方法和实验部分之后,就可以回过头来写引言。引言要把整个论文的核心idea的故事线讲清楚,你到底要讲一个什么样故事,你的方法和实验部分到底能怎么去印证或者体现idea。

审稿人或者读者在读的时候都是先读引言,按照引言的逻辑,把故事从头到尾读下来,引出你的idea之后,他们会去评判,这个时候你这样引出你的idea是不是合理,idea的数据是不是足够的新?带着对idea的理解,他会去看你的方法和实验,评估你基于idea设计出来的方法是不是足够的合理,你的实验到底有没有论证出你在最开始提出的那个idea是有效的。

摘要部分,我每次都会把引言写完之后直接浓缩一下,就可以把摘要给写了,摘要其实就是引言的一个浓缩版。

最后是结论,其实结论没有那么重要,它就那么几句话,从介绍idea,到怎么做实验,有什么效果,或者有些future work,介绍你之后怎么做这个事,或者你现在的方法有什么缺陷,影响,等等。

这就是我写作的顺序。也是这篇CAPR论文的写作吮吸,现在以这篇论文为例,来跟大家说说他当时写作的过程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去写。

样例展示及解析

到底应该怎样把故事线展开?以这篇CAPR为例,直接看他最核心的intro部分,就是我刚才说的故事线的一个承载,我当时就是不断地去改,改我的intro。最后intro呈现出来整体的逻辑会很清晰,审稿人能很清晰的读懂。我的整篇论文intro部分有两张图,九段话,第一张图把我最核心的问题和idea都直接呈现出来,这里我要解决的是一个预适应的问题,从s到t,也就是从一个清晰的街景到一个有雾的另一个城市拍摄的街景。正常情况是一步给解决,那gap就会很大,我的核心idea就是,我通过引入一个中间域,把这个大的gap分成了两个小。

我下面解释了为什么这样做,因为s和m的这两张图,都是在清晰场景拍摄的,没有被雾所影响,它俩的差别在于两张图片风格上的差别,m和t是同一个场景下拍摄,只是因为有些时候是有雾的,有些时候是没雾的,所以m到t这两个域,它们之间的差距就在于雾,所以就把它当成一个假设asume,认为他们只有一个fog gap,这就是我的一个核心idea,包括我要解决的promblem。

到这里我其实就把我的核心idea以最快最直接的方式呈现出来了,读完我的题目,看我的图,就能知道我到底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就让审稿人第一时间就对我的idea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哪怕现在认识的还不是很透彻,但在读了我的intro之后,肯定就非常清楚地get到我的idea了。而且在读完intro之后就知道为什么我会这样提idea,我会用另外一些实验数据来证明我的idea是合理的,这个时候审稿人心里基本就会对论文有一个非常准确的把握,如果我的方法、实验部分都做得很充分,那基本上我的论文就会中了。

当审稿人对你的印象是一个正面的印象,他给你的审稿意见肯定都会是正面的。

以一个作者的身份来分析,我当时是怎么把这一段写出来的?那就要清楚,我们每一段的目的是什么?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逻辑来写?这里引言-p1第一段就交代了我的目的,就提出了我要解决的问题,但是还不够,我在intro部分一开始还要继续强调我的问题。因为对审稿人来说,他必须要搞清楚我到底在干什么,我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如果他连这个都没搞清楚,那我的文章他怎么可能读得懂?

所以我一开始就在强调我的问题——雾天的语义分割其实对于自动驾驶来说很重要。这个问题下在清晰场景都能解决得很好,但是在雾天场景下会有很多问题,因为雾会导致摄像头拍摄的图片能见度变低很多,继而带来性能也不好等各种问题。除此之外,你在清晰场景里有大量的数据和人工标签,但在有雾的恶劣场景下是没有的,这就会让问题变得更麻烦。而我要解决的就是SFSU雾天场景的语义分割问题。

基于这两点,我需要把一些正常天气清晰的场景分割知识,迁移到没有标签的有雾的场景图片上,所以我要解决的就是这种transfornation,我第一段就把这个问题彻底地引了出来,这也是第一段最重要的作用——让审稿人准确地get到我要解决什么问题,接着他就会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他会觉得,嗯有点意思,确实不好解决。

我前面强调过这个困难,难就难在雾的能见度低会导致比清晰图片要麻烦。同时,又没有数据,标注成本也很高,不可能采取大量的数据去标,这时候一个常见的思路是去迁移知识。怎么去迁移?

再来看第二段。这个时候就开始介绍第一类问题,和第一类解决方案,以及对应的这个解决方案存在什么问题。

这里我说到Intuitively,也就是从直觉上,我马上能想到的,最简单的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domain adaptation,直接用传统的预迁移方案,把clear image和fog image,也就是正常天气的图片和雾天的图片,直接把gap用一个传统已有的预适应方式来去迁移来解决,这是最直观的一个想法,这时候我就在引导审稿人跟着我的思路去走。

那这里第一类方案对应的问题就在于,它是在用一种对抗的思路,包括自监督的思维也是,都会存在一个缺点,就是它们忽略了gap是怎么形成的,gap到底是由什么导致的,它不管gap是雾的gap还是雨的gap,还是风格的gap,或者各种天气的gap,都把它当成了一种gap来统一处理,而没有针对性地去解决。我下面也有提到,已经有其他论文证明过,直接用domain adaptation这种方案来解决雾天的问题不好,因为雾天的gap比较大,没有那么简单。

