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爆裂鼓手》引发的产品思考

——寻找多数人生活中的真空处,帮小角色实现大大的梦。

电影《爆裂鼓手》几乎是导演查泽雷真实经历的夸张化讲述,或许只有足够真实才让这个30岁的年轻人写出如此有张力的剧本。一个疯狂的导师,一个癫狂的鼓手,影片从始至终看似对立的两人最终神形合一,影片讲述的其实是一个人,其实只有一个人,一个精神上充斥着自我实现主义,肉体行走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内心却处于二者之间真空地带的人


导师和鼓手二人都在尾声处达到了自己内心中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但我想他们二人都不会满足于此,他们的内心依然存在着矛盾,是继续癫狂着向前,还是找回一些真实世界的触感,找回那些爱自己或曾爱的人



影片中J·K西蒙斯完美演绎了一个执拗、癫狂、粗鲁的音乐导师,上帝给了他畸形的性格但其中近乎疯癫的严谨与专注帮助他成为一个音乐世界的成功者。弗莱彻渴望自己能够功成名就,渴望自己能够带出一个真正的属于自己的one of the great,到影片的最后那个神秘的微笑或许是在向我们诉说他内心的欣慰,但对于他这样一个目标永远没有上限的人来说,我看到的更多是:“我能做得更好。”    作为学生,影片男主角其实一个年轻的弗莱彻,是导演自己的影子,同样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个人实现主义者,他放弃了女友,放弃了家人的和谐,逃避了爱他的人的关心,竭力在寻找的就是一个能让他自己满意的自己。影片中看似男主一直在和弗莱彻斗,其实他最不服的是那个潜力未知的自己,结尾一段畅快的演绎是他一个阶段努力的汇报,相信也是他未来继续发挥的动力。


影片以训练、表演这些生活中二人的矛盾作为明线,让观众紧跟影片的节奏,一直在猜测剧情的走向,两人的关系时近时远一直到结尾都保留了神秘;将男主和导师两人在内心同自己的矛盾作为暗线,理想与现实的残酷反差屹立不倒,让影片的含义深刻且对当世很有意义。天才真的存在吗?大师真的只有敲打才能出现?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有人觉得男主失去的太多,有人觉得他这样蛮好,很是幸福。男主在同家人的餐桌发言里清晰地说明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态度,弗莱彻和他都是如此。父亲的拥抱给了内曼一条路,但内曼只用了片刻的迟疑就选择了继续寻找自己想要的那个自己。


说了这么多电影,回归到产品思维。内曼的梦使成为卓越的鼓手,弗莱彻的梦是成为一个伟大留史的导师,这样的梦又有谁没有,你有、我有,当一个产品能够覆盖一个大家有、很多人都有的梦的时候,这个产品便有了一定的根基。有的人年近退休仍不忘自己曾多么热爱歌唱,K歌软件给了他们舞台,有的人天生享受买买买的快感,但现实的经济实力又是残酷的,没关系,代购买手给了他们一个最适合的职业;深刻理解了断舍离的智慧,但每每到离手一刻又回到那个惜财如命的小市民,没关系,闲鱼这样的二手平台便是舞台。


以上说的其实都是一些很浅显的对人欲望的解剖,其实还有很多存在于我们的人性中,存在于大多数人的矛盾情感生活中,多数人都在贪得无厌的路上越走越远,多数人都对承担多种角色乐此不疲,抓住人强烈的占有欲,当一个产品能够直击一块因为矛盾而始终真空的地带时,它带给人的纾解是巨大的,留给用户的好感是难以言表的。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rhythmwang/article/details/77511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