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改变了你?

曾经那个厌恶学习、厌恶作业、厌恶考试、厌恶老师的你,怎么突然就热爱技术,变得优秀了?

1、钻研能力——学会“学得精”,而不是贪图“学得多”

上学时,学生大多疲于奔命,每天学习4种以上学科!

数学老师上完课走了,语文老师来,语文老师走了英语老师来,然后还需要学习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大学生不知道未来的路在哪里,不知道学习时应该精学哪一门,更不用说小学生和中学生了。所以没有机会去花大量的时间去钻研某一个学科,到非常深入的程度。

与其每门课都学得浮皮潦草,倒不如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吃透每一个知识点,理解每一个细节。

学习C语言时仅仅利用一套实际产品的源码和一本C语言语法书,对每行程序都做彻底研究,不懂的语法就去查书、查网络,顺藤摸瓜对每一个知识点都不放过。学完这套源码后,我马上就会编写实用程序了。这种学习方法的好处是把知识点放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来学,不仅容易理解,而且学完就会用,效率极高。

当你通过某一个深入的学习内容,学会了“钻研”,学会了“把一件事情学精”,你学习任何新内容的时候,都会觉得“没那么困难”。

2、按需学习

每个工程师应该都有感触:“项目中学习,最有效的”。根据项目的需求去学习,最触发工程师的学习欲望。另外就是项目中学习,才能快速实践。如果你凭空要去学习某一门技术,一定会效率低下。

而我们在上学时,长时间处于这种迷茫学习,不知道学习的内容有何用,效率非常低下。

实际工作中按需学习,这是一种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因为学了就用记得牢。知行合一!这就是“知行合一 ”。

由目标触发进行任务完成

咱们从小学习英语是为了考试、为了过四级,拿学位证书,这样的目标设定让我的整个学英语的过程变得痛苦。而我常常也会困惑:学了有什么用?

但实际上,我到了工作上之后,我会发现,英语对于一个工程师是十分有用的!

教材国外编写的好,而代码也是用英文的,学术交流也是英文的……反而在工作后触发了我学习英文的动力。

除了英语,我大学里学的线性代数、力学、电路设计等等,这些看似枯燥无味,看起来也无用的东西在工作后也变得分外重要,我开始懊恼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有好好学。

那我们是否也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孩子一开始就接触工作,接触各种机器人工程,他们发现做好这些工程需要扎实的英文、物理、化学、数学等等的基础的时候,孩子们是否会学地更努力、更扎实、也更明确自己为什么而学?

3、能力比知识重要

在工作或学习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能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快速解决问题,是工程师能力高低的一种体现。这种能力与个人天赋有关,更需要后天的培养。只要做到勤于实践、勤于思考、勤于积累,不放过每一个疑问或问题,你的能力将会不断获得提升。

4、成就感反馈周期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嗑瓜子一个小时不累,但我们背英语一小时却很累。究其原因,是因为反馈时间的长短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可以嗑一个小时的瓜子而不觉得累么?

现在嗑瓜子,只能嗑,不能吃,瓜子仁留下来,嗑一个小时,再把瓜子仁一次吃完。这时候还会觉得嗑瓜子很随意么?

同样是嗑瓜子,但是设置的游戏规则有所不同,导致带来的主观感受也大不相同,这是因为在新的游戏规则里,付出得到反馈的周期被拉长了。于是题主得出了一个结论,人做事情,都需要有个反馈,反馈的周期越久,感觉上就越困难。

嗑瓜子,因为是嗑一个,吃一个,反馈的周期很短,差不多两秒钟瓜子就能到嘴里了,所以不觉得累。而工作学习的反馈周期就很长了,你不知道你学的这个东西什么时候才有提高,什么时候才能派上用途。

做一件事情,反馈的周期越短,越有可能上手。而一件大事情,我们也可以把它拆分成一个个小事情,然后给予每一个小事情一个短周期的反馈,这样我们做起来难度就小多了。

我们的在校学习,因为距离实践太遥远,所以反馈周期太长,导致我们疲乏,不愿意迷茫的学习,凭着自律性去学习,导致学霸很少、学渣很多。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ybfq/p/10316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