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不欲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勿矜,果而弗伐,果而不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章1 国际形势紧张,看看老子是怎么评价战争的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聊《道德经》,我们看看老子带给我们什么样新的智慧了。今天开始我们进入了第三十章的学习,这也比较快,到第三十章了。在第三十章里,老子讲了他的军事思想,这在《道德经》里是一部分非常独特的内容。老子整个《道德经》写的是领导者的修养提升,但是作为一个领导者,尤其是国家级别领导者,你一定要对军事有所了解。老子的军事思想非常不同,我们乍一看甚至以为老子讲的不是军事思想,讲的是什么消极退让。

比如说,第三十章一上来,老子就讲“以道佐人主,不欲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这话什么意思?用道来辅佐“人主”,“人主”就是领导者的意思,众人的领导者、国家的领导者。用道来辅佐那种仁君、那种国家领导者的人,他不想,“不欲”,帛书甲乙本都是“不以兵强于天下”,普通版本都是“不以兵强天下”,这么看帛书甲乙本就比通行本强,因为“于”字加了以后,指示这个位置,指的很清楚,“不以兵强于天下”,但是还有更好的版本——郭店楚简,这一章在郭店楚简是有的。

郭店楚简里说“不欲以兵强于天下”,“欲”字加的又好,我觉得这是比较完整的说法了。以道来辅佐国家领导的人,这种人“不欲”,他不那么想,没有这种欲望,没有这种想法,去用兵来“强于天下”,就横行天下我靠的是兵,那是不行的。因为“其事好还”,就这种兵家来回打这种事,“好”是容易的意思,“还”是偿还、报复的意思。也就是说,这种事你胜了人家,但是马上人家要报复你,又还给你了。你暂时赢了,你就是真的赢了吗?未必,可能招致灾祸,所以这种兵家之事,是你看着暂时胜利,你觉得很了不起,但是人家都想再复仇,这事很容易还回来,这是老子讲的。

老子讲这话什么意思?“以道佐人主”,按说兵强最好的,一个国家兵强马壮才好,老子《道德经》里边在很多地方讲到了,不要想兵强,兵要弱才好。大家一听觉得这糊涂,一个国家不是兵强马壮才是福分吗?老百姓才觉得可靠吗?为什么老子总是要讲兵要弱呢?老子后边甚至说用兵我不敢进寸而退尺,我前面往前走一寸都不行,我尽量退一尺,“我的天呐,这还能打仗吗?”

老子的军事思想看我们从谁的角度来看,如果你从一个将领的角度来看的话,你会觉得老子写的军事思想特别窝囊,“这好家伙,不以兵强于天下,兵弱才好,这哪行啊,那我们打什么仗啊,我们天天打败仗才好”,从将领角度看这绝对是不可理解的。但是老子写《道德经》不是给将领看的,是给国家领导者看的。 国家领导者通盘考虑的时候,一定不要把兵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就是不要把战争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因为这个东西不是什么好东西,大家说怎么这么看呢?

举个例子,比如说在魏国的时候魏武侯,大家知道有个魏武卒,魏武卒特别能打,战国时期魏武卒是强悍的队伍,这是吴起创立一支劲旅,这支劲旅特别能打,他的老板就是魏武侯,就是魏国的国君。

魏武侯曾经问他的大臣李克,他说我很好奇一件事,这吴国它为什么会灭亡?李克就回答他,这大臣很聪明,说“数战而数胜”,您瞧这回答,国君问他吴国为什么会灭亡,他说因为吴国数战而数胜,每次打仗总打赢仗,这一听不就糊涂了,魏武侯就奇怪了,说“数战数胜,国之福”。“数战数胜”,打多少次仗,打的很多,打的都赢了,这不国家的福分嘛,它却亡了,这是什么缘故啊?“何故也?”

