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度图像--图像分割 阈值处理之OTSU阈值

学习DIP第55天
转载请标明本文出处:http://blog.csdn.net/tonyshengtan ,出于尊重文章作者的劳动,转载请标明出处!文章代码已托管,欢迎共同开发:https://github.com/Tony-Tan/DIPpro
更多图像处理机器学习内容请访问最新网站www.tony4ai.com

开篇废话

废话开始,今天介绍OTSU算法,本算法比前面给出的算法更能够给出数学上的最佳阈值,不需要任何输入附加参数、与同样不需要输入附加参数的迭代均值和均值阈值来比较,OTSU给出的阈值能使分类更加均匀。
阈值处理将灰度值分为两类,而对于分类问题,已有的一种最优闭合解–贝叶斯决策规则。

贝叶斯决策规则

首先介绍下贝叶斯公式的形象化理解,考虑下图
这里写图片描述

上面的12幅图中有手枪和弹夹,只有弹夹和手枪出现在同一个盒子的时候才有杀伤力,也就是你拿到一个盒子,你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有可能是枪,有可能是弹夹,有可能同时有枪和弹夹。下面来从概率学角度分析
设盒子里有枪为事件A,那么A出现的概率设为 p ( A )
设盒子里有弹夹为事件B,那么B出现的概率设为 p ( B )
那么同时出现事件A和事件B的概率为 p ( A B )
看图可以知道

p ( A ) = 8 12 = 2 3 ……….(1)
p ( B ) = 7 12 ……….(2)
p ( A B ) = 3 12 = 1 4 ……….(3)

考虑我们随机抽出一个盒子,先拿出一个东西,比如先拿出一把枪,那么也就是事件A发生了,那么我们继续从盒子里拿东西,有可能拿到弹夹,也有可能啥也没有,那么拿到弹夹的概率就如下:

p ( B | A ) = 3 8 ……….(4)

同理,如果先拿出来的是个弹夹,那么接下来拿出枪的概率是:

p ( A | B ) = 3 7 ……….(5)

结合(1)(2)(3)(4)(5),可以得到:

p ( A B ) = p ( A | B ) p ( B ) = p ( B | A ) p ( A ) ……….(6)


假设下面情形:
已知拿出枪的概率是:

p ( A ) = 2 3

拿出枪以后拿出弹夹的概率

p ( B | A ) = 3 8

拿出弹夹的概率:

p ( B ) = 7 12

求拿出弹夹以后拿出枪的概率

p ( A | B ) = p ( B | A ) p ( A ) p ( B )

以上就是贝叶斯公式的一般形式,更复杂的形式会在后面的文章中详细介绍。(更复杂的形式是指盒子里有枪,子弹,弹夹,手榴弹。。。。。。)

数学原理

OTSU算法可以基于直方图计算,考虑灰度级为{0,1,2……..L-1}大小为 M × N 的图像,设 n i 为灰度级为i的像素的总数量,那么:

M × N = i = 0 L 1 n i

p ( n i ) = n i M × N

i = 0 L 1 p i = 1

假设阈值为k将直方图分成两部分。
部分1 ( C 1 ) 的概率为:

p 1 ( k ) = i = 0 k p i

部分2 ( C 2 ) 的概率为:

p 2 ( k ) = i = k + 1 L 1 p i

部分1 ( C 1 ) 的平均数:

m 1 ( k ) = i = 0 k i P ( i | C 1 ) = i = 0 k i P ( C 1 | i ) P ( i ) P ( C 1 )

P ( C 1 | i ) 的值为1,因为 i 是属于 C 1 的,所以发生 i 以后发生 C 1 的概率是100%,所以

m 1 ( k ) = 1 P 1 ( k ) i = 0 k i p i

部分2 ( C 2 ) 的平均数:

m 2 ( k ) = 1 P 2 ( k ) k + 1 L 1 i p i

全图的均值

m G = i = 0 L 1 i P i

上面的式子可以由下面验证:

P 1 m 1 + P 2 m 2 = m G

P 1 + P 2 = 1

下面就是关键部分了,如何评价一个阈值的好坏,提出一个阈值,将像素灰度分为两类,通过以下的公式来评价阈值质量:

η = δ B 2 δ G 2

δ G 2 = i = 0 L 1 ( i m G ) 2 p i

δ B 2 是类间方差,其定义为:

