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O第四单元总结和课程总结

一、本单元两次作业的架构设计

  本单元为UML图的学习,通过完成对图的解析来强化对UML图各部分内容的理解。

第一次作业:

  初步完成对类图的解析。首先通过对各种UML元素的关系分析,结合常见的类,我对各解析出的UML元素进行了相关的组合,构造了几个类如MyClass、MyInterface等来将类的继承、类的方法及其参数都整合到一起,便于实现查找和统计的功能。接口的多继承使用DFS将其所有继承的接口全部找到并储存到相关位置。其他类的各种元素采用father循环方式找到继承的成员变量和实现接口。至于类和接口则存储在HashMap中,便于查找。在解析出所有元素之后建立一次新图,实现各种元素的关联,后续的查询基本上都是现成的。

类图如下:

 

第二次作业:

  实现对顺序图和状态图的解析,并完成几个合法性检查。大体思路与第一次作业类似,也是将顺序图和状态图的元素进行整合,并将整体放入HashMap中。状态图的后继状态算法使用了DFS。合法性检查中由于所有与类有关的元素都存储到了MyClass中,因此R001的重名检查就很简单,直接遍历类的属性和其AssociationEnd的名字;R002循环继承,采用了讨论区大佬分享的tarjan算法,求有向图的强连通分支,其中分支中有多个元素的分支就为循环继承;但在做R003重复继承时,发现了在第一次作业中的DFS算法中稍做些改动就可以实现,R002也是如此,不需要新的算法,不会引入新的一次递归遍历,但是后来也没有再改,毕竟也学会了一种新的算法。

类图如下(好大):

 

  总的来说这两次作业的思路还是很清晰的,通过对数据的整合来建立新图,并在初始时统计全部关联数据,后续的查询就简单许多。

二、四个单元中架构设计及OO方法理解的演进

第一单元:

  处理表达式并进行求导。在做这单元的作业时我还没有建立起面向对象的思想,几乎没有通过类来分解,啥功能都在主类里完成实现,前两次作业还好,比较简单容易对付,到了第三次作业简直是痛苦。第三次作业中,两个藕断丝连的类不断调用对方进行拆分直到不能再拆,逻辑混乱,也不知道是什么支撑我写完的。这单元,我体会到面向过程在有些问题上的难以实现。

第二单元:

  多线程电梯。到了第二单元,有了第一单元的教训,我在每次作业之前都会先进行构思,将各种不同功能建立不同的类来实现,通过对象之间的合作来完运人的功能。但是这一单元存在着重构的问题,我在写单次作业时只考虑了本次作业的实现,而没有考虑到下次作业的扩展,这就导致程序的扩展性很差,基本上一次作业一重构。重构一时爽,一直重构一直爽。而且我对多线程的理解和具体实现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也给本单元作业增添了不少难度。总之,这一单元应该是我尝试面向对象编程的实际上的第一单元,尽管存在着重构问题,但相比于第一单元已经有了进步。

第三单元:

  JML系列。这一单元可以说是写的很舒服了,三次作业层层递进,没有重构(当然这也跟作业本身的引导性有关,并不意味着自己的构思有多好)。这单元指导书中引导的分类让我感到层次十分清晰,每个类各司其职,而又相互联系共同完成相应功能。分好层次和类后,实现每个类就变得很清晰很简单,尽管最后一次作业还是有些难,但是相比之前的两个单元,这一单元还是比较简单和轻松的。

第四单元:

  UML系列。本单元主要考虑了设计构架的问题,这一单元相比于第三单元有了更好的自我思考和实现的空间,第三单元时我还是紧跟指导书的,傻傻的完成每个类而不去考虑其他功能在类中的实现,而在这单元作业中,自己进行构架设计,自己完成了对各种数据的管理,全方面的考量作业的需求,算是为课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吧。