李克对说,“数战则民疲”,您这国君好打仗,我兵不是强嘛,我好打,我一打仗就赢了,不断的去打,打仗打多了,老百姓就累了,您想能不疲吗?不断的征兵,这是“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打多少次仗都打赢了,这国君就开始骄傲了,“哎呦,我这将领能打,我这战士能打,太好了,打”,开始骄傲了。李克分析这局势,“以骄主使疲民”,就是一个骄傲的国家君主、狂傲的国家君主,来驱使这些疲惫的老百姓。“而国不亡者,天下鲜矣”,这国家不灭亡的,这天下都很少见。就是国君越来越骄傲,老百姓越来越疲惫,这上下朝着两个方向使劲,说这种国家不亡,怎么可能呢?您一骄横以后,“恣”就是恣意的意思,我狂妄了,“恣则极物”,你恣意,我就想打哪,想打他打他,想打他我都能打赢,所以就“极物”,把这个“物”,把万物用到了极致,用到了不能再用的时候。

“疲惫则怨”,老百姓这边“疲惫则怨,怨则极虑”,怨恨到极点以后,他就天天想该怎么办怎么办,所以李克说“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矣”,说上下都达到了一个极端,往两边走达到了极端,这老板越来越狂妄,指哪打哪,天天往外打,老百姓越来越疲惫,就天天想怎么摆脱他,这个时候上下都走到了极端,这吴国的灭亡,我觉得还晚了一点,这是李克回答的。“夫差所以自刎于干遂也”,所以夫差就因为这个才自刎了,自杀了。

李克回答的非常好,他把一个国家如果兵强了以后会造成什么样的格局,给分析的很清楚,如果你国家就靠这军事力量强大来横行于世界的话,迟早你会灭亡的。为什么?你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了,这战争以什么为代价?战争以消耗国民的实力为代价的。

您看《孙子兵法》里边,《孙子兵法》不是讲计谋,《孙子兵法》里的“计”不是计谋的意思,不是三十六计,三十六计那是小术,《孙子兵法》里的“计”是计算的意思。《孙子兵法》上来先讲两个国家先计算,计算两边的实力如何,计算道、天、地、将、法这五个方面,两边的实力到底相差多少。只有我实力已经胜了,我才敢打这个仗,否则不要打。

《孙子兵法》上来要先计算的,而计算的几个条目——道、天、地、将、法。道就是你国家领导者有没有为老百姓做事,争取老百姓的人心,这就是道。《孙子兵法》里讲的道天地将法的道,就是《道德经》里边讲的领导者法则;天是老天,天时向不向着你;地是地利,地利向不向着你;然后是将、法,有没有强悍的将,最后是兵法用的如何如何等等。《孙子兵法》里边讲的非常清楚,第一个条件就是你领导者有没有德行,会不会争取到老百姓的支持,这是最大的国家的实力。

老子《道德经》里边的意思是国家不要靠兵去横行世界,应该靠德行感召世界,真的要打仗的时候,一定到是万般无奈的时候再打,这叫“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甚至老子说这种战胜了都要以丧礼来去处置它,就当做丧礼来办,因为杀太多人了,所以仁慈的人是不愿意做这样的事,这是老子《道德经》的军事思想。把国家实力增强以后,德行感召大家,让大家向我靠拢,而不是靠兵横行天下。如果靠兵来横行天下,并非国家的福分。老子讲的对不对呢?是不是这么回事?您纵观历史看起来,就没有一个靠兵强的最后能够持久的事。

比如说希特勒,希特勒那兵非常强,那闪电战了不得,说打谁就打谁,迅速把人家国家给占了,经常干这事,结果像瘟疫一样横行一时,但是老子讲了“其事好还”,大家都想复仇来的,当全世界人民联合起来去反抗他的时候,最后他一败涂地,在地下室里自己把自己一把火点了。所以,所有这种靠军事觉得狂妄,觉得自己能打,我称霸世界的,但凡有这种狂妄想法的人,最后结局都是比较惨的。老子讲的是一个自然法则,就在人类社会之间我们要取得和谐,大家要平衡,我们以德行感召天下,这是可以持久的,这就是老子的军事思想。