δ B 2 = P 1 ( m 1 m G ) 2 + P 2 ( m 2 m G ) 2

公式还可以写成:

δ B 2 = P 1 P 2 ( m 1 m 2 ) 2 = P 1 ( m 1 m G ) 2 1 P 1

于是最佳阈值 k 由下面得出:

δ B 2 ( k ) = m a x 0 k L 1 δ B 2 ( k )

通过上式可以通过迭代计算出最佳的k值。使用k作为阈值,对图像进行处理。

代码实现

/*
 *OTSU 算法
 *otsu 算法使用贝叶斯分类原理得到最好聚类
 *
 *
 */
//归一化直方图

void setHist2One(double *hist_d,double *dst_hist_d){
    double sum=0.0;
    for(int i=0;i<GRAY_LEVEL;i++)
        sum+=hist_d[i];
    if(sum!=0)
        for(int i=0;i<GRAY_LEVEL;i++)
            dst_hist_d[i]=hist_d[i]/sum;

}
//计算公式中最大的deta,并返回直方图灰度
double findMaxDeta(double *hist_d){
    double max_deta=-1.0;
    double max_deta_location=0.0;
    double m_g=0.0;

    for(int i=0;i<GRAY_LEVEL;i++)
        m_g+=i*hist_d[i];


    for(int i=0;i<GRAY_LEVEL;i++){
        double p1=0.0;
        double m1=0.0;
        double deta=0.0;
        for(int j=0;j<=i;j++){
            p1+=hist_d[j];
            m1+=j*hist_d[j];
        }
        deta=p1*(m1-m_g)*(m1-m_g)/(1-p1);
        if(deta>max_deta){
            max_deta_location=i;
            max_deta=deta;
        }
    }
    return max_deta_location;
}
void OTSUThreshold(double *src,double *dst,int width,int height,int type){
    int hist[GRAY_LEVEL];
    double hist_d[GRAY_LEVEL];
    setHistogram(src, hist, width, height);
    Hist_int2double(hist, hist_d);
    setHist2One(hist_d, hist_d);
    double threshold=findMaxDeta(hist_d);
    Threshold(src, dst, width, height, threshold, type);
}

观察结果

原图:

这里写图片描述
这里写图片描述

加入1%的高斯噪声:

这里写图片描述
这里写图片描述

加入3%的高斯噪声:

这里写图片描述
这里写图片描述

加入5%的高斯噪声:

这里写图片描述
这里写图片描述

加入7%的高斯噪声:

这里写图片描述
这里写图片描述

加入9%的高斯噪声:

这里写图片描述
这里写图片描述

加入11%的高斯噪声:

这里写图片描述
这里写图片描述

lena:

这里写图片描述

baboon:

这里写图片描述

总结

OTSU算法产生的阈值是数学角度上的最佳分类,数学基础的贝叶斯公式,但应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前面说过最多的,对全局阈值,目标与背景的大小关系,当目标和背景大小相差很多时,或者噪声很大的时候,对OTSU产生影响较大。
待续。。。

更多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知识欢迎访问:

