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To B是电信“大力丸“?

5G To B是电信“大力丸"?

5G改变社会,运营商最应该追求的价值增值是企业业务,但根据Omdia(Ovum)最新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来看5G企业业务“又”被运营商们搞的“一团糟”。
Omdia企业5G创新跟踪矩阵

这份报告说:“企业机会已经从运营商手中溜走了。”事实上,如上图表显示,只有大约五分之一的项目是“CSP主导的”;最主流的企业业务模式约占项目的40%,供应商(IT集成商)负责订购CSP只是为了送货-既传输数据(提供连接)。研究显示,在另外三分之一的项目中,企业会采用DIY(自己动手)的方式,运营商被分配的是傻管道的角色。

Omdia建立的跟踪系统检查了大量5G交易,报告中有很多不同项目类型的例子,从最近的大众汽车招标(RFC),到秘鲁的一个矿业项目,似乎完全忽略了电信公司。那么运营商哪里出错了?Omdia报告提到,运营商不理解企业业务,也不懂得如何吸引企业决策者的投资决策。

报告原文给出了两种例证:
第一,CSP像是一种有社交障碍的人,在卧室里摆弄他的火车。**报告提到商业模式和伙伴关系远比低于一毫秒的延迟和千兆速度连接重要得多。在技术方面,不会有太多的区别,运营商都从同一家或两三家供应商购买5G产品,最大的差异将是文化。
第二,CSP痴迷于5G技术的特性,比如网络切片、延迟和带宽,而不是询问这些技术能解决企业什么样的问题和挑战。**一个更明智的做法是询问客户其业务问题,然后看看5G是否能提供帮助。

这份报告的观点已经很难让人兴奋或有新意,毕竟运营商在2C时代错过了内容,视频,CDN进而错过的数据中心等机会,勉强靠用户红利和移动互联网大发展支撑ARPU值没有下降太快甚至略有增长走到现在。但如上两种例证让我有似曾相识感觉,最近看了我们面向2B业务的很多拓展材料和营销资料,虽然觉得有很多不妥,但都不如报告中提到的这两点这么“扎心”和“一针见血”的生动形象。

的确,无论是我们自己的2B拓展市场材料还是我们支撑客户过去一年做的试点项目的案例总结或宣传,无一不体现出浓浓的“大力丸”的味道。把一个号称远远不是4G+1G的高大上的5G,硬生生整成了一个“大力丸”生意。不管场景和挑战,也不管成本和收益,就是一个套路:前面是这个行业的自己的场景或组网,后面是5G的几个“硬核”技术点,超大带宽,超低时延,超多连接,再加上切片、AI等技术“流行词汇”,也不管前后有无对应,有无关联。就觉得似乎5G是一项拯救世界的技术。

这样的项目、创新或POC做的再多,最后也是“一地鸡毛”,一阵风刮过后,地上将连“鸡毛”也剩不下。在经历了SDN,NFV等炒作曲线和幻灭之后,5G2B的产业营销带给大家的也更多是“摸球”,“摸墙”之后的无力感和空虚感。(知道的秒懂)

如何避免这样的产业“话剧”重复上演,运营商中的先见之明者和厂家中部分实务派目前应该从感情上和能力上是比较“焦虑”和“排斥”仪式化的产业营销活动的。这是个非常好的起点,就像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最起码行业中已经有“觉醒”者。答案是两个“必须”:
第一、必须清晰认识到,ToB这一轮行情和市场必须回归到平台生意本质,运营商也罢,其网络供应商也罢都不可能把每个行业弄懂,更不可能为各行各业代劳去把5G嵌入其生产、制造流程,其成本和效率也不足以做出各种定制化产品来交付。
第二、必须转变思维,把网络和设备不再看成成本中心,用做生态的手段,与客户更有效地合作至关重要。有时,接受生态系统中的次要角色可能是必要的。对于电信公司来说,解决问题的答案是与满足这些不同需求的公司结成伙伴关系——成为企业和不同应用专家之间的媒介或平台。要用生态思维来解决行业场景化创新和交付,来做到千人千面和规模化这个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个在移动互联网已经被实践和证明可行)

我们知道5G2B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个产业赛道才刚刚建立,就像足球一样还是上半场,现在还无所谓输赢,也不必把竞争看的过于重要,更重要的是构筑能力和平台,赢得最后的胜利,甚至如果能进入生态或平台游戏,那么最好就是持续比赛下去,进入“无限游戏”状态。
当然,虽然还有机会,还有时间,但因为能力不足,如果我们还是用“大力丸”心态和模式来吆喝,来叫卖5G,大把时间被浪费,大好的“时间成本”或“机会成本”被损失,那么我们熟悉的场外解说的声音迟早会响起,“我们还有机会出线,只要踢平就能出线,但场上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

5G To B不应是“大力丸”。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rxdboy77/article/details/112576647