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停止无效的努力》读书笔记

一、如何快速找到你的天赋优势

1、人的价值定位

1.1、冰山模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你能创造多大的价值,离不开三大内在因素:

  • 第一要素:知识和技能,位于冰山显露的部分,是非常显性,容易展示出来的;
  • 第二要素:能力,比如:思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需要通过仔细的行为观察才能看出,位于冰山的中间部分;
  • 第三要素:天赋。包括潜在能力、性格特质、动机、价值观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2、价值定位的五种类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因此,想要获得更高的回报,最有的选择有两个:

  • 能力型: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
  • 天赋型:不断的认识自己,发掘自己的天赋

        你需要:

  1. 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内化为能力;
  2. 有技能的,需要找到稀缺技能,当然,当技能供求达到平衡时,收入就会下降;
  3. 能力才是需要长久提升的,世界变化太快,但是能力是通用的;
  4. 需要不断的尝试和总结,发掘自己的天赋

2、努力到底是不是天赋

2.1、对天赋的错误理解
  • 误区一:认为天赋是能力:但实际上,天赋只是潜力。天赋只有经过大量的刻意练习,才能转化为能力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误区二:天赋不行,努力来补:但实际上,努力也是一种天赋。天赋包括能力天赋以及意愿天赋
  • 误区三:天赋离一般人很远: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天赋
2.2、天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三个要素:

  • 知:角色认知
  • 能:能力
  • 愿:意愿
            也就是说,当你知道目前的岗位/角色应该做什么,也有能力可以做成,同时又有愿望去做的时候,那么好的行为就会发生了。
2.3、如何发掘天赋
  1. 天赋包括能力天赋和医意愿天赋,只是“我很有快感”这并不是天赋,天赋一定是你愿意为之付出并让你感觉到强大的东西。
  2. 天赋包含以下四个特征:
            (1)自我效能:对自己可以完成某项工作或者任务的自信程度
            (2)本能:迫不及待的想要开始做某事
            (3)成长/专注:当你做这件事的时候,充满好奇,十分专注,时间过得很快
            (4)满足:做完这件事情后,就算疲劳困倦,也依旧会有满足感
    3.探索天赋的三个方法:
            (1)写日记,记录内在感受
            (2)问自己有关自我效能、本能、成长/关注、满足的事情
            (3)询问别人关于自己的特质

二、如何将知识转换为能力

1、学习的正确姿势

1.1、如何快乐的学习

       如果让你做一件事情,能够持续而且快乐,他必定包含三点:喜欢、擅长、有价值

  1. 我们喜欢这个学习内容或者学习本身
  2. 我们能够学得好,能够让自己有成就感
  3. 这种学习能够帮助我们带来价值
1.2、按需学习性价比最高

       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因此我们需要做一个筛选,将时间和精力用在真正有价值、能够坚持的学习内容上。
       成人学习区别于小孩子学习有四个特点:

  1. 自愿,孩子学习一般是家长安排的,但是成认的学习内容,一定是自愿且紧迫的;
  2. 经验,小孩子可以接受任何新鲜事物,但成年人往往会将学习内容与经验进行对照,在决定是否接受;
  3. 自主,成年人有更多主见,选择哪种方式哪些信息,都是有自主性的;
  4. 行动,学的东西如果没有应用的场景,学的再好都会忘记;

       因此在选择学习内容的时候,我们需要遵循的原则有:

  1. 有用:对现阶段要有用的;
  2. 匹配:与我们的经验背景相匹配,不会太粗浅,也不会太深奥;
  3. 参与:能够有参与感的学习,说教式的学习最好不要参与;
  4. 应用:可以用用到生活或者工作中去
1.3、提升元认知

       学习能力强的人,除了在智力和知识储备方面存在优势外,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了解和不断总结自己学习风格、明确优劣势、进而调整学习方法 ,这种能力我们成为元认知,他是“对于认知的认知”。关于提升元认知,理查德丶克拉克在1998年提出了五种元认知技巧:

  1. 筹划,在学习 之前先制定计划,学习过程中在不断调整。
  2. 选择,从杂乱无章的信息中选择关键要素进行学习,而不是一股脑的全学;
  3. 联系: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4. 调整:分析和理解新知识,抛去过去有用但是现在不需要的知识;
  5. 追踪:理解与应用新的知识,明确局限性,而不是生搬硬套。

       正确犯错:人类的大闹是从犯错中学习的,能否次能否从发按错中进步,决定了犯错这件事获得的是成就感还是挫败感

2、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2.1、如何将知识转换为能力

       学习的三个层次:

  1. 知识层:具体某个领域的,用来阐述道理或解释事情或完成任务的相关信息;
  2. 能力层:这里的能力是广义的,既包括特定领域的技能,比如:打篮球、画画,也包括超越具体领域的 通用能力,比如思维、沟通、管理能力等;
  3. 价值观层:整体的心智模型和价值体系,也就是对事物的判断。

       低效学习的三个误区:

