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发展历史简介

成像通常分为主动成像和被动成像。主动成像主动发射信号然后成像;被动成像则不需主动发射信号即可成像。通常,普通的照相机(不使用闪光灯、激光等辅助手段)是被动成像设备;雷达则通常是主动成像设备(个别雷达除外),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进行成像。

本文主要对雷达的波段和发展史做简单介绍。

1. 雷达频率与波长

由于光速受介质的影响较小,因此近似认为电磁波的波长和频率是对应的。

雷达的波长范围通常是100m~1mm;其中1m~1mm是微波波段;

对应频率分别是3MHz~300GHz; 其中300MHz~300GHz是微波频段。

2. 雷达的起源

1927年,Hollmann制造了第一部厘米波段的发射接收器,被称为雷达鼻祖;(ps与百度百科等其他消息源不符,存疑,但不重要啦)

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快速发展。

3. 二战中的雷达

快速发展:磁控管(加大发射功率)+收发开关(简化硬件)出现

击中敌机的命中率提高约100倍。

3. 50年代的雷达

用于天文学的大型雷达

单脉冲跟踪雷达

大功率调速管方法器(功率比磁控管大两个数量级)

机载脉冲多普勒(PD)雷达

4. 60~80年代的雷达

相控阵雷达

OTHR

SAR

预警机

高频天波雷达(能够通过电离层的反射实现超视距雷达,频率较小,而隐形飞机目标频率较大,故也可用于反隐身)

5.90年代以来的雷达

受到了四大威胁:

  • 隐身、散射截面积
  • 综合电子干扰
  • 反辐射导弹
  • 低空突防

近几年,用于无人驾驶的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以及用于动作感知的移动设备上的雷达得到快速发展。

参考:

《雷达成像理论与应用》第2讲

发布了68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12 · 访问量 2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azwsxrx/article/details/104686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