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大数据 首先要保证数据可靠

由于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推动,人工智能在当下已成为科学技术领域炙手可热的名词。眼下,许多人谈起大数据津津乐道,以为有了大数据,再加上深度学习,就可以无所不能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许多人以为通过多中心、大样本收集到越来越多的数据就是大数据,却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数据的真实性。

就医疗卫生界而言,在各级各类医院中都存在数据不真实的问题。据媒体报道,山东省邹城市一老人受伤住进该市某医院,家属发现收费清单上老人一天内竟然持续吸氧48小时。在同一医院,陈先生的奶奶因意外摔伤住院,出院后发现费用清单上显示住院6天吸氧278小时,平均每天吸氧40多个小时。某三甲医院的一住院医师竟然不会看什么是杵状指,明明患者有典型的杵状指,其病历上硬是写的“未见杵状指”。呼吸科的大夫不会辨识Veclron啰音,明明是典型的IPF患者,胸部可以听到典型的Veclron啰音,病历上竟然写“未听到Veclron啰音”。还有医生明明患者是典型的脊柱侧后弯,病历上却写成胸廓脊柱无畸形。内科住院医师竟然不知道什么是窦性心律不齐、T波倒置和T波低平,有的医生竟然在典型的心房纤颤患者的心电图上测量出P-R间期来,在一个典型的心房纤颤患者的住院日志中,竟然会出现脉率96次/分,而心率却为66次/分……这些极为荒唐。

试想,如果我们所倡导的大数据就是建立在这样虚假的数据基础之上,即使经过深度学习、精密处理后得出的结果和结论的可信性又有多大,这样的结论又有什么实际价值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诚然,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不排除某些情况下问题出在医生的水平和能力欠缺,并非故意造假。但是,也有的问题是源于工作态度不严肃,敷衍塞责,对工作不负责,对人民健康和生命不负责。目前社会上弥漫着一种浮躁的情绪,人们往往追求一夜成名、一夜暴富,而不愿意日复一日扎实、认真地积累,不愿意经年累月地学习和工作。表现在医疗卫生系统,有一些医院津津乐道和攀比的不外乎是医院有多少张床,门诊量为多少,病房收治病人数,平均住院天数,床位使用率和周转率,每年毛收入多少个亿等,至于疑难病例确诊率、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医疗差错、病历质量等则无人问津或不敢深查。医疗科研上,也是片面追求论文数量和SCI多少,买论文,请人捉刀代笔,以致形成了产业链,科研数据造假已经在国内外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总之,大数据固然迷人,然而数据的真实性更为重要,因为数据的真实性乃是数据生命力所在。近悉,全国已有8个省份设立了与大数据发展相关的全新机构,在此,也想提醒一下相关部门,在组建大数据机构时务必要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监管部门也要加大对数据造假行为的惩处力度。

在这里我还是要推荐下我自己建的大数据学习交流裙:805127855, 裙 里都是学大数据开发的,如果你正在学习大数据 ,小编欢迎你加入,大家都是软件开发党,不定期分享干货(只有大数据开发相关的),包括我自己整理的一份2018最新的大数据进阶资料和高级开发教程,欢迎进阶中和进想深入大数据的小伙伴。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cqacry2798/article/details/8414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