  1. 知识零散化,导致信息饥渴症以及信息过载
           大脑的长期记忆容量其实是无限的,知识零散的信息太多,出现问题的时候无法调用,而分类之后就可以方便调用了。建立知识体系之后,就不会再感觉到信息饥渴以及信息过载了。
  2. 只学价值观,忽略知识和能力
           忽略底层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想一步登天地掌握“道”,其实登上的只是“空中楼阁”。只有积累到一定阶段,才能真正的悟出“价值观”
  3. 将知识与能力割裂
           不能转化为能力知识,学的越多只会让你信息过载、浪费时间、感到挫败。因此在学习完具体的知识后,要将它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用到自己生活和工作中去,将他真正的变成你的一部分。
2.2、如何建立知识体系

       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应该包括三个要素:有知识架构、有知识内容、内容之间有联系

  1. 明确自己的学习背景
           当你刚开始学习一个领域的时候,你要明确:你为什么要学习这个领域?将来打算如何应用?这个领域和你现有的其他知识有什么关系?因为如果你学到的东西没有场景去应用,你就没有动力去学,而且就算学会了也会很快就忘记。
  2. 通过各种可靠渠道建立架构
           通过权威的渠道,寻找一个已有的体系,而不是自己搭建体系。比如:专家、专业网站、专业书籍
  3. 不断修正自己的知识架构
           每个人的背景不同、学习目的不同,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调整自己的知识架构。
  4. 在架构中填充知识
           在碰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的时候,先将它记录到Evernote里,之后有时间的时候在将它归类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去。
  5. 将知识与知识,知识与问题之间进行关联
           学会举一反三,知识要向问题靠拢:在看到一个知识的时候,就去死开这个知识可以用来解决什么问题? 问题向知识靠拢:在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回到知识体系中,看哪些知识能够帮助你解决问题。

三、构建思维能力

1、正确定义问题

1.1、工作的两种类型

       我们的工作大致可分为两类:过程导向型与结果导向型
       对于过程导向的岗位来说,想要多产出价值,通常就是多花时间,因为单位时间的价值基本是固定的;而结果导向型的工作,需要的更多是功劳而不是苦劳,除了多花时间外,还有两种方法:

  1. 做更高价值的事情,因此要学会筛选高价值的事情,比如找到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将事情做得更快;
1.2、不是所有问题都是真正的问题

       表现问题与真正的问题之间往往存在三种偏差:

  1. 理解偏差(常常出现在别人要你解决问题的时候)——所以需要提问;
  2. 隐藏偏差(常常出现在与他人产生冲突的时候)——所以需要挖掘别人内心真正需求,从而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
  3. 成因偏差(常常出现在解决商业性问题的时候)——所以需要分析,要寻找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而不是治标不治本
1.3、不是所有正真的问题都值得被解决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找到解决度高、关键度高的事情,这才是值得我们花时间的地方。但是你需要做的是思考而不是困扰,真正的思考,是你需要收集信息、自我剖析、咨询他人、分析各种可能、最后进行选择 ;而不是反复思量、原地踏步。

1.4、如何快速找到有价值的问题

       在看到问题的时候,不要马上解决,而是先过一遍问题清单:

  1. 澄清需求——我是否清楚该问题/任务的背景、目的、关键利益方、可用资源、时间要求?要准确定义问题
  2. 挖掘诉求——对方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挑战?他真正的诉求是什么?这个诉求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实现?(若不是和人相关的问题,可忽略这条)
  3. 找准问题——这个问题是否是根本原因?这个问题解决了,事情就会变得顺利了么?
  4. 确定关键——这个问题现在是否必须被解决?是否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等着我去解决?
  5. 确定可行——这个问题现在是否可以被解决?我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花多久?这个时间是否可以接受?
  6. 正确思考——这个问题我思量多久了?有没有进展?继续如此,是否可能找到答案?

2、培养结构化思维

2.1、人脑的特点

       人类大脑在处理信息的时候,有两个规律:

  1. 第一,一次不能太多,3个左右最好,太多信息会让大脑觉得负荷过大;
  2. 第二,喜欢有规律的信息;
2.2、如何培养结构化思维

       当你面临一个难题的时候,有两种方法用来寻找结构:
       一种是自上而下地找结构,这种方法需要平常大量的积累各种结构化框架,分为程度结构、时间结构以及空间结构。比如:KANO模型、客户生命周期、PEST模型等等;
       另一种是自下而上归纳总结成结构,通过以下四种方式将碎片化信息归纳成结构:

  1. 头脑风暴,将脑中关于这个问题的所有想法都列出来
  2. 连线分组,将类似的想法用线连接起来,并进行分组,总结每组思想的共性
  3. 提炼结构,看一下这些分组,是否存在某种规律,比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重要性顺序等等,按照这样的规律,是否需要补充或者调整;
  4. 完善观点,确定结构之后,看每个结构之下是否还需补充其他信息,最后完善思路
发布了22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18 · 访问量 1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43404784/article/details/104192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