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M32移植cJson和FreeRTOS时,cjson解析和创建失败问题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https://blog.csdn.net/u013184273/article/details/84870672

一,环境:STM32+cJson+FreeRTOS+Heap_4.c

二,FREERTOS的内存:Heap_4

FreeRTOS8.0.1内存管理的最后一个堆模型Heap_4,貌似是在这一个版本才有的。所以找到的说明几乎没有。代码的开头注释也只是简单地说了一下实现了pvPortMalloc()和vPortFree()两个函数,并且能够对回收的内存块进行合并,减少碎片的出现。(A sample implementation of pvPortMalloc() and vPortFree() that combines (coalescences) adjacent memory blocks as they are freed, and in so doing limits memory fragmentation.)不过经过这一次的剖析之后,发现Heap_4所用的内存管理算法为首次适配法(first fit algorithm)。

和Heap_2一样,Heap_4先申请了一个数组ucHeap[ configTOTAL_HEAP_SIZE ]作为自己管理的堆空间,同样也有空闲块头结构BlockLink_t来管理空闲块。但是和Heap_2不一样的是,Heap_4用了BlockLink_t中xBlockSize的最高一位来标识某个内存块是否处于空闲状态。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一个宏heapBITS_PER_BYTE的出现,而且定义为( ( size_t ) 8 )。这样一来,每一个分配出去的内存块大小就有限制了。例如,我用的是STM32F103,size_t是定义为unsigned int类型的,32位,可支持到4G的内存空间。但是最高1位用来指示空间状态的话,那就只有31位去标识内存块地址,即只支持到2G的内存空间。所以用Heap_4还是有一点点代价的,特别是用在16位或8位的单片机上。
还是先剖析一下堆空间的初始化过程prvHeapInit()。首先还是先将内存堆进行首地址对齐。接下来就是运用xStart和pxEnd来组织整个空闲块链表。要注意的是,xStart是BlockLink_t的一个实体变量,存储在静态存储区,而pxEnd只是BlockLink_t的一个指针,存储在静态存储区中,却指向了内存堆的最后一个BlockLink_t大小的位置上。也就是说,内存堆最后的空间是存储着一个BlockLink_t,用来指示空闲块链表的终结,这是和Heap_2有所不同的地方。下图说明了初始化流程最终将空闲块链表组织成的样子。

接下来剖析Heap_4的第一个重点:pvPortMalloc()。和以前一样,分配内存之前还是先调用vTaskSuspendAll()挂起所有任务,以确保分配内存的过程不被中断。下一步通过判断pxEnd是否为空来决定是否需要初始化内存堆和空闲块链表。因此,初始化之后pxEnd就不为空了,以后再调用pvPortMalloc()也因此不再调用初始化函数。但是这一个判断的另一个分支(else分支却调用了一个mtCOVERAGE_TEST_MARKER()的宏,这个宏的定义在FreeRTOS.h里,定义为空。因此目前还不知道这一个宏具体作用,看名字应该是用来测试什么的。接下来是判断用户申请内存大小的最高位是否为0,为0即合法(之前说过,最高位用来标识空闲块的空闲状态,因此最高位为1则说明用户申请的内存大小已超出空闲块的最大大小)。然后还是一个size_t类型的数据与0比较的判断(虽然这个判断总为真,但也不知道作者为啥要写这么一个判断,要是有人知道这一个判断的意途,请告诉我),里面是增大用户申请的空间大小以便容纳空闲块块头BlockLink_t以及将最终申请的内存大小进行对齐。
以上的预处理完成了,开始进入分配算法的核心了。只要最终申请的空间大小仍在空闲空间大小的范围内,则进入内存的分配。首先遍历链表,找到第1块能比申请空间大小大的空闲块,修改空闲块的信息,记录用户可用的内存首地址。接下来,如果分配出去的空闲块比申请的空间大很多,则将该空闲块进行分割,把剩余的部分重新添加到链表中。
分配内存的主要流程基本结束了,和之前分析的一样,pvPortMalloc()继续调用调试宏traceMALLOC()输出调试信息,恢复所有挂起的任务,并按设置调用勾子函数vApplicationMallocFailedHook(),最终把用户可用的内存首地址返回。到这里整个pvPortMalloc()就结束了。
但是,有一个地方刚刚没怎么详细讲,就是把分割出来的空闲块重新添加到链表中的过程。现在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也是Heap_4的一个重点。和Heap_2不同,这一次的prvInsertBlockIntoFreeList()并不是写成一个宏,而是写成了一个函数。进入函数的开始,可以看到,FreeRTOS实际上是将这个空闲块链表里的所有空闲块按地址顺序排列的。当然,如果不这么排列,怎么能将相邻的空闲块进行合并呢?将要回收的空闲块为pxBlockToInsert,这个空闲块将被插到pxIterator的后面。通过一次链表的遍历,就把pxIterator找出来了。接下来,FreeRTOS先试着将pxIterator和pxBlockToInsert进行合并,可以合并的标准为pxIterator的首地址加上pxIterator的块大小之后等于pxBlockToInsert的首地址。相等就说明两个块是相邻的。如果不能合并,就什么事都不做。然后,FreeRTOS再试着将pxBlockToInsert和pxIterator指向的下一个空闲块进行合并。可合并的标准和刚刚说的一样,只是这次用pxBlockToInsert的首地址加上pxBlockToInsert的块大小与pxIterator指向的下一个块地址比较。能合并是最好的,不能合并,则要修改pxBlockToInsert的Next指针,指向pxIterator的下一个空闲块。这是链表插入的基本操作,不用再细讲了。最后,要是pxBlockToInsert没有和pxIterator合并,则还要修改pxIterator的Next指针,这样整条链表才完整无误。
最后一个重点是vPortFree()。不过这里的vPortFree()的流程和Heap_2的差不多,只是判断指针合法性的时候多了两个条件,一个是检查回收的块大小最高位是否为1,为1才是合法的,毕竟是分配出去了嘛。第二个是Next指针是否为空,为空了说明那是pxEnd,那就不能回收了。在这两个判断之前也有这两个条件的断言configASSERT(),定义在FreeRTOS.h里,同样也是定义为空,可能是留给用户另外用的吧。
Heap_4的其它三个函数,一个名字看上去是做什么初始化的,却什么都没有实现,所以没啥好讲的,另外两个只是用来返回内存堆的一些状态而已,所以也没啥好讲的。到这里,整个Heap_4就剖析完成了。

三,cjson的内存释放

cjson只有2个文件,一个cJSON.c 一个cJSON.h文件。

cJSON的内存管理,提供了用户自主方式的接口。可以通过方法InitHooks来设置自己的内存管理,默认使用malloc,free

static void *(*cJSON_malloc)(size_t sz) = malloc;
static void(*cJSON_free)(void *ptr) = free;

void cJSON_InitHooks(cJSON_Hooks* hooks)
{
    if (!hooks) { /* Reset hooks */
        cJSON_malloc = malloc;
        cJSON_free = free;
        return;
    }

    cJSON_malloc = (hooks->malloc_fn) ? hooks->malloc_fn : malloc;
    cJSON_free = (hooks->free_fn) ? hooks->free_fn : free;
}

四,如何避免cJson解析和打印为空

还是有两三处需要微调一下<针对stm32f103  + FreeRTOS>。其中修改一下malloc & free & size_t 这三个东西:

free & malloc就这么两个地方要修改一下吧,其中size_t 这个应该是在 .h 文件修改,主要是RTOS的 rt_malloc 和这里的malloc使用的不同。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u013184273/article/details/84870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