审稿人读到这儿会想,对,直接用DA方案确实也解决不好,的确是没有考虑到雾天的gap是怎么导致的,他就会想要接着往下看。

接下来第三段,我紧接着画风一转,开始讨论怎么解决问题,让大家把注意力放在雾上,因为在雾天场景的分割肯定是跟雾有直接关系的,大家就会认为这就是最直接的影响,把雾gap的问题给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能解决。

也有很多人做了各种各样的研究,而且提了两大类方案,第一类方案是,我能不能把雾天图片的雾给去掉呢?我用一些去雾的方案把雾给去掉,去掉以后,影响不就没有了吗?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实就是这些去雾的方案根本做不好这件事情,他在能去掉一部分雾的同时,也会引出来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会把一些不是雾的东西也去掉,最后语义分割的结果就不会好了。

第二类方案是加雾,在清晰的图片场景上去加一些合成,加了合成雾以后,清晰场景是有标签的,我们就可以做一个有监督的训练了吗?但是问题是,加的合成雾跟真实的雾不一样,合成雾跟真实雾之间也有一个gap,这会导致最终的效果不好。所以我在最后强调了一下,我们认为这些方法都过于强调雾的因素,而忽略了一个其他的因素,而且那个因素可能对解决现在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那具体是哪个点呢?我们继续加强差别。这个时候读完上面一段,读者就会意识到,那还有什么因素可能会影响到这个问题呢?他就会顺着你的思路继续朝下去想去看,边读自己也在边思考。

这个时候就要开始准备引出我们的idea,这个引出也是承接着上一段解决方案的问题,我们换一种角度来想,提出,要以一种直观的方式来investigate the domain gap,这是为了避免直接的去处理一整个gap,同时也是避免去用这些合成的物质。那我认为是什么样的呢?我认为是由两个因素导致,一个是mixed,既有雾的影响,又有风格的变化,是两个因素共同导致这个问题很难解决,并且这两个因素对这个问题都很重要。

到后面我又强调了一遍,然后把刚刚的观点具体展开,就是我认为它应该是有两个gap,而且我们能把这两个gap给分开,分别单独去解决,通过一个中间域,这就是我们的核心思想。

到这里为止,审稿人肯定非常清晰的知道我到底用了一个什么样的idea来解决问题,关键就是我接下来要用实验和发现来向审稿人证明,它们的确是可以分开的,我可以把一个大的gap分成两个小的gap,一个fog gap,一个style gap,为什么能分开,我会通过一个实验直观的现象来告诉大家,相当于我是印证了我的idea的合理性。

接下来再到下一段,这个时候我用了我论文里面的第二张图,这张图对我的idea最重要的动机做了一个清晰的解释。

最核心的想法就是,我们通过一个数值上定量的实验分析,找到了一种mvv指标来衡量不同域之间的gap,这时候我发现,对于dual gap来说,我如果单独的去close,也就是缩小style gap,比如说我从s经过m的数据之后,它学习了之后,就可以从0.089到0.067,把style gap给缩小,就是图片黄线的部分,但是这个时候我的fog gap其实没有怎么改变,还是从0.033到0.37。这个时候说明了什么问题?我其实是可以单独解决style gap而不影响到fog gap的。这是很有用的一件事情,之前一个大gap不好解决,我把它分成两个小gap再分开来解决,并且我通过实验去验证它是可以分开的,那这个就很合理了。

读完这个之后,审稿人就会觉得我的idea是很合理的,接下来他就想看看这个idea到底是怎么起效的?对我idea的认可,就会影响到他后面所有的评价。

在第五段我专门写了一个章节,叫motivation,动机,解释了我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idea,我是怎么提出idea的?刚才那张图里面的发现证明了我idea的合理性,包括第五段也好,第六段,第七段也好,我用三段话结合那张图向审稿人去表明我idea的合理性。

接着基于idea和刚才实验现象的一个发现,我就要开始去细化我的idea,用一段话来指出我的方法的设计原则。这一段话逻辑非常清晰,逐步的递进来告诉你我的idea用了一种什么样的设计方法,最终怎么样一步步来解决我想解决的问题。

到最后一段就是去总结你论文的贡献,总结贡献一般是三点,以前用了什么方法,然后你有了什么新发现,然后你的方法是不是很有效。

在第三点,我说我们的方法是远超于现在的搜索结果的,在这三个数据上,我同时也表达了我的方法有一套泛化性的思路,我的idea不光可以用在雾天,也可以用在雨天和雪天,这又是一个点。这三个点就是我核心的贡献。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在intro部分的每一段话,其实最重要的是讲故事的逻辑,总结一下,第一步,引出问题;第二步,介绍这个问题现有的解决方案,然后指出这个方案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三步就可以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也就是你的idea,并详细介绍自己的解决思路,接着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数据去验证你的idea,让审稿人觉得你的idea并不是拍脑袋想的,而是经过了实验的分析和验证,是比较可靠的;第四步,将过程讲清楚以后,就可以基于idea继续细化,讲解你的方法,先指出方法的核心原则,再细化方法的设计,这种方式会让你的整个论文逻辑非常的清晰,审稿人读到这里会觉得非常的合理。基于前面idea的验证过程,审稿人就会觉得很合理,新的发现及你的方法部分最终怎么样提升效果,也会让他觉得你的idea很新颖。

而审稿人的审稿意见也基本上是跟着你的思路写出来的。

现在再去看论文的写作,其实是有很多讲究的,我只讲了intro部分,其实到后面你的方法部分也好,实验部分也好,还会有很多很多问题,你都得去想办法抓住审稿人的眼球,设置一些障碍,然后再告诉他你是怎么解决障碍,通过详尽的实验设置和实验结果,来告诉你的审稿人,我的idea到底是什么样的,审稿人自会去评判。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m0_73122726/article/details/128315447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