三、四个单元中测试理解与实践的演进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是初始单元,但却是最容易出错的单元,输入数据的不确定性让人很是头疼,要处理格式错误的输入是我之前从没遇到过的,实现起来也很容易出错。第一单元的测试过程,就是构造一些特殊数据来验证程序的正确性,在互测时尝试看看其他同学的代码,但是也看不了多少,主要还是构造数据,肉眼找错。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多线程,找错就比较麻烦,输入对应输出的不确定性让错误很难出现或者复现,而且电梯数量一多,就会很乱,肉眼找错已经几乎是不可能的了,但是自动评测机又不会写,只能通过看其他同学一堆一堆的代码和使用一些数据来尝试,手动测试真的很难,于是这一单元的测试主要还是针对自己程序的bug展开。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是JML单元,正好和测试代码的正确性相关,这一单元中了解和学习了许多进行自动化测试的工具,如Junit、TestNG等等,有的工具确实可以自动生成测试数据并进行测试,不过需要相应规格,这对于大点的工程来说是很有用的,不过对于我们这小作业来说就显得有些麻烦了。我在这单元的测试主要是使用自动化生成数据并对拍的程序和脚本(毕竟指令字符串很好生成),和同学对拍来找自己程序的问题,并在互测中找bug,只要拍的久,效果还是不错的。

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UML图,无法再生成随机数据来找错了,只能自己手动构图进行测试。构建几个复杂的图涵盖所有可能的情况也不是容易的事,因此我在每次写完程序后,都要反复琢磨怎么构图,并和同学分享构造数据并对拍,最后还是同学的数据帮我找出了bug。不过本单元的测试还是有侧重点的,就是针对查询方法进行构图测试,类似于单元测试,对某一功能进行专门的构图测试,这样保证每个功能实现的正确性。

四、课程收获

  本学期的OO课程可谓硬核,不同于计组的周周必过的紧张感,OO课程给人压力没那么大,但又时时刻刻都在督促你做一些OO的事情。正如同吴际老师所说的,我们这学期的每一周都几乎是在OO课程中度过的,从构思到实现,再到最后的debug阶段及互测阶段,一周时间没有哪一天是没有OO的,可以说是OO陪我们走过了大二下学期的学习生活。

  通过这学期这门硬核课程的学习,自己也很有收获:Java语言自不必说,通过课程学习了一门新的语言(尽管还只是皮毛),不得不说大多数东西都封装好了真的好用;最重要的是面向对象的思想,以对象化的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将复杂问题模块化,确实可以更加清晰更加具有层次性,实现起来也更加容易,就正如这几个单元自己的经历一样,从面向过程到分类完成,从无从下手到最后清晰实现,可以说自己也在从面向过程向面向对象转变;程序测试也是我从课程中感受比较深的,不同于以往的交上去就看结果的测试模式,我们每次写完一个Project,即便过了中测,也很有可能存在着明显的错误,OO课程让我明白了测试的重要性和一些进行测试的方法,写完代码不是终结,不断测试才是王道;自己的码力也得到了提高,一开始觉得写个200、300行代码就已经够多的了,到了后期的Project,几乎都会有上千行的码量,这在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写完好长的代码回头看看,总会有一种自豪感,付出总是值得的。

五、课程建议

  1、实验课难度应该降低。毕竟实验课所要实验的内容是上午刚刚讲的新内容,难度不宜过高,应多以基础为主,或者多提供一些引导信息。最好别出编程题,不到两个小时实在是办不了。像最后两次实验课的内容形式就比较合适。

  2、课堂上讲一些思想理念架构的时候,最好多加一些具体的示例。有些想法道理讲明白了,但是具体怎么实现、具体怎么用却没有说明白,显得有些大有些空。这里跟软件学院相比,感觉软院学的东西比我们更细致更具体,而我们总是学一些大的思想,这方面和软院结合一下,既有大的思想,又有具体的细节,虽然内容很多,但可能会更好吧。

  3、感觉学生展示的研讨课没有让人真正学到什么东西,听大佬在上面讲,有的听不懂,有的听了也就听了,没什么实际价值,我觉得可以换成小组讨论交流制,几个人在一起分享自己的想法,不限于研讨课这一固定的时间,其他时间也可以交流讨论,或者让组里大佬讲讲作业的设计架构,接地气一点,而且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garyking99/p/11073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