我们大家听了以后就会问,“罗博士,这老子讲的是国家领导者,那我们小老百姓学了这个有什么启发呢?这里有什么智慧的点拨呢?”有的,这里边大有智慧,在我们人生过程中,其实我们生活中是充满了冲突的,你不可能跟所有人都一片和谐,我跟大家整天都笑模样,每天都是很开心的,不可能的,会有冲突的。在冲突的时候,我们以什么的姿态去面对他,这是不一样。有的姿态就是我强势、我强,我欺负你怎么了,我就压你怎么了?有这样人。这样人的结果好不好呢?

我们如果纵观人生,把这个事件放到人生的历程里来看的话,这种在冲突中总想占尽强势的人,往往结局不好,他人生未必幸福,他处处占尽强势,您觉得您把别人真的压制下去了吗?您欺负别人就真的欺负下去了吗?我看有的老员工欺负那新员工,“那我就欺负你怎么了,你现在就听我怎么……”您觉得您就把他压下去了吗?我亲眼看过多少次,这样被欺负的孩子,转眼成长成长,最后变成部门领导了,就是你的顶头上司,在我的人生经历中,这样的事见过多少次了,您真的觉得您把人压住了吗?老子讲的“其事好还”,这种冲突您靠暴力去压制别人,人家反馈给你的也是恶念,所以恶上加恶,你幸福吗?而且当所有人联合起来反对你的时候,您的人生就不幸福。这样看似表面强势的人,其实往往最后结局并没有那么好的,这是老子讲的法则。

应该怎么做?老子《道德经》里就讲了,不要把这种军事放在前边,你做人不要把压制别人放到前面,没有用的,因为你要压制别人,人家来反抗,你遭受冲突,你压别人越多,别人反抗越多,你越不幸福,所以尽量以德行感召为主。把这种冲突当做人生武器的人,这种人就跟不以道佐人主、以兵强天下的人是一样的。老子说“以道佐人主”,应该“不欲以兵强于天下”,应该尽量忘记自己的军事力量,就是我们人在冲突强悍里面,尽量忘记它,而是突出自己德行的一面,这是老子讲的一个思想。

各位,这个我们没讲透,因为我们《道德经》上来第三十章只讲了这三句,后边老子用很多篇幅来讲他的军事思想,我们就这三句没法阐述透,但是我把老子的思想先告诉大家了。就是老子告诉你,从将领的角度来讲,兵强的好不好?好,从国君的角度讲,兵强好不好?老子的回答是不好。这个角度完全不同,所以从领导者、国君的角度来看《道德经》,我们才能真正的懂得老子在写什么,这是老子《道德经》的秘密。

今天我们先聊到这,明天我们接着来讲,老子《道德经》的军事思想对我们人生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启发。

第三十一章2 收起争斗之心吧!那其实就是“兽性”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聊《道德经》,看看老子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智慧了。昨天我问大家我聊《道德经》,每天一段古文,大家烦没烦?我看大家留言了,大家都说“没烦、没烦,引起了我读古文的兴趣”。我看到这种留言心里特别开心,因为这古文,中国的古文不能断的,我们很多文化的内容都是靠文言文的来传承的,中国人不懂得文言文了,看不懂古文了,基本上文化要断掉很多的内容,那是非常可惜的,所以我们了解一些古文,慢慢熟悉古文,熟悉经典是好事。我聊《道德经》的地点不一,因为我随时在走,有的时候现场声音就好点,有时候还有回音,实在抱歉。甭管条件多么艰苦,甭管环境怎么变化,我们坚持不断的每天聊一段《道德经》,这样聊起来大家一点点进步,我跟大家一起进步。

今天聊三十一章,前面老子讲了说“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今天说“铦袭为上,勿美之,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得志于天下矣。”这话什么意思呢?首先来看各版本的不同,“铦袭为上”,各版本都写“恬淡为上”,就现在通行本都写“恬淡为上”,比如河本都这些写的,河上公本、王弼本等等。

