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责任——读余华的小说《活着》的优秀读后感3100字

一种责任——读余华的小说《活着》的优秀读后感3100字:
哲学要思考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人生则思考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而活?
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在行进的光阴里,叫人生。记得我以前总是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父母把儿女养大,儿女把父母养死。”听着别扭,其实“养死”即是养老,养老而送终罢了,不是吗?
我从十八岁开始才会思考人生。那时涉世尚浅,父母年事不高,身体康健。我们兄弟姐妹七人,也都没有见过爷爷奶奶,还有外公。我们只见过外婆,而她也在我七岁那年离开人世,印象里只有她离世时大人围着那张床哭泣的情景和送她出山的画面,虽然她是在我们家生活,但我却全然不知道我的父母是如何对待老人的,自然也就没有传承,我的兄弟姐妹也是一样。
我开始思考人生是始于理想。上小学的时候要到镇上供销社的百货大楼买作业本等文具用品,也有卖小人书的也有卖糖果饼干的。我那时的理想就是将来可以成为卖图书的售货员或者卖糖果饼干的售货员,目的就是看书不用钱,或者趁人不备的时候偷偷拿一个糖果饼干吃(这一招是跟大人学的:以前生产队要社员剥花生种,就把带壳的花生领回家里来,而我们小孩子也参与其中,我们除了在一箩筐的花生壳里寻找漏网的花生米以外,也会偷吃花生米,大人同情可怜我们这嘴馋的小孩,就会纵容我们,并且要我们放回相应重量的泥块去充数,叫“革称”,我们就照做了。)后来上了初中,我的课室的隔壁就是学校的食堂,经常看到教师子女端着钵子饭,吃着肉满嘴流油,非常羡慕,而最终改变我人生远大理想的,除了钵子饭以外,最大的因素是隔壁食堂一到冬天就会经常飘来焖狗肉的香味,满校园弥漫。于是,我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做教师——只因了那诱人的狗肉香味。
那时,头脑里想的,都是“自我“,也可以说是自私的。老师的教育里最远大的理想目标就是科学家、工程师、医生、教师……为国家做贡献。而我的脑海里只有“为国家吃狗肉。”从启蒙到中学,所受的教育当中,基本都是“大德育”教学,没有受过包括品格情操方面的专门熏陶,所以我甚至到了出来社会参加工作了都还不知道捡到财物要归还失主,否则就属于违法行为,也没有具体的意象感知那些理想人物所从事的具体工作,所以只愿以后能够物质丰富一点,可以吃好穿好用就满足了,以至于后来得偿所愿从事了教育工作,也不知道真正的“为人师表”是如何一种“表”法。成为教师的理想是实现了,但是,我的生活里却不再有狗肉飘香了~
社会是一所大学,也是一座熔炉,在这个大染缸里,渐渐感知了人生的意义,也更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不再迷惘也不再糊涂,曾经见过的那些光彩照人的人物的结局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事的变迁,家里出现的相关的事情,对人生的思考就发生了一些改变,不再是“自我”为主,而是社会、学校、家庭为主了。
再后来,因为工作的调动,我来到了县城的一家初中任教,深层思索以前走过的工作之路,人和事的关系。个性的消磨,本真的留守,都是人生的际遇。读骆驼祥子有感也曾经自暴自弃,觉得一切都无所谓,整天浑浑噩噩的,没有了方向感,大概人都有迷茫期吧?就这样过了几年,脑海里涌现了一些英雄人物,比如保尔·柯察金的坚强品质,比如雷锋的小事情怀,脑海里迸出了一句话“人在弱势的时候,是靠精神支撑的”,而曾几何时,自己的精神支柱倒下了呢?于是重新鼓起勇气,直面生活。
“活着!一定要活着!哪怕像牲口一样活下去!”《芙蓉镇》的经典台词也一起涌现在耳际,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有希望,就会有力量,只要有力量,人生就会变得灿烂辉煌。可是,活着的真正意义在哪里呢?
