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第45周日

10岁的双十一,已完全成光棍节长成购物节。从两周前开始身边就有不少朋友通过各种活动备战,但结果只是花时间精力玩玩游戏而已,所以有“一路操作猛于虎,最后到手5块5”的说法。但是就算知道双11是个“大骗局”,你就能忍住不剁手吗?

反正我是凑热闹买了不少东西,没有便宜多少,更多的收获是那种凑热闹的体验。

然后静下来思考,不随波逐流。

本周无意中看到李开复《人工智能》那本书,里面没有太多深入的思考,但作为外行大众科普学习还是不错的。里面提到了人工智能时代怎么学和学什么,其实质还是围绕说人类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不是过去那种靠记忆和练习就能获得的技能,而是对复杂系统的分析决策能力,对文化和艺术的审美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由过去生活、经历而形成的直觉和常识,以及基于人自身所有的情感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想要在人工智能时代更好的生活,就应该持续往培养这四方面的能力入手。

看书的同时看到了一些人,60年的张宏江,68年的林斌,78年的陈士骏等,他们的故事和经历值得每个被封闭在自己狭小空间的人学习。

这周写了微服务的演化和拆分。

微服务架构的四代更迭——

  • 第一代:单个服务使用轻量级容器包装,使用容器编排工具运行时部署和管理;但每个服务都要负责自己跟踪其他服务的位置并进行失败处理。

  • 第二代:引入服务发现和可重用的容错通信库,但通信库的语言限制了服务的编写语言。

  • 第三代:引入标准的服务代理/边车作为一个透明的服务中介。

  • 第四代:利用最近的FaaS和AWS的Lambda等无服务器-计算技术来进一步简化微服务的开发和交付。有了这种无服务器架构,微服务应用程序将基本上变成短暂的功能的集合,每个功能都可以根据需要快速随意创建、更新、替换和删除。

未来挑战

  • 服务的模块化与重构:如何划分模块、分配职责、设计接口

  • 服务粒度:不同的项目团队对于微服务的大小规模意见不一致,缺乏统一的标准

  • 前端集成:通常是一个巨石的前台使用大量的后台的微服务体系,这导致所有单体体系结构的缺点依旧存在

  • 资源监控和管理:信息太多,无法做出及时的管理决策;如何定义一个准确的警告阈值、信息过滤——利用数据挖掘、控制理论和机器学习从历史事件中学习

  • 故障、恢复和自我修复

  • 组织文化和协调

RabbitMQ是AMQP协议的很好实现,在传统生产者、队列、消费者模型中通过引入exchange路由来解耦队列和生成者的关系,带来更多的方便和灵活性。AMQP是一种协议,更准确的说是一种binary wire-level protocol(链接协议)。这是其和JMS的本质差别,AMQP不从API层进行限定,而是直接定义网络交换的数据格式。这使得实现了AMQP的provider天然性就是跨平台的。AQMP可以用http来进行类比,不关心实现的语言,只要大家都按照相应的数据格式去发送报文请求,不同语言的client均可以和不同语言的server链接。在AMQP中,消息路由(messagerouting)和JMS存在一些差别,在AMQP中增加了Exchange和binding的角色。producer将消息发送给Exchange,binding决定Exchange的消息应该发送到那个queue,而consumer直接从queue中消费消息。queue和exchange的bind有consumer来决定。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doit8791/p/9938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