“恬淡为上”,恬淡虚无为上,不要zàn美杀人,这么讲也是可以的。但是这马王堆的帛书甲乙本和郭店楚简挖出来一看,人写的不是“恬淡为上”,写的是“铦袭为上”,“铦”字不是恬淡的恬,是金字旁放个舌头的舌,这字读“tian”(三声),还读“gua”,还读“xian”,这里边我们说应该读“tian”(三声)。“铦袭为上”什么意思?“铦”是什么意思?“铦”字非常清楚,讲的是锋利的兵器,是兵器锋利的程度。“袭”当什么讲?您想袭击的“袭”当什么讲?“袭”是突然的、隐藏起来去袭击,“袭”字是指遮盖上讲。“袭”字的本意我们现在已经不了解了,本意是给死者穿的衣服,后来就指衣服穿的层多,就加上一层衣服叫“袭”。从“铦袭”这两个字就看出老子的笔锋是非常厉害的,他把这锋利的武器当成要给像穿死人衣服一样给它裹起来,是这个意思,而且带着色彩的,这是死人的衣服,您看老子的文笔非常厉害。

“铦袭为上”什么意思?您把那锋利的武器拿布都给它遮上,不要拿出来,武器隐藏起来才好,不要没事亮出武器来,这武器如果长时间放那不用,这才好呢,这是上策,不要zàn美那种战争,这是这句话的本意。并不是“恬淡为上,勿美之”,这是以讹传讹,我们帛书甲乙本和郭店楚简挖出来以后,我们很多以前讲的《道德经》,理解是错误的。再重复一遍,老子在这讲的是那种锋利的武器拿布把它遮上,拿出来不用才好,要盖上,不用到武器这是真正高明的策略。不要zàn美那种战争行为,去打仗的行为,去攻击人的行为,不要zàn美武力。

老子讲“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如果你zàn美那种武力,炫耀武力,炫耀武器,前边这“勿美之”,讲的就是这种锋利的武器,讲的这是“铦”的意思,不要zàn美那种锋利的武器,如果你zàn美它,那是你乐于杀人。这种乐于杀人,老子给它定性,老子说“夫乐杀人不可得志于天下矣。”这话定性的厉害,说这种心存杀机的人,不能“得志于天下”,不能够做领导者。老子为什么这么讲,您如果听过我前边讲的《道德经》,您就该知道了。

老子不主张用武力去解决问题,因为老子认为发展自己,努力做好自己的基础工作,这是真正生活的主要部分,冲突只是一小部分,你能不用冲突的方式解决问题,以德感召是最好的,如果实在不行了,再去用武器,但是你知道用武器的时候会在歼灭敌人的同时,自己也受到损伤,所以会耗伤自己的实力。所以老子说这是“不得已而用之”的。作为一个领导者,千万不能认为武力是第一的,我就喜欢武力,你看我的兵多么强啊,这样的人“不可得志于天下”,如果他做领导者,就会出大问题。老子这话又什么意思?我们今天再深层的来剖析一下这个问题。

实际上在人类进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类有两种最主要的行为:一种是建设自己的家园,比如我种地、我畜牧、我生养儿女等等,这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的行为、一部分;另外一种是互相征杀、征讨,就是你种地种得好,我把你东西抢来,我去侵略你的部落,把你部落人杀了,我把你粮食抢过来,这是另外一种行为。这两种行为在人类演进的过程中,一直存在。到今天为止你看世界的变化依旧存在,这是动物本性,包括大猩猩。

那天我看电视《动物世界》演大猩猩,那也是两伙大猩猩,一伙大猩猩天天自己摘香蕉,自己培养儿女,生活的很好;另外一种大猩猩全是恶棍,全是像光棍一样,它们聚在一起就到处劫掠,于是就开始侵占生活很好的那伙大猩猩的家园,来到他们的树林里抢摘水果,打那个家园等等,最后这群恶棍是败落了,跑了,但是他们的侵扰导致那边大猩猩也死了几只。

