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现适合自己深度投入的领域?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IMbRl71u7pt5X29rlEu7/article/details/83829551

一位小伙伴通过在行约我聊职业转型,他的困惑是这样的:


工作两年了,现在面临职业方向和公司的再选择。这是我的第三份工作,我希望能选一份可以长期坚持的行业。选择行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我基本没有概念,我想从您这边寻求一点帮助,获得一个帮助选择行业的方法或者选择行业的参照标准。


换句话说,咋选选对的可能会更大?


约好 10 月 23 日下午电话沟通,没想到一下子聊了 2 个多小时。围绕着如何选择行业(领域),我们讨论了三种方法:


  1. 从日常生活中挖掘

  2. 使用测评工具

  3. 不确定时的选择逻辑


特此记录下来,分享给有需要的小伙伴。


从日常生活中挖掘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的产品、服务、活动。


比如你家用的电视、冰箱,你日不离身的智能手机,你每年预约一脸次的体验、偶尔去的医院,你一年买一次的车险,你参与的驴友登山、户外拓展……


在这些产品、服务、活动中,一定有一些事情,你在参与时,是有比较好的体验的,是有兴趣想要进一步了解的。


那这些你感兴趣的产品、服务、活动中,可能就藏着可能转变为你事业领域的机会,别让你的感觉一晃而逝,捉住它,趁体验还在,做进一步了解,可能会发现新的可能性。


比如你喜欢看电影,那与电影相关的,就有很多很多环节和角色。随便列举下,编剧、导演、灯光、摄像、剪辑、制片、剪辑、发行、票务、放映、影院运营、衍生品、影评、海报、字幕、配音、插曲……你看,这么多这么多,有没有你感兴趣的呢?


每一种产品、服务、活动,按照一定的框架去分析,都可以找到若干行业、领域、职业、角色。因此,这里提供一个简洁易用的分析框架,辅助你自己分析。


首先可以将一种产品、服务、活动分为如下 5 个阶段:


  1. 设计:概念成型

  2. 生产(研发):产品制造、量化等

  3. 流通:产品、服务、活动等抵达用户的阶段

  4. 服务:用户消费产品、服务、活动的环节。

  5. 衍生品:结束后环节。


然后,每个阶段,再按下面几个维度去分析:


  • 具体的事务

  • 参与的角色

  • 每个角色做什么事情

  • 对角色的要求


最后,把分析的结果,整理成类似下面的导图:


640?wx_fmt=png


从日常接触的点发散出去分析,是出于这种考虑:你感兴趣的领域,做起来更容易投入。


但这种方法,有一个局限:你的见识会限制你的选择。因为很多东西,其实你接触不到,根本不会把它们列入选择范围。


所以,如果你从日常生活中挖掘不出来,可以试试第 2 种方法。


2

测评工具


有很多测评工具可以辅助我们探索职业兴趣,比如MBTI、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DISC测评(可以约我做专业的DISC测评和报告解读)、HBDI测试、盖洛普优势识别器、九型人格测试等。


这些测评,会对你的性格、行为风格、能力等做评估,给出报告,从报告中,很有可能会发现新的、你受限于见识而未能想到的可能性。


以MBTI为例,它评估的是个人性格倾向中相对稳定不变的那部分,是冰山模型水面之下的那部分,属于个人的基础性格特质和能力特质,从这些基础的特质出发,帮你匹配可能合适的职业。


这样匹配出来的可选项,就会有很多。比如你现在是做市场专员,做得很痛苦,想转型,做了一个 MBTI 测试,结果发现是 INFJ ,报告中可能就会列出几十种职业,比如:


  • 职业顾问

  • 图书管理员

  • 发展心理学家

  • 小说家

  • 诗人

  • 电影编辑

  • 展览设计员

  • 剧作家

  • 早期教育老师

  • 诊疗心理学家

  • 商品设计员及陈设员

  • 按摩治疗师

  • 紧急热线主持人

  • 人力资源经理

  • 文学作品代理商

  • 商品策划

  • 职业分析家

  • 项目经理

  • 人才招聘员

  • 教练

  • ……


在这个可能性清单中,一定有你自己发掘不出来的,它们就可能成为你寻找方向的线索,帮助你找到你想做的职业。


不确定时的选择逻辑


很多小伙伴对行业、领域、职业没什么概念,也谈不上来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大致的感觉是眼前一片迷茫,但又担心自己选错,迟迟无法做出选择。


其实这源自我们大脑的一种习惯性思维模式:要做一件事,我们首先需要确认自己能做;其次,我们还得想做;然后,我们才能真正去做这件事


一旦陷入这种模式,我们就会进入“反复确认自己是否能做、想做而迟迟无法去做”的怪圈。


但实际上,多数事情,在你没做之前,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更不用说会不会喜欢


要想走出这种“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想不想做而无法开始去做”的怪圈,需要将思维方式变成这样:做-->会做-->想做


先开始做,做着做着你会了,然后就有了自信和动机,就还想做,就进入了正向的循环!


640?wx_fmt=png


一旦你开始做一件事,就很容易继续下去。因为,行动会引发动机,投入会强化认同。


所以,尽管放手去做,任何微不足道的胜利都会转化为继续尝试的信心与渴望,直至取得你个人的成功。


等你能把一件事做好,就很容易会喜欢上这件事,因为,你喜欢那个成功的自己。(相反,如果你始终做不好一件事,就不可能喜欢它,因为你不喜欢面对它时那个挫败的自己。)


注意,我在这里强调“不明确该选择什么行业时,先进去做了再说”,并不是要你不管不顾随便进入一个行业!


而是,我们要先撇开自身喜好,客观地去评估一个行业,选择成长性好的领域,比如教育、医疗、互联网、金融、AI、文化娱乐、体育、健康、智慧城市、IoT等等,避开走入衰退期的行业,比如钢铁、煤炭等等。



补充说一点,三种方法,是可以结合起来的。比如搞到一个成长性好的行业清单,从日常接触出发做筛选,找到可进入的领域,然后使用测评工具查看自己的性格和能力优势,选择更适合的岗位。



相关阅读


有想要约我聊职业规划、转型、Offer选择的小伙伴,可以戳阅读原文,使用在行约见。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IMbRl71u7pt5X29rlEu7/article/details/83829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