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人欺负了,要不要打回去?非常赞同这位宝妈的做法

关注并标星【爱开发】 

与更多开发者 一路同行

每晚10点,捕获技术思考和创业资源洞察

文|洪生鹏  编辑|静子

1

昨天大妮带3岁的女儿去逛超市,超市门口有个游乐场,人挺多的。大妮的女儿也进去一起玩了,玩的好好的,突然女儿在滑滑梯上哭起来了,要知道女儿最喜欢玩滑滑梯了,有得玩怎么还哭了,大妮赶紧跑过去了解情况。

原来,滑滑梯上面有个男孩子,把在玩滑滑梯的小朋友都往前推,大妮女儿看到滑梯下面还有小朋友,不敢滑下去,就坐在上面等,结果这位男孩子还一个劲在后面推她,推不动就用脚踢她女儿的屁股。

大妮一个劲地对着周围的人大叫,这是谁家的孩子。见没人回应,大妮又大吼了一声,这时男孩子的妈妈放下手机慢悠悠地走过来了,大妮和她理论。大妮平时很斯文,可这时却像变了个个人似的。

为什么不能好好说呢?大妮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要的不是道歉,不痛不痒的道歉毫无用处。她要让她女儿知道,有大孩子欺负她时,她妈妈会为她替出头,不要害怕。

大妮平时教育孩子,不能欺负别人,更不能被别人欺负。谁打你,当场打回去;谁没有经过你同意就抢你东西,就要拿回来。

前不久,著名演员霍思燕儿子嗯哼在学校被同学打,和霍思燕对这件事情的回应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霍思燕听到儿子告状,竟然没有第一时间让他打回去。

霍思燕在一次采访中谈到:

“打回去这话已经到了嘴边,我又咽下去了。”“会拜托老师多留意一下,不一定要批评那个孩子,因为自己没有亲眼看到,无法断定谁对谁错。”“小孩子有时候形容比较夸张,我会在他最放松的时候再问,他会下意识告诉你当时的情况。”“如果问题无法彻底解决,会考虑给他换个环境。”

弄清楚情况,再做处理,不失为是一种明智的处理方式。

2

孩子被人欺负了,作为家长,该怎么办?

有的家长会说:“当然是叫打孩子回去啊!”让对方也尝尝挨打的滋味,你打回去了,下次他就不敢打你了。

教导孩子打回去,比起忍受吞声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教导方式,可我们是不是忽略了一个问题, 欺负你的人,往往有身体和年龄上的优势,不是说打就能打过的,我们让一个被打了的孩子打回去,有没有想过她能打得过人家吗?对方比自己高了半个头,力气又比自己大,这时我们教导孩子打回去,孩子真的有勇气打回去吗?打回去后会不会遭到对方又一次挨打。

比起打回去,更好地应该是教会孩子:如何有效地面对被打这件事情,并且预防自己以后被人欺负。

如果你觉得可以打得过对方,你就打回去,当场先打回去再说,记住是当场。

如果你打不过对方,你可以大声跟对方说,你再这样,我就生气了。一个人生气了,潜能也是很吓人的。

如果对方还是动手,你不要有所顾忌,要还击,不能等着挨骂;

记住打不过就跑,保护自己才是最重要。不论被打得疼不疼,都要及时地告诉是老师或是爸爸妈妈。他们永远是你最强有力的后盾。

当然,关于被欺负了要不要打回去的问题,其实并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孩子的性情不同,每次发生冲突的原因和场景不同,孩子是要打回去,还是因此忍受吞声,并没有标准的答案。但我们不能让孩子受委屈。

一般情况下,孩子们之间如果有冲突,让孩子自己解决,这也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孩子的社交能力和独立能力,父母过多地干涉,很容易把问题复杂化。有可能大人急吼吼过去理论,结果两个小孩已经重新玩在一起了。

有的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太弱小,不敢还手,总是被人欺负了。其实孩子有没有受欺负,不应该由我们来判断,而应该交给孩子自己。

如果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时,产生了冲突,孩子没有因此觉得委屈、害怕或发怒的情绪,家长没必要刻意引导孩子,“不是教你了吗?你怎么不还手,怎么老是让人欺负”这样的话。

孩子们一起玩闹,当然也会有被欺负的现象出现。如果孩子被欺负了,告诉他一定要说出来,也就是我前面的做法。如果对方继续追打,立刻寻找成年人的保护。父母发现这种情况后,要及时地支持和安慰孩子,让他知道,当自己无法应对时,父母是可以保护他们的,也是他们最强的后盾。

3

孩子被打了,是打回去或不打回去,先接纳孩子遵循自己的本能反应。当孩子选择打回去的时候,我们也不应该制止说:“不能打人”。因为这是他所选择保护自己的方式。我们要说的是分寸,即便是打回去,也要清楚哪里不能打。当孩子没有还手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他不还手的原因,不要觉得他吃亏了没用,而是接纳他的情绪。

这很重要,因为这种共情会让孩子有底气,自己的选择会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而在这个基础上,孩子才会慢慢衍生出自己的气场:

我没有动手打回你,并不代表我就能被随意欺负。就算你比我强,我也不惧怕,让孩子坚定这份觉知很重要。所以,孩子,如果有人欺负你孩子,你一定要尊重精神的第一意愿,不害怕地反抗;但也要注意分寸,不让人得逞。

不进一寸,也不失一毫。人家欺负你,不会因为你的忍让而缩水,你要懂得游刃有余最好的方式是,内心柔软而有原则。

4

记得有次,下班回家后,女儿说班里有位女孩子打她,听着女儿被人打了,我也急了,不分青红皂白地斥责,“妈妈不是教你,人家打你你要打回去吗?你怎么没有打回去?”谁知语音一落,女儿的眼泪就噼里啪啦地流下来了。

“我打回去了。妈妈,可我打不过她啊。”

“那你怎么没有说”

“你刚才也没有问我啊”

我意识到自己错了,“妈妈错了妈妈错了,那你告诉老师了吗?”