在大猩猩时候它的生活行为就分成两种,这两种行为哪种是主要的呢?一定是建设自己家园,畜牧、养猪、养鸡,养什么各种动物、种地等等这样是主要的。如果全都去劫掠,没有人种地了全都劫掠,最后这世界会一片荒芜。我劫掠你的抢完了,我还要抢下一个,不断去抢,最后像瘟疫一样,最后都没饭吃了,因为抢完以后吃完了,没人种地了,所以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这种劫掠行为永远是像一场瘟疫一样会出现,但是很快又恢复到这种平静的,建设自己的生活的状态。这里边哪种行为占主要、哪种行为是主流呢?跟群体的领导者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如果以杀机为主的、喜欢劫掠的人当了领导者,那就坏了,以这个为主调的这个群体,最后就会像瘟疫一样侵蚀大家的地盘,但是最后又会消亡的,因为不可持续,不可能永远打下去,这是人类发展的两条主线。

老子深刻地指出了,我们一定要以建设自己的基础为主,那种乐于杀人的“不可得志于天下”,他不能做一个部落的领导者,讲的非常清楚。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这样,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说这希特勒,希特勒他脑子是杀机很重,他说把国家团结起来就是为了去劫掠,他当了国家领导以后,他就开始四处征讨、偷袭、去打人家,像瘟疫一样发展,可是他到发展到那个国家他没有发展经济,他马上把物资收集起来,去打下一个国家,所以他在这两条线里边,他是以杀为主的。这种人“得志于天下了”,他当了领导者那就坏了,根本就没有建设。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把整个人类历史给向后倒退拉了多少年,因为全都摧毁了,所有工业基地摧毁了,人类的生活资源全部被掠夺走了,老百姓生活水平倒退,很多人无家可归,所以这样人“不可得志于天下”,这是老子早在《道德经》里就指出的深刻的思想。

您看《道德经》这话简单,“铦袭为上,勿美之,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大家看“这对呀,太简单了”,人家讲的是人类发展的重要的规律,老子在这就讲出来了,给您指出来了。这两条线您要重杀人了,您这社会没法发展了,像瘟疫一样暂时兴奋,过后一片荒芜,所以老子讲了“师之所居,荆棘生焉”,荆棘都出来了,所以老子讲的非常深刻。

在我们生活中是不是这样?一样的。比如在公司里边,公司的部门领导和公司的主要领导,如果是个乐杀人的人,坏了,大家说“我们领导不是变态,不会杀人的”,我说的是杀心,未必是杀人,杀心是争斗之心。有的领导者就有争斗之心,比如说有的部门领导,他就认真鼓励大家,让大家做好事;有的领导斗争的心就非常重,他把心思不用在生产上,他把心思用在整人上,来回把你们分成若干派。我先把A找来,问问“最近B表现怎么样,来来你揭发一下,他怎么样,我对他有点看不惯这B,你说说这B怎么样”。然后A就开始说“B特别坏,你看他怎么怎么样”。他说你回去吧,他把B又找来,问他“A这人怎么样。A这人是不是不怎么样,你看见没,我觉得这人就不怎么样,来,你说说他坏话”。结果他公司里边把部门分成几派,让大家斗。他觉得你们斗我就把握平衡了,我就能从中控制局面了,所以我让你们斗,这种领导就是有杀心的领导,这样领导非常可怕。

您要知道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善和恶的两面,都有公平的、认真的去工作,另外一面是杀的那种动物本性,可是这样领导会你把杀的动物本性暴露出来争斗,把安心工作那面给隐藏起来了,所以这样的领导一当政,他当了主任、当了部门领导以后,坏了,这部门肯定乱七八糟,最后人与人斗的痛苦不安,这就是“夫乐杀人不可得志于天下”的含义。

