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主成分分析法(PCA)

https://www.jisilu.cn/question/252942

进行维数约减(Dimensionality Reduction),目前最常用的算法是主成分分析法 (Principal Componet Analysis, PCA)

使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数据的降维处理,具体的原理和过程是怎么样的呢?

下面让我一一道来。

1 信息损失最少

例如这样一些二维数据:



我们想要将数据降到一维,到底是图中的红线好呢还是绿线好呢?



降维就意味着信息的丢失,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将这样的信息损失降低。





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数据点和直线的距离就在降维的过程中丢失掉了。

显然,绿线丢失的数据要比红线多。

所以,我们可以判断,使用红线相比绿线会更好。

我们也注意到,投影到红线上的蓝点,离散的程度大于投影到绿线上的蓝点,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投影到红线丢失的信息相对更少。

这个离散的程度,我们使用蓝点之间的方差进行衡量:



其中:



为了方便计算,我们将所有的特征都减去该特征的均值,并依然用 a<sub>i</sub> 来表示,所以蓝点之间的方差可以记为:


2 特征不相关

上面是二维降为一维的情况,只需要找到使得方差最大化的一个向量就可以了:



但是对于更高的维度,应该如何处理呢?例如三维降为二维。

当然我们可以首先找到一个使得投影方差最大方向,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找到和这个方向不相关的另外一个使得投影方差最大的方向。

所谓的不相关,就是指第二个方向向量和第一个方向向量正交,体现在二维平面上就是垂直的关系:



我们先找到了使得投影方差最大方向,其方向向量为 u<sup>(1)</sup> ,然后找到了和它垂直的投影方差最大的方向,其方向向量为 u<sup>(2)</sup> 。

这里两个方向的相关程度,我们使用协方差进行衡量:



这里的 a, b 均已减去特征的均值。

当协方差 Cov(a,b) = 0 的时候,两个特征向量正交,也就是两个特征不相关。

3 PCA的推导过程

假设我们的训练数据有 m 行数据,有 n 个特征维度,那么矩阵 X 是一个 m × n 的矩阵,可以表达为:



X 的协方差矩阵 C 可以通过以下公式得到:



那么 C 为一个 n × n 的矩阵:



可以直观地看到,协方差矩阵 C 是一个对称矩阵,C<sub>ij</sub> = C<sub>ji</sub> ,对角线是各个特征的方差。

因为矩阵 C 是一个实对称矩阵,所以 C 也具备一些实对称矩阵的特征:

C 的不同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是正交的;
C 的特征值都是实数,特征向量都是实向量;
C 可对角化,且相似对角阵上的元素即为矩阵本身特征值。

根据这些性质,我们可以得到 n 个线性无关的非零特征向量 e<sub>1</sub>, e<sub>2</sub>, … , e<sub>n</sub> ,这些特征向量构成的特征矩阵 E = ( e<sub>1</sub> e<sub>2</sub> … e<sub>n</sub> ) 满足:



Λ 是一个对角矩阵,除了对角线有值,其他位置(空白处)都是 0 。

对于特征矩阵 X ,因为可能存在大量的冗余数据,我们将它转换到另外一个特征空间,得到新的特征矩阵 Z:



我们希望这个特征空间中各个特征的彼此是线性无关的,也就是说希望各个特征向量是正交关系。

那么在新的特征空间中,其协方差矩阵应该是一个对角矩阵:



对角线是方差,其他位置(空白处)是协方差。协方差为 0 ,代表着两个向量正交。

假设特征空间转换的过程可以表达为 Z = XU ,矩阵 D 代入该表达式可以得到:



也就是说 U = E ,U 就是矩阵 C 特征向量所组成的矩阵。矩阵 D 对角线上每个值就是矩阵 C 的特征值

如果我们把 D 中的特征值按照从大到小,将特征向量从左到右进行排序,然后取其中前 k 个,经过压缩转换(Z = XU),就得到了我们降维之后的数据矩阵 Z :



X 是 m × n 的矩阵, U 是 n × k 的矩阵,Z 是 m × k 的矩阵。

4 PCA的计算过程

第一步:首先对特征进行归一化处理。



第二步:计算协方差矩阵。



第三步:计算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并按照特征大从大到小排序。



第四步:提取特征向量矩阵的前 k 列。



第五步:通过矩阵乘法计算得到新的特征 Z 。其中计算的公式为:



至此我们算是完成了降维。

5 特征数 k 的选择

不过有时候,降维的效果可能并不好。要么可能维度压缩不多,内存占用和计算速度依然没有改善,要么可能维度压缩太过,信息丢失太大。

这其实取决于特征数 k 的选择。

因为矩阵 U 中每个特征向量是相互正交的,矩阵 U 也是一个正交矩阵,所以有 UU<sup>T</sup> = E , E 为单位矩阵。

经过如下推导,我们可以反压缩得到矩阵 X:



因为保留的特征数 k 小于 m,所以这个反压缩得到的结果是不等于 X 的。

例如一维还原到二维,最终反压缩得到的结果是:



而不是:



这是因为特征转换的过程中,丢失了一部分的信息。

所以使用 X<sub>approx</sub> 进行标记更加合适:



有了 X<sub>approx</sub> ,其实我们就能计算信息丢失率:



如果损失小于 1%,那么我们可以说保留了 99% 的差异性。

当然,差异性的百分比还有另外一个获得,那就是前 k 个特征值之和除以所有的特征值之和。

因为我们已经对特征值进行了降序排序,所以前面 k 个特征应该能够比较好的代表全部的特征。

注意,这个特征值是指对角矩阵对角线上的数值:



如果对于每个特征值,我们使用 S<sub>ii</sub> 进行标记,那么公式就是:



大于 k 小于 m 部分的特征值,就是丢失的数据,所以信息丢失率也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计算:



我们需要做的,是设置一个差异性保留的百分比,然后从小到大对 k 进行遍历,差异性满足条件,k 就是我们要的结果。

例如计算得到的数据差异性百分比和 k 的关系如下:

k = 1 :60%
k = 2 :77%
k = 3 :88%
k = 4 :93%
k = 5 :97%
k = 6 :99%

如果我们要保留 90% 的数据,那么 k 的取值应该是 4 ;
如果我们要保留 99% 的数据,那么 k 的取值应该是 6 。

6 关于PCA的注意事项

注意一:如果使用了PCA对训练集的数据进行了处理,那么对于验证集和测试集也需要进行相对应的处理。

我们在处理训练集的过程中得到了特征的均值 μ 和方差 σ ,以及特征向量 U ,我们需要使用这些参数先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然后转换到新的特征空间。

注意二:在使用PCA进行压缩之前,先使用原数据进行训练,这样我们才能对比压缩前后的效果。

如果不是占用内存空间太大,或者算法运行速度过慢,其实没有必要进行压缩。

注意三:不要使用PCA来避免过度拟合。

因为通过这样的方式皮避免度拟合,不仅效果很差,并且会丢失部分数据。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jincwfly/p/9245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