理论:
- 数学基础
- 集合论
- 1 样本集
- 2 集合操作
- 分析
- 微积分
- 数学分析
- 《陶哲轩实分析》(包含习题解答)
- 1.0 数学分析介绍
- 2.0 自然数概述
- 2.1 Peano公理
- 2.2 加法
- 2.3 乘法
- 3.0 集合论
- 3.1 集合基础(Part I)
- 3.1 集合基础(Part II)
- 3.2 罗素悖论(选读)
- 3.3 函数(I)
- 3.3 函数(II)
- 实分析
- 复分析
- 泛函分析
- 测度论
- 线性代数
- 《Introduction to Linear Algebra》
- 线性代数BigPicture
- 1.0 向量
- 1.1 线性组合
- 1.2 点乘和长度
- 2.1 Ax=b
- 2.2 消元
- 2.3 消元和矩阵
- 2.4 矩阵计算
- 2.5 逆
- 2.6 LU和LDU分解
- 2.7 映射与排列
- 3.1 向量空间
- 3.2 Null 空间
- 3.3 秩
- 3.4 Ax=B
- 3.5 线性独立,基和维度
- 3.6 四个空间的维度
- 4.1 四个子空间的正交
- 4.2 投影
- 4.3 最小二乘(略)
- 4.4 正交基和Gram-Schmidt算法
- 5.1 行列式的性质
- 5.2 排列和代数余子式
- 5.3 Cramer’s 法则,逆和体积
- 6.1 特征值介绍
- 6.2 矩阵对角化
- 6.3 微分方程应用(略)
- 6.4 对称矩阵
- 6.5 正定矩阵
- 6.6 相似矩阵
- 6.7 奇异值分解
- 7.1 线性变换思想
- 7.2 线性变换的矩阵
- 7.3 对角化和伪逆
- 微分方程
- 拓扑学
- 概率论
- 概率论BigPicture
- 1.0 概率介绍、试验、事件、公理化的概率
- 1.1 样本空间、柯氏公理、概率的性质
- 1.2 古典概率、乘法原理、排列
- 1.3 组合、二项式定理、多项式定理
- 1.4 有限事件并的概率、概率欺骗了你
- 2.1 条件概率、全概率公式
- 2.2 事件独立、条件独立
- 2.3 Bayes’ Theorem
- 3.1 随机变量和离散分布
- 3.2 连续分布
- 3.3 Cumulative Distribution Function
- 3.4 双变量分布
- 3.5 边缘分布不和独立随机变量
- 3.6 条件分布 (Part I)
- 3.6 条件分布 (Part II)
- 3.7 多变量分布(Part I)
- 3.7 多变量分布(Part II)
- 3.8 随机变量的函数
- 3.9 多随机变量的函数
- 4.1 随机变量的期望 (Part I)
- 4.1 随机变量的期望 (Part II)
- 4.2 期望的性质
- 4.3 方差
- 4.4 距
- 4.5 均值和中值
- 4.6 协方差和相关性
- 4.7 条件期望
- 5.1 分布介绍
- 5.2 伯努利和二项分布
- 5.3 超几何分布
- 5.4 泊松分布
- 5.5 负二项分布
- 5.6 正态分布(Part I)
- 5.6 正态分布(Part II)
- 5.6 正态分布(Part III)
- 5.7 Gamma分布(Part I)
- 5.7 Gamma分布(Part II)
- 5.8 Beta分布
- 5.9 多项式分布
- 5.10 二维正态分布
- 6.1 大样本介绍
- 6.2 大数定理
- 6.3 中心极限定理
- 6.4 连续性修正
- 数理统计
- 《数理统计学简史》
- 介绍
- 早期概率论——从萌芽到《推测术》
- 1.1 卡丹诺的著作
- 1.2 分赌本问题
- 1.3 帕斯卡和费马的通信
- 1.4 惠更斯的“机遇与规律”
- 1.5 《推测术》前三部分内容提要
- 1.6 关于概率的几点看法
- 1.7 伯努利大数定律
- 2.0 狄莫弗的二项概率逼近
- 2.1 狄莫弗研究的动因
- 2.2 狄莫弗的初步结果
- 2.3 初步结果的改进,与斯特林的联系
- 随机过程
- 信息论
- 凸优化
- 算法设计过程
- 算法
- 机器学习算法
- 统计学习算法
- 深度学习算法
- FaceNet论文阅读
- 可视化CNN
- LeNet
- Dropout
- CNN训练数据选择
- 图像处理
- 1.1 灰度级
- 1.2 灰度变换,gama变换,对数,反对数变换
- 2.1 一维DFT
- 2.2 二维DFT
- 2.3 FFT算法理解与c语言的实现
- 2.4 二维FFT,IFFT,c语言实现
- 2.5 图像傅里叶变换(快速傅里叶变换FFT)
- 3.0 二值图像
- 3.1 二值图像-形态学处理 数学形态学