从根本上讲,是这种领导人德行不足,仁慈之心不够,杀心过重,如果他当了部门领导、当了公司领导,会培养起来整个公司的兽性,这个兽性不是好事,不是说对外怎么怎么样,而是内斗的兽性,结果慢慢人的恶被激发出来,这个善就被泯灭了,这样我们的组织就不会进步。老子在2000多年前的《道德经》里就讲出来这样一个法则了,所以“铦袭为上,勿美之,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得志于天下矣”,这就是《道德经》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各位朋友您看这是大智慧,我们人生中自己都未必分析清楚自己,我们生活有两条线,一条是安稳于生活,另一条是斗。老子给你讲出来了,斗那面要隐藏起来,要尽量压制它,不要用到它,尽量把自己的生活发展的好,这是大智慧。尤其在领导者法则中,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能普通老百姓未必那么重要,您也可能感觉不到,但是对于领导者来讲,这句话简直太重要,这种智慧是非常重要的品性,这是我们学《道德经》的收获。

今天我们先聊到这,我们下一周再聊,看看老子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了,给我们什么样的智慧了。

第三十一章3 最近讲战争思想,可是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聊《道德经》,看看老子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智慧了。在过去的两天里边,周末的时候我们的编辑刊发了几篇听众的来信,我看了特别开心,因为我做的事帮到大家了。您说人活这一辈子图什么呢?能让大家开心,能让大家有收获,觉得自己有意义了,那这就很开心了,所以我们会接着讲的。

今天接着来讲《道德经》的第三十一章。老子前边讲了“铦袭为上,勿美之”,锋利的兵器要把它给遮盖上,给它封藏起来,你不要赞美兵器,这地方讲的很清楚,老子说不要赞美兵器。“铦袭为上”的版本出来以后,就比我们的通行本的“恬淡为上”要好,“恬淡为上”意思不错,但绝对不是老子的原文。

老子接着说“若美之,是乐杀人也。”你要赞美这兵器,你就是乐于杀人。“夫乐杀人不可得志于天下矣”,这样的人他不能“得志于天下”,让他当领导是不行的。老子接着讲“是以吉事尚左,丧事尚右”,当时的礼节办吉事喜事的时候,人要站在左边,排在左边。办悲哀的丧事的时候,办要往右边排,要站在右边,这左右是有区分的。我们前边讲了,古人认为左边属阳、右边属阴,左边是阳升、右边是阴降,所以有这么一个排列的方法。

老子接着讲“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当时的礼节很有意思,部队站排的时候,大小官站排的时候,本来正常的情况下,左边是吉利的,右边是不吉利的,左边是吉事,右边是丧事,可是部队站排的时候,官越大越往右边站。“偏将军”他不发号什么指令,他就相当于现在拍电影的副导演,导演说“开机”,副导演拿大喇叭说“开机”,这是副导演。导演说“好,停”,副导演就“停”,他的命令是上边发的,他只是往下传达,这就相当于“偏将军”,他不负责整个战争的决策,杀多少人他不管,他就是传令,让在下边执行,所以“偏将军”地位低。地位低的人在部队里站排,他靠左边。“上将军”,决定战争命运的,这场战争杀多少人的,他站在右边,那种丧事的位置上,所以老子说“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这是当时的礼节。“言以丧礼居之也”,也就是说这部队打仗排位的方式,完全是按照办丧事的方式来排列的,所以“言以丧礼居之也”。

老子接着讲“杀人众则以悲哀泣之”,这话的意思就是说打仗时如果杀人多了,这杀人包括杀了对方的人,也包括杀了自己的人,因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您杀了一千个敌人,自己也会损失掉八百人的,因为要拿刀对砍。当战争时杀人杀多了以后,虽然你战胜了,还要“以悲哀泣之”,要以悲哀的状态去哭泣他,觉得伤害了众生,伤害了生命,这事不是好事,“以悲哀泣之”。

