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学习的一些思考

今天看到一篇不错的文章,讲的也是如何学习的事:
会学习的人学会别人思考的框架,不会学习的人记住别人思考的结论。所以我们通过划范围来考试体现出来的所谓学霸其实大多是只记忆一些结论的学渣。

在大学里,最重要的是学会独立学习,能把知识转变为个人的能力。学习能力是可以在不同知识领域间转移的,独立学习就是自学,明白要学什么,明白从哪里学,最终提炼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毕业后是否能生存,是大学学习效果的重要体现。

有一个观点:天才=科学训练10000个小时,当具备一定自学基础后,有多种方法能让你的学习更有效率。很多专业有大量的共性知识,如果你真正吃透、摸透一门学科,再转移去了解另一门学科,学到精髓只需要这10000个小时里面5000个小时,甚至1000个小时;而没有真正吃透一门学科的人,再去学习一门新学科,就好像是要继续花费另一个10000小时。所以,研究如何快速学习,不如认真研究如何才能快速吃透一门专业。如果你开始构建解决问题的专业体系,那你就形成自己的深度思考力,这种思考力我把它称为一门学科的元知识,这种知识的学习特点需要连续地深入思考,有些问题可能需要你连续思考好几个月才能找到答案。希望通过深入学习我们这门课程让大家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元知识。

每个学科知识体系里有大量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需要你花费大量记忆。很遗憾,在大学学习中这些知识往往成为我们学习的重点,给记忆造成大量的负担,又耗费大量的时间,我把这一类知识叫硬知识。硬知识很适合用使用思维导图来组织,思维导图在组织这一类需要大量记忆的信息方面优势明显。此外,我们可以借助搜索引擎来检索这类知识。

大学里有实习、课程实践、社会考察、毕业设计、社团活动等等教学环节。只有把元知识和硬知识通过实践,才会让你获得大量关于知识的经验值,并加深你对元知识和硬知识的记忆,我把这一类经验知识叫软知识。编程和信息安全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掌握相关的软知识。

很多人没有学好元知识就去大量记硬知识、去实践,看起来积累很多知识或经历,但是因为知识框架不完备,始终没有建立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不具备连续思考问题的能力。

软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反复尝试、调整,直到理论知识和自己的经验相匹配,才能让元知识和硬知识成为自己随机应变的软能力。好的技能或方法,你得找不同场合用不同的事情反复练习,记住是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事情用同样的方法反复练习。把一件事情反复做一百遍和用一个方法反复用在一百件事情上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元知识的学习能让你知道世界是如何运行的,实践经历能让你验证世界是不是如此运行的。在大学阶段多尝试多经历挫折也是一种财富,因为大学时犯错的成本很低,等你进入职场,能力越强,犯错的成本也越高,代价可能也越大。如果每次都倒在同一个地方,那可能是你的元知识结构出了问题。如果你没有学会结构化思考,那么错了也不知道从哪里纠正,这种思维的缺陷靠记忆再多硬知识也补救不了。反过来,如果元知识特别发达,可以直接通过分析别人的失败改进自己的行为模式,从而更快获得硬知识和软知识。

一门专业课程背后的三种知识:

元知识:这门课程思考问题框架是什么?遇到老问题,它会怎样分析?遇到新问题,它会怎样分析?
硬知识:这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是什么?适合用思维导图组织吗?
软知识:这门课程的哪些知识点需要哪些实践环节来强化理解和记忆?
我们这们课尝试教给大家一些元知识,让你具有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带领大家通过实践获取软知识,硬知识.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richard1230/article/details/81178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