- 3.2 二值图像-形态学处理 腐蚀和膨胀
- 3.3 二值图像-形态学处理 开操作和闭操作
- 3.4 二值图像-形态学处理4 其他操作
- 4.0 灰度图像
- 4.1 灰度图像-形态学处理
- 4.2 灰度图像-频域滤波 傅里叶变换之卷积
- 4.3 灰度图像-频域滤波 傅里叶变换之连续周期信号傅里叶级数
- 4.4 灰度图像-频域滤波 傅里叶变换之离散周期信号傅里叶级数
- 4.5 灰度图像-频域滤波 傅里叶变换之连续信号傅里叶变换(FT)
- 4.6 灰度图像-频域滤波 傅里叶变换之采样定理
- 4.7 灰度图像-频域滤波 傅里叶变换之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DTFT)
- 4.8 灰度图像-频域滤波 傅里叶变换之离散傅里叶变换(DFT)
- 4.9 灰度图像-频域滤波 傅里叶变换之二维离散傅里叶变换
- 4.10 灰度图像-频域滤波 概论
- 4.11 灰度图像-频域滤波 滤波器
- 4.12 灰度图像-频域滤波 同态滤波
- 5.0 灰度图像-空域滤波 基础:卷积和相关
- 5.1 灰度图像-图像增强 综合介绍
- 5.2 灰度图像-图像增强 平滑之均值滤波、高斯滤波
- 5.3 灰度图像-图像增强 双边滤波 Bilateral Filtering
- 5.4 灰度图像-图像增强 中值滤波
- 5.5 灰度图像-图像增强 锐化基础
- 5.6 灰度图像–图像增强 拉普拉斯算子
- 5.7 灰度图像-图像增强 非锐化掩蔽 (Unsharpening Mask)
- 5.8 灰度图像-图像增强 Robert算子、Sobel算子
- 5.9 灰度图像–图像增强 灰度变换
- 5.10 灰度图像–图像增强 直方图均衡化(Histogram Equalization)
- 5.11 灰度图像-图像增强 直方图匹配(规定化)Histogram Specification
- 6.0 灰度图像-图像分割 综合介绍
- 6.1 灰度图像-图像分割 边缘模型
- 6.2 灰度图像-图像分割 边缘检测算子 综述
- 6.3 灰度图像-图像分割 Robert算子
- 6.4 灰度图像-图像分割 Sobel算子
- 6.5 灰度图像-图像分割 Prewitt算子
- 6.6 灰度图像-图像分割 Scharr算子
- 6.7 灰度图像-图像分割 Sobel算子,Prewitt算子和Scharr算子平滑能力比较
- 6.8 灰度图像-图像分割 Canny边缘检测
- 6.9 灰度图像-图像分割 Marr-Hildreth算子(LoG算子)
- 6.10 灰度图像-图像分割 霍夫变换(Hough Transform)–直线
- 7.0 灰度图像-图像分割 阈值处理综述
- 7.1 灰度图像-图像分割 阈值处理之平均阈值
- 7.2 灰度图像-图像分割 阈值处理之P-Tile阈值
- 7.3 灰度图像–图像分割 阈值处理之迭代均值阈值
- 7.4 灰度图像-图像分割 阈值处理之谷底阈值、峰顶平均
- 7.5 灰度图像-图像分割 阈值处理之OTSU阈值
- 7.6 灰度图像–图像分割 阈值处理之补充说明
- 7.7 灰度图像-图像分割 阈值处理之局部阈值
- 7.8 灰度图像-图像分割 区域分割之区域生长
- 7.9 灰度图像-图像分割 区域分割之区域分离
- 7.10 灰度图像-图像分割 区域分割之分水岭算法
- 8.0 彩色模型,CIE XYZ,CIE RGB
- 8.1 彩色图像-色彩空间 综述
- 8.2 彩色图像-色彩空间 RGB系列
- 8.3 彩色图像-色彩空间 CMY(K)空间
- 8.4 彩色图像-色彩空间 YIQ 、YUV 、YCbCr 、YC1C2 和I1I2I3
- 8.5 彩色图像-色彩空间 CIELAB、CIELUV
- 8.6 彩色图像-色彩空间 HSI(HSL)、HSV(HSB)
- 8.7 彩色图像-色彩空间 总结
- 9.1 彩色图像-伪彩处理 灰度图转伪彩色图像
- 9.2 彩色图像-彩色变换 补色处理
- 10.1 彩色图像-图像增强 直方图增强
- 10.2 彩色图像-图像增强 图像平滑
- 10.3 彩色图像-图像增强 图像锐化
- 10.4 彩色图像-图像分割 彩色空间分割

  • 遗传算法
    • 神经生物学

技术


随笔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tonyshengtan/article/details/4413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