我的朋友冯文望先生是一个资深教育家,也是心理学家,他曾经跟我讲过,人,除了自己,其他都是“别人”,我说:“自己有时都不是自己呢!”他很认同。他知道我自己在照料我的因为中风而瘫痪在床的父亲时,他感同身受,因为他也跟我一样,他说他照顾他的父亲,有一种重生的感觉,会是人生一笔重要的财富。自从父母逐渐老迈,我感觉生活的担子更加重了,很多时候,累的是心。女儿尚小,父母已老,正当五十多岁的我,承上而启下,工作也算忙碌,虽说衣食无忧,但是对于依旧担任高三毕业班科目的我而言,便是专职照顾一个瘫痪在床的老人都觉吃力,何况还有社会事务呢?
累,是生活的主题,人关键是在这苦累的生活中,如何调整好各方面的协调因素,比如家庭、学校的事情。承担着照顾老人、教育学生的、相妻教女的社会、家庭的双重责任,任何一方都不能偏颇。冯先生说的真有道理,照顾父母,人会获得新生,或者重生。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人的情感会发生蜕变:由原先的嫌弃、厌恶到后来的接受、习惯,再到后来的用心护理,无不渗透着骨肉亲情,再苦再累应该也是可以释然的。
教育子女方面,我对大女儿的管教是失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没有跟她生活在一起,所以倘若说没有什么感情也是不为过,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我也算是尽到了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和义务,这个跟失职并不矛盾。我也曾经问过她,作为父亲的我在她心目中的印象,她的回答是“不错”。她能给出对我的角色评价,我很是满足。如今,她在华南师范大学读书,但愿将来也要为人师的她,能够知性、明理、做好自己充当的各方面的角色吧!
小女儿生来乖巧、伶俐,人见人爱。作为父亲,我能过做的就是尽量多时间地陪伴,陪伴她成长、成才。她现在也读小学一年级了,由从前的不太搭理人不太说话到如今的主动搭讪滔滔不绝,都在做着改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这三观从来就没有对错之分,所谓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也因此每个人选择的人生道路也是不一样的。周末的时候与一个多年未谋面的同学在另外一个同学的办公室邂逅,听他说一个高中同学准备迎来人生的第三春了,我不禁惊叹:谁的婚姻是装在蜜罐里?不都凑合着吗?纵使第100春也是一样,矫什么情呢?而我印象中,他是那么本分、老实、厚道的人呐!难道是涉足官场而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这与责任有关吗?还是跟什么别的有关呢?这个事情也引发了我对人生的另外一种思考,就是社会体制的改变,人的思想,认识维度等却是根深蒂固。比如余秋雨,我一方面惊叹他的才华,一方面又惊诧他的人品。但是当有人在婚姻上指责他,并以此而骂他是文化流氓的时候,我倒是觉得换回封建社会,他最多也就是娶了一房姨太太而已。
这样看来,社会的变革也会让一些顽固的东西无法抹除,在这滚滚的历史洪流中,应该做到不争、不论、不求。尤其在利益面前,更加不要因为钱财的事情而跟人闹矛盾,让自己不开心。
徐福贵一生苦难,但是他都挺过来了!在常人无法承受的苦难面前,他坚挺地活着。他说:“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苦难,究竟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在历经苦难以后,不要只留下致命的打击,而是应感知生命所昭示的真正内涵。或许。徐福贵以一头牛的命运与自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我们,是否可以是一份精神财富?
徐福贵说:“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一个死去,我还活着。”在我看来,作为生命,徐福贵的人生是成功的。而成功的人生状态,我认为是这样的:不负父母,无愧亲朋,不累子女。
圆满的家庭都幸福着,不幸的家庭都苦难着。但是,只要心念尚存,认清自己,认清生活,认清生命的本质,就可以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活出自己该有的模样。在生命的长河里,我愿守护着你——我的家人,我的爱人。作者:黄会才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dushublog/p/11257098.html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