老子接着讲“战胜以丧礼处之”,就是你即使战胜了,你办庆功,我们现在说“战胜了,胜利了,庆祝,欢庆”,真正有德行的人战胜了要知道是我的德行不足,没有靠德行来让对方归属或者是顺从等等,我靠争夺来解决问题、靠战争解决问题,结果杀了这么多人,所以要以丧礼来办这个事,就是办庆功要以丧礼的这种模式来办,要以这种心态去做事去。

到这儿第三十一章就全部结束了。这章后边这些话讲什么呢?说整个打仗按照丧礼来办,这些话什么意思?老子还是告诉大家,争端、武力争执、冲突是不得已才用的,用了以后你要知道是因为我的德行不够,我没有做好前期工作,结果最后用到了冲突。老子告诉大家一个理念,就是尽量不要去用冲突,不要去用武力来解决,一定要先做好自己,把自己实力增强,把德行提升,靠这些真正的实力去解决冲突,真正没办法了才去用战争、冲突,这是老子的思想。

这个思想、这几段大家可能没有之前听的有兴趣,大家觉得“这跟我生活中有用吗?有联系吗?”这有大用了,前边我讲了国家之间的。我们国家处理很好,我们国家经常谴责等等,经常用各种外交途径去解决,有的人说“我们怎么这么软弱”。这是大国风范,这真不是开玩笑的,我觉得我们国家领导人是懂得《道德经》的。随便引起冲突、争端,真正去打,代价都很大,我们靠德行、靠实力增强,让大家来向你靠拢,这是真正应该做的。真正逼到头了、逼到实在不得已了,打一仗没问题的。比如说对越反击战,一仗换来和平,这也是该打的,但是一定要知道,我们最终还是要发展自己经济,提升国力才是正道。这是国家层面的。

公司层面我也讲过了,尽量不要靠冲突解决问题,还没讲到家庭层面。您要知道在家庭层面德行是多么重要,这冲突往往带来不必要的损害。

我刚看一新闻,我还转发了,北京野生动物园,看老虎的地方,都是老虎、猛兽区,可以自驾游,你自己开车进去,自己去游览去。有一家三口人带一孩子,一丈夫、一妻子、加上丈母娘,再加上孩子,开车到里面看老虎。结果开着车不知道因为什么事,谁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小夫妻吵起来了,吵得不可开交。您说夫妻间吵架有什么根本的事?没什么根本的事,也就是谁没洗碗、没洗筷子,谁衣服没穿好……鸡毛蒜皮的事。结果吵起来了,不得了了,升级了,这位女士怒不可遏开门下车,去把丈夫的车门拉开,要把丈夫暴露在猛兽区里,没想到旁边老虎在那潜伏,一看“哎呦,这女的下车了”,老虎一下蹿上来,把这妇女一口就给叼走了。在车里的老丈母娘一看,“这了得,我姑娘被老虎咬走,我的天呐”,这真是亲妈,开车门下来就要去救,结果另外一老虎上来一口把她咬死了,然后也给叼走了。这男的据说下来想救,一看不行了又回车里去了,因为车里还有孩子。那位妇女现在重伤,生死未卜,就这点事、就这点争端,结果导致自己母亲死了,自己生死未卜。

您说有什么事能吵到在猛虎园里居然敢下车,敢面对老虎,这绝对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让她生了嗔恨之心,愤怒让她丧失了理智,忘记了她到底在什么地方。面对周围都是老虎,那老虎一上来那么大体积、巨齿獠牙,您能挡得了吗?所以我说这家庭争端往往都起于鸡毛蒜皮的事,真正大的原则上的事导致的很少,但是就这点鸡毛蒜皮的事,比如谁洗没洗碗,教育孩子哪句话说轻了、哪句话说重了等等,就这点小事,你多干点活,他少干点活,这些事结果会导致最后连面对老虎都不害怕了,就被老虎给吃了,这绝对是因小失大。