“我告诉老师了,老师批评了那女孩子。”

她没有再欺负我了。女儿眼泪还没干,就跑去和她弟弟玩了。

这件事情后,我一直在反思,之前我只教导孩子在学校时,要是被人欺负了,要打回去。谁没有经过你同意就抢你的东西,要抢回来。

却忽略了原来只是简单的一句“打回去”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有可能因此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

凯瑟琳·凯利·莱内曾经有一句话是:为什么童年的记忆特别真切,那是因为它们是最初的人生体验,带着某种特殊的味道。

一个人长大后的样子,或多或少是童年许多个瞬间堆积而成的。这件华丽的袍子充满着时间的虱子,它们牢牢地抓着,怎么也甩不掉。

不伤人是一种教养,但不被别人伤害是一种气场。而这一点,或许从孩子开始面对这个世界,就开始需要让孩子知道了。

很多时候,我们除了要教育孩子不能欺负别人,还要不能被人欺负,因为这关系到孩子的安全感。而安全感更多来自于父母,来自于家庭。

孩子被欺负了,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让孩子知道即使被打了,即使打不过人家,也不必太过于自卑,不用害怕。我们可以当孩子的保护伞,绝不能是孩子欺弱怕强的挡箭牌。

我们从很多的幼儿园或校园霸凌的事件中可以总结出,经常被欺负的孩子一般都具有沉默寡言、身体弱小、身体有缺陷等特征,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家长不妨先把要不要打回去的权利交还给孩子,其次赋予孩子打回去的勇气和力量。

具体怎么做呢?不妨试下从下面3点入手。

1、培养孩子自信心

当孩子学会自己穿衣服时,给予鼓励。挖掘孩子的优势,我们总是会发现有些人天生就很擅长有些东西,而对另外的一些东西会束手无策。这些特点在孩子时期就很明显。做为家长多观察孩子,有的女孩子擅长舞蹈,有的女孩子擅长绘画。

另外注意陪孩子补短板,有天赋就会有短板,短板也需要补长。比如女孩子一般语文成绩很好,而数字基础就相对薄弱,这时候家长要耐心地辅导孩子。

上活动课时多让这样的孩子参加游戏活动,多来前面表现自己,让她觉得自己能行,提高孩子的成就感。给孩子信心,相信孩子从而影响孩子也相信自己。

2、多锻炼 提高身体素质

一项新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抽样对象为初中生)为8%,远低于日本65%,美国63%的水平。而6—17岁正值儿童和青少年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是为成年后的体质与自信打下基石的关键时期。充分的运动锻炼可以发展孩子的动商(Motor Quotent,简称MQ,和智商情商并列),提高孩子的认知学习能力。

家长应要多带孩子一起去做一些趣味的体育项目,让孩子动起来的同时增进了亲子关系。

学校里要有足球篮球等活动,或是校外的乒乓球游泳兴趣班之类的,鼓励孩子参加报名。让孩子掌握一到两项的运动技能,增强体质的同时还会培养孩子的拼搏精神。

3、家长要以身作则

孩子被打做父母的肯定心疼;但是孩子要是先动手打人,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是及时控制孩子伸出去的小手,从正面引导孩子。

有些有攻击性性强的孩子,他们的父母通常对待孩子也比较粗暴,孩子有什么做的不对的地方,有时候会通过体罚责骂的方式来约束;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父母往往松口气,也不在给孩子太多关注和言语沟通。如果是这样,首先改变的是父母;父母不改变,孩子的行为就很难改变。

孩子打人,家长一味斥责、以暴制暴,都不是可取的;以身作则、主动示好、正面引导、给予心理支持才能更好地改善孩子的行为。不论是打人还是被打的孩子,作为家长要经常和孩子沟通,打开孩子的心扉。

稻盛和夫曾说:“过分强调尊重孩子的自性,结果变成放任自流。只给自由,但与自由结对成双的义务,不能不教。”

孩子很纯粹,并不具备完善的是非观和规则感,父母的责任在于,教导他们,若适应一个有序的社会,其本能行为应有什么样的规则和底线。

孩子的天性需要合理的约束,就如水流,有岸才能成为波澜壮阔、有序流动的江河大海,否则就是灾害。

对于孩子被打的事情,如果只是简单地一句“打回去”,只会让孩子形成一种以暴制暴的意识,让孩子打回去,前提是要教孩子先懂得保护自己,同时也要知轻重。打不过,也不能任由人欺负。哪怕是拖着对方在泥里打滚,也要让对方知道,不敢再来肆意欺负自己。

关于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不知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交流!

-END-

往期精选推荐

更关注精彩内容,请长按识别关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X8i0Bev/article/details/10090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