实际老子讲了,我们前边讲过,在生活中有两部分内容:主要、主干内容是过好生活,建设好生活的本质,这是建设这部分的内容;另外一部分是边际有点冲突,你的范围和别人的范围有点冲突,没有协调好,这是占生活不到5%、1%的内容,但是如果您看不清整个的整体,您把1%、2%当作全部了,整天跟人斗,而忘记我们生活是要过好自己的日子,结果导致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您看这小夫妻俩因为一点事,导致这么大的悲剧出现,这样的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说电视里边,我经常看到那种节目,我最怕看那种节目,就是两、三个孩子因为一套房子把父母告上法庭,在电视里边辩论,这老头、老太太一脸无辜的坐在那儿,边上三个儿子打得不可开交,“就这房子应该归谁谁归谁,那个归谁归谁,我是怎么养的,你怎么养的,在我这21天,到你那才20天”。说实话,我一看到这种节目,我心里不知道什么滋味,我平生最讨厌这种事,就是这种因为一点财产的纠纷,把父母当做狗一样的去骂、去看待,我觉得这完全是不懂生活到底是什么。您说就多给您10套房子,您死那天这10套房子您能带走吗?您都能带走?不可能的,一套也带不走,又留下了,三代以后您都不知道这房子哪去了,您碰上一败家子,天天吃喝嫖赌,100套房子都给你败光,都没了,都归别人了。

这种人是完全没有看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道理,这房子、所有的东西都是暂住而已,都是大家暂住而已,你因为这一套房子怎么分,其实前后差不了10万、20万的事,结果兄弟姐妹反目为仇,整天的内容没别的,家里一见面就斗,就是斗,回家跟自己小夫妻商量,我怎么跟我哥哥斗、跟我姐姐斗……我说你们是有多大的缘分,在千百万年里边你们生为人,然后成为姐妹、成为兄弟,这是多么大的缘分。结果这点缘分你们用来斗争,您可惜不可惜?完全我想不通这事。

父母那么大恩情,一点点把你养大,父母已经给您天大的恩情了,把您从一小婴儿给您养大成人,您长了本事了您跟父母斗,我觉得我完全不可理解,我真的完全不能理解,我看到这样的事我都头晕,我说这人怎么想的,我觉得您应该有本事给父母提供两套房子,这是您有本事。您为了父母给兄弟姐妹的房子,谁多分了一点,谁少分了一点,面积稍微差了一点,您就打得不可开交,您把父母的恩情全给抛光了,还跟父母反目为仇,我不认你了,您父母真的有一天不在了,您就不后悔吗?这样人没有一个不后悔的。真的父母不在那天,您再想见都见不着了,您还骂。

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他把冲突看作生活的全部了,忘记自己应该去搞好本质生活,你有本事就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幸福一些,您多赚钱多赚一套房子,您再给父母,奉养父母,让父母住一大房子,那多好。为这点蝇头小利,还抢得自己生活痛苦不堪,您觉得自己能幸福?这样的人晚上想起来自己都气的睡不着觉,因为他眼睛里就盯着那冲突了,所以这样的人也不幸福。

这是老子告诉我们的思想,就是我们人生主要精力要放在建设上,冲突是其中很小很小的部分,能用建设、用实力提升,用德行感召大家,取得和谐,那是最高境界。实在不行了,才有冲突,但冲突是不得已才用的,要很悲伤的,用完了很悲哀的,因为我们何至于到这种地步呢?所以这是老子给我们的人生智慧,我们的人生应该把精力放到建设上,不要因为一点点小冲突,就认为它是世界的全部,就把所有精力都放到那上去了,那你的人生会不幸福的。

这种智慧是我们要学习的,我们学习到这种智慧以后,您家里的冲突慢慢就都会化解了,没什么要紧的,我们都是有缘分才在一起生活,才生为亲属,我们要珍惜这种缘分,我们快乐生活的时间还不够,您哪有时间把整个生活充满了冲突、争端,这是完全不对的。明白了这种道理以后,我们人生就会幸福很多,这是老子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朋友们,我们今天就聊到这,明天接着跟大家来分享《道德经》,看看老子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大智慧了,好吧,我们明天再见,谢谢大家。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tesla-turing/p/11487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